熱心網友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 未記,按《谷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 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于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后贊 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 “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 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并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相傳 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 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后,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 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 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 不愿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于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并己,乃饋女樂于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余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 的周游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后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于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后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后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于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 解圍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后,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 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后,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 。

熱心網友

結了一次婚,撫養了幾個孩子,另外辦了幾個課外輔導班,喜歡旅游什么的,就這些。

熱心網友

周游列國,傳播儒教.培養了大批弟子.創造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熱心網友

教育我們尊敬師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呵呵.

熱心網友

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