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態旅游的兩大要點、三個標準、四個功能?
熱心網友
生態旅游的產生生態旅游(eco-tourism)一詞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H。 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生態旅游最初不僅表征對自然景物的所有觀光旅行,而且強調觀光對象不應受到損害。生態旅游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及文化背景。人類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在增強了人類認識和開發地球的能力的同時,也嚴重地扭曲了人類與地球之間的正常關系。一方面,人類把地球當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資來源,以自私的心態近乎瘋狂地索取地球的各種資源;另一方面,人類的行為遭到了地球的嚴厲報復:空氣、水質、食品、噪聲以及垃圾等各種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世界范圍內頻繁發生各種環境公害,人口急劇增加,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不僅使人類的居住環境日益惡化,而且越來越嚴重地阻礙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表明,人類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并找到新的發展模式。經過反思和探索,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人類在本質上僅僅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之一,人類的生活、生產及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地球的自然環境,而地球的各種資源和自然環境的承載力都是有限的;地球不僅僅是“人類的地球”,也是生活在地球上其他動植物的地球,人類和其他動植物是平等的伙伴和朋友關系,而不是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關系。環境和自然保護的綠色浪潮開始在世界各國興起,人類逐步調整其與地球之間的關系,導致了80年代末“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誕生并不斷的發展和深入人心,并最終成為全球發展的共同指導思想。旅游業一度被認為是“無煙工業”、“朝陽產業”而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但是,由于傳統旅游業的發展是遵循產業革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對旅游對象采用的是“掠奪式”的開發利用,使得旅游活動的范圍和程度超過了自然環境的承載力,破壞了旅游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旅游資源的旅游價值降低,阻礙了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全球綠色浪潮的興起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旅游業發展指明了正確的道路,生態旅游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它實際上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和形式之一。生態旅游的概念和特點自從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生態旅游概念以來,隨著生態旅游在世界各國的實踐和普及,世界各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地理、自然、文化、社會經濟等角度對其內涵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充實。關于生態旅游的概念,目前還沒有一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公認的一致看法。美國的生態旅游學會1992年將生態旅游限定為:“為了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經濟發展的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而澳大利亞聯邦旅游部在制定其《國家旅游戰略》(1994)中對生態旅游所下的定義是:“生態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將自然環境教育和解釋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態上可持續管理的旅游”。我們認為,生態旅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保護性。與傳統旅游業一樣,生態旅游也會對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生態旅游是針對傳統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負面影響而提出的,保護性是它區別于傳統旅游的最大特點。生態旅游保護性的實質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例如在盧旺達原始森林中觀賞野生動物時,傳統旅游允許旅游者進入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并隨意地嬉戲野生動物,而生態旅游采用對旅游資源(野生動物)影響最小的用望遠鏡進行遠距離觀察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保護性體現在旅游業中的各個方面。對于旅游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于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游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于游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對于與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而言,保護性體現在對當地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謀求當地長久的最佳綜合效益。另外,傳統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是開發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和當地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當地水資源和食物的消耗、旅游基礎設施和交通設施的建設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景觀和生態環境、旅游活動產生的各種各樣污染等)則主要由當地居民承擔,使旅游業與當地社區之間處于對立狀態,不利于旅游資源和當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造成旅游資源和環境的嚴重破壞。而生態旅游則強調當地社區的居民是旅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并應當公平地獲得分配旅游業社會經濟效益的機會,只有旅游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讓當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實現旅游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強調當地居民公平地獲得分享旅游業的社會經濟效益的權利也是生態旅游保護性的內容之一。2,專業性。生態旅游具有比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游設施、旅游項目、旅游路線、旅游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游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和提高游客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同時,旅游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游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態旅游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時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和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游客。3,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游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游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游資源的普及。生態旅游是建立在傳統旅游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游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游目的,并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游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游者。從旅游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游僅僅定位于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自然已經與文化融合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游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生態旅游系統從上述對生態旅游特點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生態旅游不僅僅是對傳統旅游形式的修修補補,而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所產生的全新旅游系統。楊桂華等認為,生態旅游系統是由主體(生態旅游者)、客體(生態旅游資源)、媒體(生態旅游業)和載體(生態旅游環境)組成的(見下圖)。 客體(生態旅游資源) 主體(生態旅游者) 在這個系統中,生態旅游者是生態旅游活動得以實現的主要因素;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者進行生態旅游活動的客觀存在物;生態旅游業是聯系生態旅游的主體與客體的媒介物,包括旅游交通、旅游設施和旅游線路、賓館飯店等旅游服務等。傳統的旅游系統一般不包括旅游環境,而實際上,旅游環境是旅游活動得以實現的必不可少的載體,因為旅游環境中的自然環境是旅游資源存在的基礎,社會環境是旅游氣氛、旅游設施、旅游線路等存在和旅游活動得以進行的保證。。
熱心網友
生態旅游(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當時就生態旅游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卷全球,生態旅游作為綠色旅游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短短十六年后的今天,生態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狀況,旅游業從生態旅游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游"和"綠色旅游";針對現在旅游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游業從生態旅游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保護旅游"和"可持續發展旅游"。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游對象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 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游熱點區域?! 「鶕澜缫吧鷦游锘饡烙嫞保梗福改?,發展中國家旅游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游為120億。在哥斯達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游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游者。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游者為1857萬人次,其中生態旅游者占相當比例?! ≡谖鞣桨l達國家,周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游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游對象。"在生態旅游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為主,旅游接待設施小巧,掩影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蓬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游對旅游對象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并在生態旅游目的地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攸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游活動,讓游客在愉怡中增強環境意識,使生態旅游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游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于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游的開展,游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游客的旅游熱點從"三S"轉"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olgia )情結,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境界?! ?三S"到"三N"標志著人類從身體享樂為主的旅游追求轉變為以精神追求為主的生態旅游追求。中國的旅游業在嘗試,并將1999年定為中國生態旅游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