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形成哪三種基本形態?何謂“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有何區別?

熱心網友

在人類哲學史上,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式,即古代的樸素唯物論、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 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首先,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基本特征是:它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卻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與變化發展,或者只是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的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征。其次,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第二個局限性是機械性。這種狀況反映到哲學中來,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機械的觀點觀察和解釋世界的思維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所特有的、在當時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另一個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徹底性,這主要表現在它在自然觀方面是唯物主義的,而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則是唯心主義的。17世紀的英國唯物主義,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19世紀40年代德國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就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幾個主要流派。 古代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樸素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是:試圖在某些具體的有形物體中,在某些特殊的東西中,尋找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本原性和統一性,但是,由于認識水平的限制,它總是把某種或某些具體的物質形態看作是世界的物質本原和統一的物質基礎。如古希臘的泰利斯認為萬物生于水、又復歸于水,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這些都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典型觀點。古代歐洲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中國古代的氣一元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或某些具體物質形態的局限性,但仍屬于樸素唯物主義的范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