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必須進行康復訓練,這是由膝關節的解剖結構所決定的,而且康復訓練的效果直接影響患者膝關節的功能。但在出現高燒、傷口嚴重出血、肢體嚴重腫脹,有血栓形成時,不能進行康復訓練。1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1~3天): 患者疼痛較重一般不主張活動關節,可以抬高患肢,盡可能地主動伸屈踝關節和趾間關節,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等肌肉收縮訓練,每小時進行3~5分鐘。促進血液回流,防止血栓形成。2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4~14天): 患者的疼痛已明顯減輕,此時,康復鍛練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膝關節的活動,膝關節屈伸活動范圍應達到0o~90o。以上。必要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被動運動。有條件時,在醫生的指導下借助膝關節連續被動活動器(Continue Passive Machine ,CPM機)進行關節活動度的訓練。建議使用CPM機的方法:術后第4天開始每天連續使用6~12小時,開始伸屈范圍在0o~45o。以后每天,伸屈范圍增加10o,出院時應達到95o以上。CPM訓練強度和頻率可逐漸增加。對早期迅速恢復關節功能有很大的幫助。但對不使用CPM機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床上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床邊膝關節的屈伸鍛煉; 床上側身膝關節屈伸活動功能鍛煉,必要時應采用醫生被動活動。下床站立下蹲鍛煉,此項康復鍛煉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3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2周~6周): 主要進行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的力量訓練。同時,保持關節活動度的訓練。為患者恢復正常功能進行準備。主要方法為:患者坐在床邊,主動伸直小腿多次,循序漸進; 患者坐在床上,膝關書下墊一枕頭,使膝關節屈曲,然后主動伸直; 患者站立位,主動屈膝,練習腘繩肌。行走和上下樓本身也是對肌肉和關節功能的一種康復鍛煉。膝關節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使用骨水泥型假體的病人術后4天可下地,但一定要有他人幫助,必要時佩帶膝關節支具。使用非骨水泥型假體的病人最好在術后6周后下地負重行走。建議最好在行走平穩后再騎自行車。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輔助一些物理治療。病人在以后的生活中還應注意:保持合適的體重,注意預防骨質疏松,避免過多劇烈運動,不要做劇烈的跳躍和急停急轉運動。以盡可能地延長假體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