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干的起源
熱心網友
大約在1831年,一艘英國四桅帆船航行在法國附近,經比斯開灣(Biscay)時,遇颶風襲擊,帆船觸礁擱淺了,船員們逃到鄰近的一個荒島。風停后,幾個船員劃舢板回到帆船上尋找食物,把船艙內被海水泡濕了的面粉、砂糖、奶油等帶回了荒島。為了充饑,船員們將這幾樣東西混合在一起,捏成一個個薄薄的小餅,放在石板上烤熟,居然味道不錯。 這些英國船員遇救回國后,為紀念這次歷險,就用同樣方法烤制了許多小餅分給出席紀念活動的人們吃。這種被稱作“比斯開小餅”(Biscuit)的食品酥松香脆又略帶咸味,很受賓客的歡迎,連同那驚險的故事,很快就傳播開來,成為一種味道可口、便于攜帶、又易保存的食品。這便是今天流行于全世界的餅干的來歷。
熱心網友
距今160多年前的一天,一艘航行在法國附近的比斯開灣海面上的英國帆船,遇上狂風惡浪,不幸觸礁擱淺。船員們急忙放下小舢板逃生。他們來到一個小島上,小島荒無人煙,什么食物也沒有。等到風停了,他們只好罵著小舢板向大船劃去,搬運食品。可是大船艙里儲存的面粉、砂糖、奶油等食物全部被海水淹沒了,撈起來的東西,根本分不清是什么東西。他們只好把這些撈到的東西裝了幾口袋帶回島上,就用這些混合在一起的東西捏成一個個小團,用火烤熟了吃。這一烤,奇跡出現了:這些混合在一起的東西,成了混合面,而且發了酵,烤出來的面團,松脆可口,非常好吃。 這些船員靠這種烤熟的面團充饑直到得救,回到英國后,為了紀念比斯開灣的這次遇難,就用同樣的方法烤了許多小餅子吃,并且把這種小餅子叫做“比斯開”。精明的商人照此辦理,做成這樣的小餅子出售,這就是餅干了。直到現在,許多國家還把餅干叫做“比斯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