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共三首,作于天寶三年(774)李白被迫離開長安之時。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前四句寫酒宴時的情緒。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如果是在平日,號稱“酒仙”的李白一定會豪飲而醉的,然而今天,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拔出寶劍,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表現出詩人內心的苦悶抑郁和感情的激蕩變化。第五六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一個身懷遠大政治抱負的人,受詔入京有可能實現自己抱負之時,卻又被“賜金還山”,不得不離開長安,這不正是“欲渡黃河”時“冰塞川”、“將登太行”時“雪滿山”嗎?這該讓人有多么的失意和無奈啊!但是作者并沒有就此消沉,而是想到了曾在政治上坎坷過的呂尚和伊尹,他們的經歷又增強了詩人的信心和信念。雖然如此,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矛盾復雜的心理面前的又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會在離宴上表現出自己的消沉和氣餒,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終于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就是他唱出的最強音。這首詩跳蕩縱橫,一波三折,強烈地表達了詩人苦悶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變化的思想歷程,讓人們強烈地感受到詩人的倔強、自信、執著地追求理想的強大精神力量。 我想,在高考之際,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心緒,尤其你講是一個復讀班,就更比別人多了一份壓力,那么我覺得這首詩就更適合他們: 縱然在失意的時候,李白的詩也是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冰塞萬里的黃河,雪壓千重的太行,就好象不是人生的阻礙,而是對攀登者的挑戰! 掛云帆,乘長風破萬里浪,正體現了李白凌厲的筆力,也是一個人人生自信的絕佳表現!!! 希望他們都實現自己的夢想,祝福!!!。
熱心網友
找辛棄疾的詞,肯定符合要求。再網上搜一篇其作品鑒賞即可
熱心網友
要求寫得就蠻好的,不覺得嗎:)再修改一下吧,一定會讓別人喜歡的,重要的是你也會喜歡的(honest girl)
熱心網友
我喜歡詩詞,但是也只局限于欣賞的角度,對于次問題只想提點建議。選材很重要,你選擇一首你和同學們熟悉的詩詞,這樣你才能更好的發揮。也能讓同學們更感興趣。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你講的東西要符合實際,讓老師覺得你不是在亂說一氣。在原有的基礎之上,你可以參考一些文章,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要有見地有獨特的而又不失積極的一面。
熱心網友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射出的光輝就越燦爛。 馬克思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水調歌頭 快哉亭作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
熱心網友
自己去 書店買一本詩詞講析的書不就行了嗎?
熱心網友
途經秦始皇墓 許渾龍盅虎踞樹層層,勢入浮云亦是崩。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 (1)這是一首懷古詠詩史,結合全詩談談你對“崩”字的理解。 (2)本詩以“經始皇墓”為題,三、四句卻蕩開筆墨去寫漢文帝,這樣做是否妥當?為什么? 參考答案:(1)一指始皇已死,二指秦王朝迅速滅亡,三指生前生勢顯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徹底崩潰。(2)非常妥當,用漢文帝的謙和、仁愛與秦始皇的剛愎、兇殘:用路人對漢文帝的懷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對比,反襯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批判之情。二、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第①一②題。如 夢 令 秦 觀 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①“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這兩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樣的感受?②請解釋“門外馬嘶人起”暗示出的內容。參考答案: ①漫漫長夜難盡,孤獨、凄涼的愁緒如同如水的長夜一樣排遣不去。②暗示出旅途跋涉,長路關山,白晝艱辛的生活又將開始。三、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劍 客賈島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注:霜刃:劍刃白如霜,閃爍著寒光。 這首詩著力刻畫了一位“劍客”的形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形象,試作分析。參考答案:這首詩刻畫了一位手持鋒利無比卻還沒有試過鋒芒的寶劍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業的劍客形象。四、閱讀下面的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餞別王十一南游 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①上,相思愁白頻②。 【注】①汀洲:水邊或水中平地。②此許后三句均出自梁代柳惲的《江南曲》,詩為:“汀洲采白頻。 落日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難。”本詩的頷聯虛實結合,展現了詩人對朋友離去的依戀。請你具體說說其中“沒”“空”二字所傳達的這份感情。 參考答案: “沒”字緊扣首句的“望”字,友人如飛鳥一樣遠行而去,自己癡立凝望,目光久久追隨,直到望不到所在。而一個“空”字,更展現出被送之。 人的遠無蹤跡,也寫出詩人此時空虛寂寞的心情。這兩個詞將作者對朋友的思念與牽掛,以及自己綿綿不絕的愁思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五、閱讀下面的詩詞,完成第(1)、(2)題。早 梅 齊己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卜算子·詠梅 陸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1)對這兩篇詠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早梅》一詩在“煉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開”中的一個“一”字,方顯“早梅”之“早”,如換為“數”字,則遠不及此言為妙。B.“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詩人使用極其樸素的語詞進行直接描寫,寫出了“早梅”味香色澤的特點,同時還寄寓了詩人的生活感受。C.“驛外斷橋邊”,交代了梅花生長的地點環境。因處在“驛外”和“斷橋邊”,雖花開而無人欣賞更無人栽培,故因“無主”而深感“寂寞”。D.詩人陸游借“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兩句,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在風雨飄搖的動蕩時代里,內心的孤獨、無助和無限愁苦的情緒。E.在表現梅花頑強的生命力時,兩篇作品都用環境作襯托:《早梅》借助的是萬木凍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則借助了驛外斷橋和風雨黃昏。參考答案:B、D (B。 “直接描寫”應該是間接描寫;D。 “直抒胸臆”和“表達了自己”有誤,所引詩句寫作對象是梅花,詩人借詠梅來隱喻自己的不幸遭遇。)(2)《卜算子》被公認為陸游的自喻之作。請結合你對陸游的了解,并與《早梅》作比較,談談《卜算子》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參考答案:《卜算子》一詞所表現出的思想感情主要有:梅花樸實無華,不慕虛榮,不與百花爭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開放,它的與世無爭使它胸懷坦蕩,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志節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淪落到化泥作塵的地步,還香氣依舊。詩人以“群花”喻當時官場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達了雖歷盡艱辛,也不會趨炎附勢,而只會堅守節操的決心。六、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①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 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詩歌首句提及的“遷客”當指西漢賈誼,作者借他來表達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江城五月,恰逢初夏,當然無梅,可是耳聞笛聲吹寒,不覺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飄飛。作者運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參考答案: (1)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抒發了詩人遷謫之感、去國之情,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含有自我辯白之意。 (2)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七、閱讀下面的一首詩,回答后面的題目。 水口行舟 宋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①這首詩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感受,詩人情感變化,富有層次。結合具體詞語簡析之。 ②詩人描繪的畫面中,蘊涵著人生哲理,請細加品味,說說你的看法。參考答案: ①“夜如何”寫出詩人心中的擔憂。“試卷”刻畫詩人既抱希望而又疑慮不安的心態。“依舊”則透露出詩人無限欣喜之情。②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青山綠樹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總不會一帆風順,只要逆流而上,搏擊風雨,不能達到青山綠樹的理想境界,享受勝利的樂趣。)八、閱讀下面兩首元代貫云石的曲子,然后回答問題。[雙調]清江引 詠梅其一:南枝夜來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戲。有時節暗香來夢里。其二:芳心對人妖欲說,不忍輕輕折。溪橋淡淡煙,茅舍澄澄月。包藏幾多春意也。(1)從“南枝夜來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溪橋淡淡煙,茅舍澄澄月”這兩句中任選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做一簡明賞析。 (2)兩首小令都是詠梅,但在狀物言志上各有側重,請作簡要分析。參考答案: (1)“南枝……,泄露……。”句中“泄露”二字將梅花擬人化,形象生動地寫出梅花南枝早綻、隱秘報春的勢態。 “溪橋……,茅舍……。”對仗工整(使用疊字,從側面以景襯梅),寫出了梅的神秘朦朧之美和晶瑩玉潔之秀。 (2)(其一)贊美梅花迎雪競先開放,報春而不爭春,幽香而不媚眾的凜然風格,表現了詩人貞潔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其二)描寫郊外野梅在煙籠月罩中嬌美動人的無限風韻,抒發了詩人對野梅的傾心贊賞和無限愛憐之情。九、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定風波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這首詞作于蘇軾被貶黃州之時。 ① 開頭“莫聽”“何妨”兩個詞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②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詩中的“風雨”是實指,也是隱喻。聯系詩人的政治處境,分析“風雨”的喻意,并概括詩歌所表現出的作者的生活態度。 參考答案: ①“莫聽”表現了作者在風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態度,從而反映出作者曠達的處世態度; “何妨”更小寫出作者在風雨面前還要吟詠著詩句悠然信步,更隱含了作者對自然風雨和生活厄運的挑戰。 ②風雨借自然界的風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在常人所認為的悲喜之中,作者卻認為不管是風吹雨打還是陽光普照,一旦過去都成為虛無。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人生態度。在遭受挫折時,不悲觀失望;在境遇順達時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遠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和超脫。十、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江漢 杜甫江漢思歸客,乾沖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認月同孤。落日心擾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1)這是杜甫晚睥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參考答案: (1)“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2)開放題,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強不息”的要聯系“落日心猶壯”,答“怨憤”的要聯系“不必取長途”。十一、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后面的題目。 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1)“總是”二字在詩中起什么作用?(2)有人說“高高秋月照長城”一句是“神來之筆”,你是否也這樣認為?請談談你的理由。參考答案: ( 1)起到轉折的作用,不管琵琶的聲調、曲子如何變換,但變來變去都離不開思鄉別離的內容,從而表明思鄉別離之情難以排遣。(2)一般的詩總是先寫景再抒情,而這首詩卻是前三句抒情,到最后再寫景。用景物描寫進一步突出思鄉之情,使全詩顯得意境悲壯開闊。十二、閱讀下面的詩歌, 然后回答問題。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衣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注:離歌:離別之歌。 關城:潼關、函谷關。御苑:皇家的宮苑。砧聲:搗制寒衣的聲音。 (1)首聯、頷聯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的怎樣的特征(離別的環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么情緒?(2)尾聯用什么藝術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容?參考答案:(1)“微霜”“鴻雁”點出了送別時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從中表達出詩人送別的悲愁難抑,黯然神傷的情緒。 (2)尾聯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這是一般送別詩最常見的做法。十三、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送 魏 二 (唐)王昌齡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1)第二句中的“涼”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這首詩在藝術構思上虛實結合,請對這種藝術手法及其作用作簡要分析。參考答案: (1)“涼”不僅寫出了秋風秋雨中身體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寫出了此時因朋友分離而倍感凄涼的內心感受。(2)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在一個空中飄散著橘柚香氣的清秋的日子里,詩人在靠江的高樓上設宴為朋友送別,然后在秋風秋雨中送友人上船。這兩句是寫眼前實景。后兩句詩人以“憶”字為行人虛構了一個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場景:在不久的將來,朋友夜泊瀟湘之上,一輪孤月高照,恐難成眠,即使詩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一聲一聲闖入夢境,使他無法擺脫愁緒。這兩句是虛擬,月夜泊舟已是幻景,夢中聽猿,更是幻中有幻。這樣整首詩虛實結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現空間,擴大了意境,使詩更具朦朧之美,深化了主題,更有助于表現惆悵別情。十四、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登 高 (唐)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1)這首詩的首聯用了什么描寫景物的藝術手法?請作分析。(2)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的寫景和抒情是怎樣緊密結合的。參考答案: (1)這兩句從秋風、高天寫到江水、沙洲,俯仰結合,視野高遠闊大;猿猴哀嘯,飛鳥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動靜相映,聲色并茂,氣韻生動。六種景物構成一幅蒼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圖。(2)前四句描寫了蒼茫遼遠,蕭瑟衰颯的深秋景象,烘托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苦,憂國傷時的情懷,情與景和諧統一,創造出沉郁悲涼的意境。十五、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賦韻江 總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 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注釋:① 江總,南朝陳詩人。陳亡,入長安,仕于隋,后辭官南歸,這首詩寫于南歸途中。②岑參,盛唐邊塞詩人。安史之亂中,長安淪陷,故有此詩。⑴ 這兩首詩在內容上有哪些相同之處?⑵ 兩首詩各表達了怎樣不同的思想感情?參考答案: ⑴ 內容上相同之處:這兩首詩都寫到了故鄉的菊花,都寫了重陽佳節的思鄉之情。 ⑵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故園的懷想和思歸之情,流露出歸隱田園的情懷。第二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故園遭受戰亂的痛苦之情,表現了渴望收復失地的心情。十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移家別湖上亭 戎昱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渾(皆,全) ①作者采用什么藝術手法來表達他對湖上亭依戀難舍的深厚感情?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②古人寫詩很講究煉字,詩中的“系”和“啼”兩個動詞就用得準確傳神,請分別予以簡要分析。參考答案: ① 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②“系”字切合柳條藤蔓修長柔軟的特點,又寫出了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表現了它們依戀主人不忍離去的深情;“啼”字寫出了黃鶯嗚叫的特點,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之情。十七、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唐]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爰。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注:接輿,春秋時的隱士。五柳,指陶淵明。 (1)“寒山轉蒼翠”中“轉”字在寫景中的作用是什么? (2)本詩寫景有何特點? (3)全詩在寫景和寫人之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參考答案:(1)寫出了山的顏色漸變的動態。 (2)①描寫景物有聲、有色、有形,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點;②所寫景物都帶上了作者的主觀色彩,寫得情景交融;③選取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征的景物,構成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風景畫。(以上三點答對兩點即可) (3)表現了詩人隱居生活的閑適快樂。十八、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余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詩人在給我們展現一幅素淡的水鄉風景畫的同時成功攝取了一個農村兒童的形象,試對該形象加以具體分析。參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詩人捕捉住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趣的小鏡頭,成功地勾畫了一個熱情純樸、天真可愛的農村兒童的形象。。
熱心網友
勵志小詩,感謝老弟[ 2005-11-27 19:41:00 | By: xtanytime ]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既然鐘情于玫瑰就勇敢吐露真誠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就只是背影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熱心網友
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簡析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注釋】 淘盡:蕩滌一空。 漁樵:漁父和樵夫。 渚:水中的的小塊陸地。 【鑒賞】 這是楊慎所做《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后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詞的開首兩句令人想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的進程,用后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咤風云的豐功偉績。然而這一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歷史現象的總結, 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 觀。“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象征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盡管歷代興亡盛哀、循環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一種人生易逝的悲傷感悄然而生。下片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白發漁樵的形象,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于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一份寧靜與淡泊。而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漁樵,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就更見他淡泊超脫的襟懷,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詞似懷古,似物志。開篇從大處落筆,切入歷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語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則具體刻畫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環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從而表現出一種大徹大悟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