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和歌劇有什么區別?
熱心網友
音樂劇誕生于本世紀初的歐美大陸,融合了各個藝術門類的特點,將音樂、舞蹈、話劇道白的特殊魅力緊密結合起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人物感情,從而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其中,音樂源于地道的美國黑人的爵士音樂,舞蹈綜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臺》掀開了音樂劇時代到來,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當時家喻戶曉,流傳全球。從此后音樂劇以它特有的魅力,隨著各國的經濟發展而迅速、不斷地繁榮,直到今天。今天的音樂劇主要包含了三個元素:1。歌、舞、道白發揮到極至的綜合性表演。2。豪華,場面氣派的舞臺布景大制作。3。娛樂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現代藝術水準。音樂劇在表現手段上可分為音樂戲劇、舞蹈音樂劇和歌劇式音樂劇三種。音樂戲劇的情節多以小說或戲劇改編,劇中人物時以道白交待情節,在人物內心感受情激蕩,戲劇矛盾尖銳時,即以歌曲式音樂及輕快優美的舞蹈語言。如《音樂之聲》和《窈窕淑女》。而舞蹈音樂劇中,舞蹈較多用舞蹈的表現力與震撼力來展示情節塑人物,像《西區故事》、《貓》等,歌劇式音樂劇,聲樂要求較高,全劇歌唱是重點,有的甚至沒有對白,象《悲慘世界》和《歌劇院的幽靈》。 歌劇(opera)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 一般認為歐洲歌劇產生于16世紀末。西方公認的第一部歌劇,是在人文主義影響下,企圖恢復古希臘戲劇精神而產生的《達佛涅》(另譯《達芙妮》),編劇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與J。科爾西,1597年(一說完成于1594年)于佛羅倫薩G。巴爾迪伯爵的宮廷內演出,由于此劇原稿失傳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為慶祝亨利四世婚儀而寫的《優麗狄茜》做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劇。由于公眾對歌劇的歡迎,1637年威尼斯創設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劇院。 17世紀末,在羅馬影響最大的是以亞·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樂派。該樂派在劇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場面,而高度發展了被后世稱為“美聲”的獨唱技術。當這種“唯唱工為重”的作風走向極端時,歌劇原有的戲劇性表現力和思想內涵幾乎喪失殆盡。于是到18世紀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劇情詼諧、音樂質樸的喜歌劇體裁的興起。意大利喜歌劇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萊西的《女傭作主婦》(1733年首演),該劇原是一部正歌劇的幕間劇,1752年在巴黎上演時,曾遭到保守派的詆毀,因而掀起了歌劇史上著名的“喜歌劇論戰”。出于盧梭手筆的法國第一部喜歌劇《鄉村占卜師》就是在這場論戰和這部歌劇的啟示下誕生的。 意大利歌劇在法國最先得到改造,而與法蘭西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呂利是法國歌劇(“抒情悲劇”)的奠基人,他除了創造出與法語緊密結合的獨唱旋律外,還率先將芭蕾場面運用在歌劇中。在英國,普賽爾在本國假面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英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狄東與伊尼阿斯》。在德、奧,則由海頓、狄特爾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將民間歌唱劇發展成德奧民族歌劇,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紀,格魯克針對當時那不勒斯歌劇的平庸、浮淺,力主歌劇必須有深刻的內容,音樂與戲劇必須統一,表現應純樸、自然。他的主張和《奧菲歐與優麗狄茜》、《伊菲姬尼在奧利德》等作品對后世歌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19世紀以后,意大利的G。羅西尼、G。威爾迪、G。普契尼,德國的R。瓦格納、法國的G。比才、俄羅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爾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劇大師為歌劇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型于18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ta,意為:小歌劇)已演進、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體裁。它的特點是:結構短小、音樂通俗,除獨唱、重唱、合唱、舞蹈外,還用說白。奧國作曲家索貝、原籍德國的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是這一體裁的確立者。 20世紀的歌劇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納影響的理查·施特勞斯(《莎樂美》、《玫瑰騎士》);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是將無調性原則運用于歌劇創作中的貝爾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則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米約、曼諾蒂、巴比爾、奧爾夫、賈納斯岱拉、亨策、莫爾以及英國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頓等。 歌劇中的聲樂部分包括獨唱、重唱與合唱,歌詞就是劇中人物的臺詞(根據樣式不同,也可有說白);器樂部分通常在全劇開幕時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劇還間有獻詞性質的序幕(包括聲樂在內)。在每一幕中,器樂除作為歌唱的伴奏外,還起聯接的作用。幕與幕之間常用間奏曲連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戲劇進展中,還可以插入舞蹈。歌劇的音樂結構可以由相對獨立的音樂片斷連接而成,也可以是連續不斷發展的統一結構。 歌劇中重要的聲樂樣式有朗誦調、詠嘆調、小詠嘆調、詠敘調、重唱、合唱等;其體裁樣式有正歌劇、喜歌劇、大歌劇、小歌劇、輕歌劇、音樂喜劇、室內歌劇、配樂劇等。 我國宋元以來形成的各種戲曲,以歌舞、賓白并重,亦屬歌劇的性質。五四運動以來,特別是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后,在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借鑒西洋歌劇,逐漸形成和創造了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新歌劇。1945年問世的《白毛女》是我國新歌劇成型的標志。全國解放以后,又陸續涌現了《草原之歌》、《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傷逝》、《原野》、《蒼原》等有影響的作品。
熱心網友
音樂劇是現場樂隊伴奏
熱心網友
音樂劇三個字~~歌劇倆字音樂劇較活潑歌劇較嚴肅音樂劇以劇為主歌劇以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