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故居在哪里?

熱心網友

在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富乇村的鰲魚山腳現在那里交通不便,曾國藩故居也還沒修善好,想去玩的話最好再等一兩的年。

熱心網友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國藩的侯府坐落在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富乇村的鰲魚山腳,與湘鄉市、湘潭縣、衡山縣、衡陽縣毗鄰。全宅占地60余畝,建筑面積1萬余平方米。它由思云館、毅勇侯第前門、宅東門、宅西門、全宅圍墻、宅南藏書樓、宅北芳記書樓、八本堂、緝園十景等組成富厚堂建筑群,當地百姓稱之為“宰相府”。   曾國藩先后晉升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詔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候”,授“英武殿大學士”,升“光祿大夫”,溢稱“曾文正公”。同治4年(1865年)秋,素無終身官場打算的曾國藩,準備先動員家眷回籍“立家作業”,自己以后再作引退,因夫人歐陽氏對舊居黃金堂門前“塘中有溺人之事,素不以為安”,即令其子曾紀澤,“回湘稟商兩叔”,移兌富托莊屋,由曾國潢、曾國荃、曾紀澤經手主持,依照候府規模,花十年功夫營造了富厚堂。富厚堂占地四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9202.86平方米,為土石磚木結構,回廊式風格,內外群有八本堂、求厥齋、舊樸齋、藝芳館、思云館。八寶臺、輯園、鳧藻軒、棋亭、藏書樓等各種建筑,當年正門上懸掛著“毅勇侯第”朱地金字直匾,門前花崗石月臺上飄揚著大清龍鳳旗、湘軍帥旗、萬人傘等,景象頗為壯觀。整個建筑雖具侯府規模卻古樸大方,雖有雕梁畫棟卻不顯富麗堂皇,基本體現了曾國藩對建宅“屋宇不肖華美,卻須多種竹柏,多留菜園,即占去四畝,亦自無妨”的意旨。 1866年秋,主樓竣工,曾國藩夫人、子女和兒媳即回籍住進了富托新屋。   富厚堂原稱八本堂,取曾國藩“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條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忘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的家訓,后曾紀澤據《后漢書》“富厚如之”而改現名。富厚堂雖不勝豪華,然曾國藩得知修屋花錢七千串而為之駭嘆,他在同治六年二月初九日的日記中寫道:“接臘月甘十五日家信,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錢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費如此,深為駭嘆!余生平以起屋買因為仕宦之惡習,誓不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顏見人!平日所說之話全不踐言,可羞孰甚!屋既如此,以后諸事奢侈,不問可知。大官之家子弟,無不驕奢淫逸者,憂灼曷已!”   富厚堂是否可稱“曾國藩故居”,社會上頗有爭論,文物部門從實際出發,認為富厚堂不管是“故居”還是“民居”,它作為清代一幢規模巨大的仿宋、明回廊風格的建筑群體,保護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抗戰期間,日本人進入荷塘鄉,國民黨及各路游擊隊、別動隊經常出入富厚堂,應曾氏姐弟之請,陳誠、蔣介石曾兩次電令“就地駐軍保護先賢曾文正公故宅”;富厚堂后被國民政府公布為“中華民國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后,富厚堂一直為區、鄉政府機關駐地。1988年,雙峰縣人民政府將富厚堂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0月,雙峰縣人民政府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舉辦了全國首次曾國藩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100多人參加了會議,并專程到富厚堂參觀;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富厚堂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縣兩級政府撥出專款,對其進行了必要的搶救性維修,并成立了“富厚堂管理所”,派有專人管理,內設有兩個專題陳列展覽,常年對游人開放。 近年來,曾國藩熱的持續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現象,究其原因也是很復雜的,如果仔細追究起來又顯得頗為簡單,為什么?因為從中國傳統的處世觀點來看待曾國藩的話,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么,他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名利雙收,成功的典范,是一個世俗之人可以達到、可以追求的成功的楷模,當然這種熱潮的興起,我們很難說是好還是不好。  毛澤東曾經評價他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他的一生確實也很值得我們仔細去研究。  曾國藩,生于嘉慶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他出身于一個并不富裕的地主家庭,又屬于中國理想中的耕讀家庭,既要親自參加田間勞動,又有條件讀書學習。曾國藩很以自己的家庭自豪,他性格中的諸多因素也和他的家庭有關。他爺爺識字不多,卻很能料理家務,曾家在他爺爺手里很是興旺,他父親曾麟書因為家庭經濟情況好一些,可以專心讀書,卻也只中個秀才,做了私塾教師。直到曾國藩這一代,曾家才開始成為顯赫門庭。  他父親就其家風擬就一付對聯,令曾國藩抄貼堂中道:“有詩書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但以箕裘承祖澤?以勤儉持家繼承祖業;無官守無言責,時事不聞不問,只將艱巨付兒曹”,頗以田園生活自足。曾國藩曾寫詩描寫道:“高嵋山下是儂家,歲歲年年斗物華,老柏有情還憶我,夭桃無語自開花。幾回南國思紅豆,曾記西風浣碧紗,最是故園難忘處,待鶯亭畔路三叉。”他享受祖蔭,小時生活在頗為秀麗的山莊中,童年可謂幸福?   曾國藩幼年便顯示出他超卓不群的才華,六歲入塾讀書,八歲隨父學五經,讀八股文,十四歲赴長沙應童子試,成績頗佳。繼讀《周禮》、《儀禮》、《史記》等。后就學于長沙岳麓書院,同年入京考進士未中,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十八歲的曾國藩再次入京會試,一舉中進士第。隨后又考中庶吉士,入庶常館學習,散館后任翰林院檢討,開始了他一生的仕宦生涯。曾國藩以兢兢業業的精神和不凡的才華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賞識,官運亨通。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文淵閣直閣士,次年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時年三十七歲。曾國藩對自己仕途的順利也很得意,他曾自負的說:“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后又出任吏、兵兩部侍郎。曾國藩得意自負的同時,也深感皇恩深重,這也是他后來為清王朝忠心耿耿的原因。 當時大理寺卿倭仁,太常寺卿唐鑒在京都講授義理學問,曾國藩便拜唐鑒為師,向他學習義理。唐鑒告訴他“讀書明理,當以朱子全書為宗”?朱子即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后人將他的著作收編為朱子全書。“修身養性”要在‘靜“字上下功夫。倭仁注意修養,每天的言行都有札記。曾國藩頗受影響,每天做日記,以朱子全書為日課,每天安排課程和作息,內容如:早起,靜坐,養氣,保身,讀書,寫字等。他自稱在學習中力求”考信于載籍,問途于六經,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效“。當朝大學士穆彰阿也是曾國藩的座師,對他很器重。加上他能勤于供職,謹慎從事,所以上得皇帝嘉勉,下受同僚欽服。曾國藩雖然仕途順利,但如果不是動蕩的時代給了他特殊的契機,他也只能是一個平凡的官僚,不能成為受后人矚目又倍受爭議的曾國藩。咸豐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領導農民起義,在桂平縣沖破清軍的重圍后,便如滾滾洪流涌遍半個中國,滿清的八旗、綠營軍在起義軍面前一觸即潰,太平天國大有一舉席卷全國之勢。剛剛即位的咸豐帝急忙下詔讓群臣評議朝政得失,曾國藩在《應詔陳言疏》中提出天下有三大患及解決辦法,即人才、財用、兵力三大問題。他認為解決人才問題是關鍵所在。他說:自古治世不外招賢能,安百姓,正風氣三事。如能使賢者都能掌權,人民就能豐衣足食,人民豐衣足食了,社會也就安定了。咸豐帝批道:”剴切明辨,切中事情“。后來又在咸豐二年在《議汰兵疏》中提出”兵伍不精“、”長官空名坐糧“?坐吃空額等弊。主張”兵在精,不在多“,建議裁軍。曾國藩的奏議倒是不錯,可是當時咸豐帝已現有的兵力已經難以應付太平軍的進攻,根本無法實行裁軍的舉措。但還是勉勵他”奏疏切中時弊,等廣西亂事平定再辦“。太平天國起義后,發展迅速,清軍雖攔截窮堵,但無濟于事。曾國藩又大膽上奏《敬陳圣德,預防流弊疏》,批評朝廷鎮壓太平天國用人欠當,下面虛飾不實,上面驕矜獨任,這是一個大膽直諫,事后他也深怕犯顏獲罪。但咸豐帝未譴責,僅說”語涉過激,未能持平,意尚可取“。曾國藩當然是感恩了。出于保護封建專制的忠心,他又上了一個《備陳民間疾苦疏》,提出民間疾苦:一、銀價太昂,錢糧難納。二、”盜賊“太眾,”良民“難安。三、冤獄太多,民氣難伸。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怨甚大“。這都是些實情,但清廷態度漠然。曾國藩不由得深為失望。這時正好派他往江西主考鄉試,隨即悄然南下。中途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便星夜奔回家鄉,為母親守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