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十弟胤誐和十五弟胤?,這誐和?的字面意義是什么??字怎么讀?

熱心網(wǎng)友

其實這2個字屬于古漢字里的繁難異體字,沒有什么字面意義。作為清朝皇室子弟,他們在進(jìn)關(guān)前的名字是祖制胡名,從康熙起為求滿漢融合,開始起定漢名。轉(zhuǎn):滿清皇室人名特征 北方諸族之人名,很多是與族名、部落名有關(guān)的,本書以此為語言信息或歷史線索,作了許多討論,獲得了許多結(jié)論。事實上,清代帝室人名也是尊從這個傳統(tǒng)的。不過,初入關(guān)時這種現(xiàn)象一目了然;后來,漢化益深,用字愈僻,因此也就越難辨認(rèn)了。 努爾哈赤有十六子:褚英、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阿巴泰、阿巴嘎(皇太極)、巴布泰、德格類、巴布海、阿濟(jì)格、賴慕布、多爾袞、多鐸、費揚果。皇太極有十一子:豪格、洛格、洛博會、葉布舒、碩塞、高塞、常舒、福臨、韜塞、博穆博果爾等。這些名字基本都是直譯音,因此很容易識別。其中,“阿拜”、“阿巴泰”、“葉布舒”,自是“阿巴嘎”或人名“阿保機(jī)”之異寫;“湯古代”即“唐兀惕”(即“西夏”之別稱);“莽古爾泰”即“蒙兀兒惕”;“德格類”即“達(dá)斡爾”或“吐火羅”;“多爾袞”即“吐[谷]渾”;“多鐸”即“拓特”;“豪格”即“烏護(hù)”或“烏古”;“洛格”即“術(shù)和”;“博果爾”即“仆骨”;“費揚果”即“費雅喀”。此外,“福臨”即魏姓“費連”或“賀樓”;“碩塞”可能就是“??狄”;“高塞”就是“兀者”;“韜塞”即是“突厥”。而“阿濟(jì)格”乃是通古斯語的“小”字。 自康熙后,清皇室從漢習(xí),人名按輩分限定首字,但又要維護(hù)自身民族的傳統(tǒng)。這樣一來就造成名字雖多,但實質(zhì)重復(fù)的現(xiàn)象。如康熙帝三十五子的名字,以“允”字為首者,即有二十七人,因此這些名字也就限制在有限的氏族名中了。如將“允”讀如“兀”、“烏”等音,便一切釋清。如: “兀者”: “允禔”、“允祉”、“允祺”、“允祚”、“允?”、“允禵”、“允祄”、“允禝”、“允祈”、“允禶”、“允禨”;“烏護(hù)”: “允祐”、“允俄”、“允?”、 “允禕”、“允祜”、“允禹”、“允?”;“斛律”: “允祿”、“允禮”;“紇奚”: “允禩”、“允禧”;“烏孫”: “允礽”、“允祥”;“烏潭”: “允禟”、“允?”;“阿巴嘎”: “允祕”。雍正十子(“弘”、“福”字輩),乾隆十七子(“永”字輩),嘉慶五子(“綿”字輩),道光九子之名,都不難循此理析澄清。清末,同治之名“載淳”,是“女真”的源音“朱里真”(讀“朱兒真”);光緒之名“載??”,是“契丹”,尚猶可辯。到了“溥儀”、“溥杰”輩,事情就不那末容易了。漢字“允”、“弘”、“福”、“永”、“綿”、“載”、“溥”等的讀音,是沒有什么可推敲的;須要洞察的,則是它們所隱喻的“胡音”。康熙第四子名“胤禛”(即“雍正”),與秦始皇的名字“嬴政”,實際就是《金國語解》中的“金曰‘桉春’”一字。這是“秦”是由北狄轉(zhuǎn)化來的西戎部落的一個證據(jù)。還該提一下咸豐帝的近臣“肅順”及“端華”的名字,它們分別就是族名“肅慎”和“達(dá)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