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以這種觀點寫篇論述文,字數在500字左右。
熱心網友
我看莊子的絕對自由中國傳統的美學體系博大精深、難以盡述。而公認的對此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學、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以及其他的一些小的學派,這些思想的不斷變化和融合,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傳統的藝術思想。這些學派除了禪宗幾乎都是起源于春秋戰國的軸心時代,在那時表現為百家爭鳴的諸子學派。在這里我想談談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思想和影響。我們學的是莊子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秋水》。老實說這篇文章的主題并不是很清楚的,因為它的內容很多,涉獵得也很廣,但都很高深。隨處的一些內容都可以看到莊子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那種對絕對自由的追求,那種忘我的不惜代價的追求!作為道家的莊子崇尚“天道”自然之道,具有鮮明的超功利傾向。魯迅對他的評價是:汪洋,恢宏,恣睢。“他認為能觀于天地而體道得道的理想人格,應當于天地并生,與萬物為一,與造化同流,與日月同輝,游乎四海之外。”(《藝術學概論》彭吉象)記得臺灣也有個文學家喜歡莊子,姓陳,研究的是道家,但只對莊子的自由思想大為欣賞,極其討厭專制制度,后來被臺大趕走了;雖然后來平了反,可他自己反而不在乎。中國文人很多都是陷落在這種圈子中而不得自拔了,其實這是很可嘆的。中國現在的這種思想似乎更是膨脹到了恐怖的地步。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人類做到了很多以前夢想中的事情,于是對永生的自由的追求大幅度的崛起。首先是武俠,然后是玄幻,還有現在的很多另類文學,老少皆喜的金庸,男生喜歡的黃易,女生喜歡的安妮。這些的這些其實正在不可遏制地吞噬著很多人的思想!在lqqm(一塌糊涂的繼任論壇)上看到過一個很有名的作家對自己此類文章的評價:YY!(由于這個詞比較猥瑣就不直指其名了)不過確實,真的自由在哪里?!連標榜著民主自由打著輸出民主戰爭的美國又是都是如此的狼狽不堪,其實還是有很多事情讓人不禁漢涔涔的。。。。。。沒有自由而狂熱追求絕對自由正是中國以前文人的悲哀,現在似乎正朝著更大范圍蔓延,這也是相當可怕的吧?!。
熱心網友
秋水讀后感 河伯望洋興嘆曰:“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貽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滿載秋水,至于東海,看見那浩瀚的大海,始旋其面目,后悔的發出這樣一席話,雖有些晚,但卻飽含了河伯的自卑感。這也告訴我們要:學會自卑,認清自己。貝多芬在給兄弟的一封信中寫道:“當站在我身旁的人聽到遠處傳來的笛聲,而我卻聽不到,這對于有如此敏感軀體的我,是莫大的羞辱啊!”從此,貝多芬開始過離群索居的日子。但貝多芬并沒有從自卑中倒下去,他從自卑中,依靠自卑的力量站了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天賦,因而創造出自己新的藝術風格,完成了傳世佳作——《第三交響曲》也就是《英雄交響曲》。這里的自卑并不是普遍理解的自棄,而是換了形式的自信,是從壓抑的心里中,爆發出的一種力求上進的力量。學會自卑,才能使這種力量得到有效的利用。貝多芬就是一位勇于自卑的舵手。也許你和我也可以成為優秀的舵手,但我們現在可能還是“少年不識自卑味”。看,學會自卑是多么重要呀!竹子是一種堅韌的植物。當大風降臨時,他們并不是逆風而站,而是彎下身軀,隨風而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與風之間的力量懸殊,所以他們學會自卑,彎下身軀。但他們并不是俯首任風搖,他們從自卑中發掘出自己的堅韌性,用隨風搖擺來保護自己,從而用堅韌性去搏擊風的洗禮。植物尚懂得自卑的重要性,何況有靈性的人呢?學會自卑,是一種很難的事。它需要勇氣,需要放棄世俗偏見,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因為他們怕世俗的目光;巫師樂師百工之人卻不恥相師,最終巫、樂、百賢于士大夫。從中可以看出,學會自卑對于人的發展是重要的。更體現出,其實自卑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學會自卑,是一種以守為攻,以退為進的策略。只要你正確對待,你就是一位優秀的舵手。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顯明于世,必須要先學會自卑,認清自我,切不要如河伯般,臨東海,才悔矣,晚也。學會自卑,就是“于無聲處聽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