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可以找得到。

熱心網友

卡農原來的意思是“規則”,在音樂上是指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它的特點是:各個聲部有規則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聲部按一定的時間距離依次模仿前一聲部的旋律。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叫做“卡農曲”。我們平時經常聽到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中的《保衛黃河》,前半部分是齊唱,后半部分是二部輪唱,第二聲部隔開一小節模仿第一聲部的旋律,兩聲部此起彼伏,前呼后應,表現出一種浩浩蕩蕩的氣勢,生動地刻劃了活躍在萬山叢中、出沒在青紗帳里的抗日健兒的高昂斗志和豪邁氣概。輪唱是以相同的高度模仿同一旋律的卡農,此外,還有把旋律移高或移低到各種不同的高度進行模仿的卡農,也有反行模仿的卡農,把旋律的節奏擴大一倍或縮小一倍進行模仿的卡農,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卡農。巴赫寫過一首古鋼琴變奏曲,叫做《戈爾德堡變奏曲》,包含一首詠嘆調和三十個變奏,其中第3,6,9,12,15,18,21,24和27變奏都是卡農,除了第3變奏是同度卡農外,其余八個變奏,依次把旋律移高或移低2度到9度進行模仿。現以其中的第6和第12變奏為例。第6變奏是移高二度進行模仿的卡農,包含三個聲部,上面兩個聲部互相模仿,下面一個聲部是不進行模仿的自由聲部。第一聲部隔開一小節把第二六部的旋律移高二度進行模仿。這種移高或移低二度進行模仿的卡農,叫做“二度卡農”。第12變奏是四度反行卡農,也包含三個聲部,低音部也是自由聲部。所謂四度反行卡農,是說模仿聲部把原來的旋律移低四度,并且采取反向的進行。也就是說,原來的旋律向下二度,模仿聲部就向上二度,原來的旋律向上二度,模仿聲部就向下二度,以來的旋律向下四度,模仿聲部就向上四度。反行的旋律就象是原來旋律的水中倒影,所以這種卡農又叫“倒影卡農”。卡農可以用作小型樂曲的獨立形式,也可以作為較大的作品中一個組成部分。海頓的d小調弦樂四重奏第三樂章是一首優美生動的小步舞曲。其中第一部分是形式非常嚴謹的卡農,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隔開八度齊奏,合成第一個聲部;中提琴和大提琴也是隔開八度齊奏,合成第二個聲部。第二聲部隔開一小節嚴格地模仿第一聲部的旋律,象影子跟著人一樣。兩聲部演奏的是同一個旋律,但始終參差一小節,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和諧的結合。比才作曲的《阿萊城姑娘》第二組曲中的《洛朗多爾舞曲》第一部分,采用了法國普羅封斯地方的一首圣誕歌曲《三王進行曲》作為主題。主題莊嚴宏偉,和聲豐滿,用主調音樂的寫法,由全部樂器奏出。緊接著用復調音樂的寫法來發展這個主題,構成了兩聲部的八度卡農,旋律先由雙簧管、單簧管和小提琴齊奏,兩拍以后,大管、圓號、中提琴和大提琴把旋律移低八度進行模仿。前面主調音樂部分是用和聲襯托旋律,后面復調音樂部分則是兩條相同的旋律線,一前一后,互相呼應。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弗朗克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第四樂章是一首回旋曲。回旋曲的主題是用卡農手法寫成的。卡農的旋律是一支真摯諄樸、親切動人的歌,由鋼琴和小提琴隔開一小節互相模仿,象一首輪唱歌曲。主題一共出現了四次,也就是說,這首回旋曲包含四個卡農,分別出現在A大調、升C大調、E大調和A大調上。主題與主題之間,共有三個中間部分,最后以尾聲結束。卡農原是古老的聲樂形式,十五、十六世紀的作曲家用卡農手法作有大量形形色色的聲樂作品。十六世紀比利時作曲家拉索的合唱曲《回聲》,是一首用模仿聲部來描繪空谷回音的卡農,四個合唱聲部和四個獨唱聲部互相進行模仿,結合得非常巧妙。近代歌劇中的重唱曲和合唱曲,也常采用卡農的形式。如貝多芬的歌劇《費臺里奧》第一幕中的四重唱,就是一首四部卡農。劇中敘述西班牙貴族青年弗羅雷斯坦被獄官皮查羅誣陷下獄,他的妻子雷奧諾拉女扮男裝,化名費臺里奧,到監獄里去做典獄長羅可的助手,俟機營救丈夫。羅可的女兒馬采里娜看中了費臺里奧,羅可也同意他們的結合。雷奧諾拉為此感到內心的隱痛。這事引起了邪揆諾的妒忌,他一心想追求馬采里娜。在這首四重唱中,四個人先后唱著同一個旋律,表現各自不同的心理狀態。馬采里娜唱道“事情多么神奇,怦怦心跳不已,他愛我,沒有錯,我將幸福無比。”雷奧諾拉唱的是:“冒著多大風險!希望很難估計!她愛我,沒有錯。心里痛苦無比。”羅可唱道:“她愛他,沒有錯,姑娘,他屬于你,一對年輕伴侶,前途幸福無比。”雅揆諾唱的是:“憋著一肚子氣,父親已經同意,我真沒有辦法,事情不可思議。”女高音馬采里娜第一個唱,八小節后,另一女高音雷奧諾拉接著唱,男低音羅可和男高音雅揆諾,也都隔開八小節依次進入。最后,四個聲部同時結合在一起。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第二幕第二景中,一對朋友連斯基和奧涅金變成了仇人,他們在決斗之前,唱了一首卡農,表現在感情上有了裂痕的一對朋友的共同想法。唱的是同一條旋律線,但男高音連斯基比男中有奧涅金高了三度,奧涅金比連斯基遲了兩拍,歌詞是相同的:“仇人!只為了渴望鮮血,難道就此分崩離析?難道說我們沒有一同吃過飯,從沒有一同思想,一同行動?可是今天好象是不共戴天之仇,大家都默默低頭,彼此無情地等待死亡。啊!我們是否趁著手上還沒有染著鮮血時,和氣地一笑,就此走開?不!不!不!不!”Canon in d 卡農并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則”。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簡單的講,就是有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給人綿延不斷的感覺。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后……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制及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卡農曲長僅五分鐘,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諷刺的是,使帕海貝爾留名後世的反而是這首卡農。卡農旋律簡單樸實,但具有精密完美的樂曲結構,充份展現對位法的魅力。樂曲中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其低音部為只有八個音符組成的同一旋律,同一旋律從頭到尾重覆了28次。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我們熟悉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      卡農出現于十三、十四世紀。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調作為卡農主題。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奏鳴曲也常用卡農手法,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卡農]是現今為止最受全世界所喜愛的古典音樂作品,這首曲子稱霸美國告示牌流行音樂排行榜長達百周以上,還曾數度刷新流行樂團披頭四「沖榜」的速度。它很神奇,因為很多人也許念不出曲名,可是卻能把旋律哼完。從電視廣告、廣播、婚喪喜慶、拔牙看病、百貨公司、書店、飯店、手機鈴聲下載,甚至連流行歌手伍思凱的歌,你都聽得到「卡農」。所以說,古典音樂是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流行歌,可真的是一點也沒錯。 。「卡農」全長僅五分鐘,雖然是一首精美的小品,卻讓帕海貝爾一輩子名留古今,如果他還在世的話,那可能是全世界版稅收入最高的音樂家。卡農旋律簡單樸實,可是具備精密完美的音樂結構,十足表現出對位法的嚴謹與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低音部只有八個音符組成同一組旋律,從頭到尾重復了28次,不但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賞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觸古典音樂的最佳入門曲。   。

熱心網友

從前練指法的時候就練卡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