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在法國的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博物館中,懸掛著十多個參戰國的國旗,其中就有一面中國國旗,據稱共有300多名華人以英軍、美軍和加拿大軍隊的身份參加了1944年6月6日的諾曼底登陸。現在他們當中大多數人的姓名已無從查考。中央電視臺的《探索。發現》搜集了參與這次作戰碩果僅存的幾個人的資料,對我國軍人參與諾曼底登陸做了細致的描述。他們分別叫郭成森、黃廷鑫、盧東閣。 1943年7月,一支商船隊在軍艦的護衛下離開印度孟買港,目的地是英國,船上有20多名中國海軍軍官。國內的抗戰正如火如荼,這些年輕人一心想著學成后歸國好好打擊日本人。 國民黨的海軍經過1937年慘烈的南京江陰要塞保衛戰,已經名存實亡。為重振海軍,國民黨決定在全軍選擇一批優秀的青年軍官赴美英學習,60人去美國,25人去英國。盧東閣、黃廷鑫、郭成森等人抽到了英國簽。 他們先是從昆明乘坐貨運飛機,沿著美國“飛虎隊”開辟出的“駝峰航線”,穿越被稱為死亡地帶的喜馬拉雅山,到達印度。3個月后,他們搭乘的商船隊終于抵達英國。 中國海軍軍官中被分到有百年悠久歷史的格林尼治海軍學院。學院為這些中國留學生專設了一個“中國班”,一切按英國皇家海軍的傳統要求訓練,系統學習了英語、航海、魚雷、槍炮等專業。 在3個月的短期培訓結束后,中國軍官們被分配上艦實習,因而有機會親歷圍殲德軍王牌袖珍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的“北角戰役”,還有后來的諾曼底登陸。 1943年,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制海權爭奪戰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希特勒為切斷美、英盟軍向蘇聯運送軍火物資的海上要道,派遣駐在挪威的“沙恩霍斯特”號帶領艦隊,出海截擊盟軍護航的運輸隊。“沙恩霍斯特”號是德國海軍的王牌袖珍戰列艦,火力強大,共安裝了3座三聯裝283mm火炮,副炮混合采用150mm雙聯和單管炮。它曾與另外一艘巡洋艦聯手,在1940年擊沉了英國的航空母艦“光榮”號。這一奇恥大辱,令英國皇家海軍對它恨之入骨,并發誓一定要將它擊沉。 英國皇家海軍得到“沙恩霍斯特”號出動的情報后,立即派出一支龐大的特混航母攻擊艦隊,光航空母艦就有3艘,由英國本土艦隊司令弗雷澤上將親自指揮,從大西洋馳援北冰洋,對德國軍艦實施包圍。 郭成森等人所在的“肯特”號巡洋艦就在這支特混編隊中。他們上艦那天正是圣誕節前夕,艦長風趣地動員說,要以“揍德國佬”這種特殊方式來慶祝圣誕節。 由于通訊信號錯誤,擔任護衛的德國5艘驅逐艦與“沙恩霍斯特”號失去聯系,不得不先期返航。這樣德國艦隊就剩下“沙恩霍斯特”這匹海上孤狼了。 12月26日傍晚,英國旗艦“約克公爵”號的雷達探測到,敵人就在20公里外。弗雷澤上將命令全隊對其發動攻擊。當時的戰斗非常激烈,航母飛機在天上轟炸投彈,水面上火炮不斷攻擊,水下還有魚雷,海面當時就像開了鍋一樣,到處是彈道,到處是水柱。 北極的隆冬,白天只有兩三個小時,但強烈的亮光照得周圍海域如同白晝。“沙恩霍斯特”號完全暴露在皇家海軍的密集炮火之下,它的兩個主炮塔相繼被炸毀,同時部分蒸汽管道出現破裂,航行速度也隨之降低。 23歲的郭成森是“肯特”號的第一主炮塔見習副炮長,第一次體驗到了實戰的滋味。 19時30分,“沙恩霍斯特”號已成為一個熊熊燃燒的殘骸,英國驅逐艦再次圍了上去,對它發射了魚雷。15分鐘后,郭成森看到“沙恩霍斯特”號發生劇烈爆炸后沉沒。中國學員們在英國軍艦上親身體驗了這場海上經典的“北角戰役”。 “沙恩霍斯特”號被擊沉之后,希特勒的海軍實力大打折扣,但對英國海軍部門來說,仍有一個可怕的幽靈在大西洋游蕩,那就是人稱“海上巨型堡壘”的“提爾比茲”號戰列艦。 這時“提爾比茲”號已被英國皇家海軍擊傷,暫避挪威阿爾屯港“養傷”,但隨時可以傷愈復出,對于盟軍為開辟第二戰場而即將展開的歐洲登陸計劃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威脅。這一級別的戰列艦,德國只生產了兩艘。在它的姊妹艦“俾斯麥”號被擊沉后,4萬多噸級的“提爾比茲”號成為德國海軍最大的軍艦。 這是一個海上巨型炮臺,380毫米口徑的火炮共有8門,150毫米口徑的有18門。而且,一般炮彈打不透它厚達10厘米以上的裝甲。 “提爾比茲”號還在造船廠建造時,英國就多次出動飛機進行轟炸,先后有1042架次,投彈670噸,但未能將它炸毀。 鑒于該艦巨大的戰斗力,首相丘吉爾特別指示英國海軍,務必將其擊沉或重創。1944年3月30日,英國2支戰艦編隊先后從斯卡帕灣出發,開始了對“提爾比茲”號突襲的“鎢元素行動”。 4月2日,龐大的英軍艦隊駛近阿爾屯港。為了防止“提爾比茲”號逃出海灣,英國艦隊花了5天時間,布了一個水雷陣,把港口嚴嚴實實地封了起來。 然后,一批接一批的轟炸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把數百枚1600磅的重型炸彈投向這個海上“巨無霸”。德軍則一邊組織防空炮火瘋狂阻擊,一邊派出一支潛艇分隊,從水下悄悄繞過水雷陣,攻擊海面上的英國艦隊。 有一天盧東閣交完班后,突然看到在“肯特”號正后方的位置,有一個臉盆大小的深灰色的網狀漂浮物。這是潛艇的通氣管!盧東閣迅速報告給接替他值班的同學郭成森,郭成森又趕緊向艦上的英國值班官報告。 戰斗警報馬上拉響,艦隊開始全速前進,想把潛艇甩掉,但為時已晚,德國潛艇發射的魚雷直接命中了輕型航空母艦“巴雷勃”號。英國驅逐艦迅速圍上來,用深水炸彈炸沉了德國潛艇。“肯特”號躲過一劫。事后,“肯特”號艦長邀請發出警報的郭成森和盧東閣到艦長室里共進午餐。英國海軍上下級分明,能與艦長共進午餐是戰時軍人的極高榮譽。 對“提爾比茲”號的轟炸取得了重大戰果,共有14顆炸彈擊中“提爾比茲”號,造成船員438人死傷。盡管這些炸彈未能穿透厚重的防護甲板,卻嚴重破壞了它的上層建筑和火控系統,致使“提爾比茲”號在未來的3個月內無法參加戰斗。諾曼底行動在大西洋上的最后一個巨大障礙掃清了。 黃廷鑫的實習位置是輕型航空母艦“搜索者”號。1944年6月5日深夜,正在軍港休整的“搜索者”號突然接到緊急出發的命令。黃廷鑫當時并不知道,舉世聞名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即將打響。 第二天凌晨,7000艘盟軍艦艇擠滿了英吉利海峽,將13。2萬名軍人運送到對岸的諾曼底灘頭陣地。 為了不讓德國潛艇進入英吉利海峽,偷襲根本沒有防護能力的運輸船只,盟軍專門抽出英國本土艦隊的一部分,在英吉利海峽的兩端進行防御和反潛。“搜索者”號就是這樣的保衛者之一。 在諾曼底的登陸灘頭,因為地形開闊,盟軍剛剛登陸,便遭到德軍猛烈的炮火壓制,傷亡慘重。于是,“搜索者”號又擔負起一項任務:出動艦上的轟炸機對德軍目標進行空中打擊。 與此同時,盟軍指揮部命令軍艦盡可能地接近海岸,冒著可能被德軍88毫米炮火擊中的危險,實施近距離火力支援。 當時,郭成森直接在“肯特”艦的主炮塔位置指揮作戰,主炮都對著灘頭陣地射擊。由于長時間不斷射擊,炮管子都發紅了。 在艦炮精確的打擊下,德軍的火力被壓下去了,盟軍終于登陸成功。 二戰結束后,這批留學美、英的中國海軍軍官回到國內,卻失望地看到了蔣介石發動的內戰。他們中的一部分隨國民黨撤到臺灣,一部分參加了起義,加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隊伍中。其中,國民黨海軍司令部作戰處少校參謀黃廷鑫與夫人胡愛蓮,1949年1月脫離國民黨,于1949年7月,自愿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于1958年轉業。在杭州與子女安度晚年。郭成森與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第五代孫女林桂華結婚,解放后在海軍大連艦院任教,現在大連安亨晚年幸福生活。1949年2月,盧東閣隨“重慶”艦起義,參加新中國海軍,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上離休,定居在南京。
熱心網友
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