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網絡犯罪及其防范● 張大能 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為人們充分自由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福音的同時,網絡犯罪也悄然而至。在互聯網上,“黃”流橫溢、“黑客”猖狂、賭場遍布、大肆販毒、欺詐不斷、盜竊財物、傳播邪說、侵犯知識產權、侵犯個人隱私、散布反動言論,因特網的高技術園地成了犯罪的溫床,不斷地滋生各種各樣的犯罪,給社會帶來極大危害。 網絡犯罪的特點 一是犯罪手段的隱蔽性。在因特網構成的虛擬空間中,參與者的身份虛擬化,任何人都可以帶著假面具將自己推上網。其犯罪的隱蔽性主要表現在:作案范圍一般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到某省、某市甚至某國作案;犯罪人對犯罪結果發生的時間可以隨心所欲的控制;作案時間短,長則幾分鐘,短則幾秒鐘;犯罪不留痕跡,沒有特定的表現場所和客觀表現形態,不易識別,不易被人發現,不易偵破,犯罪系數高。有人預算,竊賊采用傳統方式搶劫銀行,平均每次獲得的贓款只有3551美元,而且行搶者入獄的可能性高達82%;而利用網絡盜竊,平均每次可得贓款25萬美元,被抓獲的可能性只有2%。犯罪手段的隱蔽性給網絡管理和執法帶來了巨大困難。 二是犯罪人員的高智能性。現代網絡系統都比較注重網絡安全問題,都對網絡提供了一些安全防范措施,要破解安全系統和侵入計算機系統,行為人必須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因此,網絡犯罪者主要是一些掌握了電腦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專業人士。他們洞悉網絡的缺陷和漏洞,運用豐富的電腦及網絡技術,借助四通八達的網絡對網絡系統及各種電子數據資料等信息發動攻擊,進行破壞。如:現已開始出現具有推理技能、自動進行目標搜索,并可改變自身形態,具有自行修復能力的智能型計算機病毒,可對抗一般的反病毒措施。 三是犯罪危害的嚴重性。傳統的犯罪一般只局限于一時一地,針對的是特定的犯罪或者一定范圍內的不特定多數,網絡犯罪則可能造成全世界的網絡受到破壞,甚至有可能連行為人自身都無法預計或控制其破壞。網絡上任何有意或無意的攻擊,都可能造成網絡上成千上萬臺計算機癱瘓。尤其是在網絡空間中實施的涉及經濟利益性犯罪,其非法獲利或在客觀上造成的損害通常較大。據美國學者估測,在國際互聯網上實施的侵犯著作權犯罪每年可導致數百億美元的損失。在網上黑客們只需坐在溫暖的家中敲擊幾下鍵盤,就可以使全球的電子商務大廈在幾秒鐘內轟然倒塌。研究國際恐怖主義的專家說,用計算機毀滅一個社會比用炸彈快得多。 四是犯罪本身的“虛幻”性。網絡犯罪不同于傳統的犯罪,網絡犯罪披上了一層文雅的面紗,使得人們并不將其視為一般的、真實的犯罪。網絡犯罪通常不附加暴力,犯罪者大多文質彬彬,喝著咖啡,坐在計算機前敲打幾下鍵盤就可以實施犯罪。網絡犯罪一般不直接針對公眾,使得其社會危害性一定程度上被屏蔽。網絡犯罪的這一特征,極易導致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判斷上的偏差。很多青少年對網絡犯罪投以崇敬的目光。對此,日本學者西田修有一段精彩的評論:“不少人覺得,利用電子計算機實施犯罪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它既不像躲在黑暗中突然猛擊行人頭部,乘其休克搶走錢財的強盜那樣兇狠殘暴,又不像欺騙貧窮的老人,將其僅有的一點點退休金洗劫一空那樣傷天害理……對于不附加任何暴力、穩穩當當實施的計算機犯罪,不少人都懷著羨慕的心情不禁贊嘆道:‘干得真漂亮!’甚至可能有人會這樣想:這計算機我拼命學會還搞不懂,可他竟能用來干‘壞事’,這家伙肯定非等閑之輩!倘若我也有干這一手兒的本事……”網絡犯罪的溫柔面紗朦朧了許多人的眼睛,人們不僅看不清網絡犯罪及其嚴重的危害性,自覺地同網絡犯罪作堅決斗爭,反而對它報以“崇敬”的心理,甚至崇拜網絡犯罪分子。 防范網絡犯罪的對策 一、以技術治網。網絡犯罪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施的高科技犯罪,因此,防范網絡犯罪首先應當依靠技術手段,以技術治網。主要措施有: 防火墻(Firewall)技術。該軟件利用一組用戶定義的規則來判斷數據包(Package)的合法性,從而決定接受、丟棄或拒絕。其強大威力在于可以通過報告、監控、報警和登錄到網絡邏輯鏈路等方式把對網絡和主機的沖突減少到最低限度。萬一因為規則定義不當等原因出現了安全問題,該軟件的記錄文件也可以提供佐證,便于追蹤線索。 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信息的傳輸過程中,存在著信息泄漏的可能,因此需要通過加密來防范。數據加密理論上可以有零密鑰、單密鑰及雙密鑰三種。 掌上指紋掃描儀。該儀器可以將用戶的指紋記錄下來,存入指紋檔案庫。當用戶登記使用該電腦系統時,掃描儀還會將用戶的指紋與庫中的指紋相對照,只有當指令與指紋均相符時,才能進入系統。 通信協議。通過改進通信協議增加網絡安全功能,是改善網絡措施的又一條途徑。目前所采用的技術包括Secure TCP PEM(保密增強式郵件)、PET(保密增強式遠程登錄)和IP/Secure等。 二、依法治網。如果僅從技術層面來防范網絡犯罪,還是不夠的,因為再先進的技術,總有破解的方法,而一旦陷入攻防循環之中,就有可能造成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而且達不到預防犯罪的目的。所以,要更有效地防范網絡犯罪,還得靠法律,實行依法治網。 完善相關法律。完善互聯網法制建設,使互聯網在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上發展。目前,我國已制定一些保護網絡安全和預防網絡犯罪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不配套,有些規定不明確。比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雖然規定了嚴禁任何組織和個人向未成年人以任何方式傳播不良信息,但沒有明確指明不良信息中包含網絡信息。如將該法第25條改為:“嚴禁任何組織和個人向未成年人以任何方式傳播淫穢、暴力、兇殺、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網絡信息”,內容就具體明確了。法制不到位,使互聯網缺乏執法力度。在對互聯網的管理中,在法律法規上也存在嚴重的失控現象。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加以完善。 制定新的法律。對互聯網的立法嚴重滯后,是造成網絡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互聯網發展迅速,且是一個無國界、無時空的虛擬世界,現行《刑法》以及《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許多方面跟不上這個發展的虛擬世界。例如,互聯網上跨地域犯罪的司法管轄權問題,網絡犯罪的電子證據司法鑒定問題,網絡上的隱私權與網絡監察管制沖突問題,司法罰則與現實執行問題等等,都需要不斷地完善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使之更加適應網絡發展的需要。所以,遏制網絡犯罪,必須加快這些方面的立法工作。在立法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立法的經驗,可以在加入有關國際公約的基礎上,把國際公約的精神轉化并補充到我國的立法中。同時,還必須擴大網絡警察隊伍的規模,加強執法和司法的功能,使之在打擊網絡犯罪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加強法制教育。在健全法制的同時,要大力宣傳有關互聯網方面的法律法規,使廣大網民依法依規上網。在對人們進行法制教育的同時,重點培養人們的法制觀念。筆者認為,法律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要通過學習法律知識,領會法律的精義,建立起適應現代生活的法律觀念,則是提高人們法律素質、預防任何形式的犯罪的關鍵。網絡犯罪的高發率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反映了人們法律精神欠缺。雖然網絡犯罪的手段和方式與普通犯罪有所不同,但其危害是相同的,都造成了對公共安全、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的侵害,都是違反法律的,犯罪行為造成的危害并不因網絡的虛擬性而消失或減輕。因此,如果我們在對人們進行法律知識普及的同時,更注重對人們的法律精神、法律觀念的培養,則人們不僅在現實世界而且在網絡世界中也會成為真正自覺守法的高素質群體。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努力向公眾傳播新的權利義務觀念和法律的基本原理和精神,似乎比向他們灌輸大量的法律條文更容易收到預期的效果。 三、以德治網。網上交往的虛擬性,淡化人們的道德觀念,削弱了人們的道德意識,導致人格虛偽。加強網絡倫理道德教育,提倡網絡文明,培養人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是預防網絡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前,開展網絡行為道德宣傳教育活動,就是要把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內容作為網上道德宣傳教育的主要內容,利用聲、光、電等多種現代化手段,把“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灌輸給廣大網民,從而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使網民能識別和抵制網上的黑色、黃色和灰色信息,主動選擇有積極意義的信息。特別是青少年網民,一定要按照2001年11月22日團中央、教育部等單位聯合發布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提出的“要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的“五要五不”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堅決抵制網絡色情等不良信息的誘惑,自覺地遵守有關網絡規則,不做違法犯罪的事情,不斷推動網民的道德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