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組電視新聞報道,幾個報道之間要有互動作用關系,寫明報道設計考慮,每個報道中的主要內容,鏡頭設計,同期設計,采訪對象,同期采訪問題。 內容:廣告“進補,我們吃貓哦”引出一場軒然大波
熱心網友
新聞報道策劃的基本原則 新聞報道策劃可以充分發揮新聞工作者的能動性,從而極大地提高報道水平。但是,新聞工作者能動性的發揮有其合理限度,它必須以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為前提。具體到操作層面上來說,報道策劃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就是要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報道策劃原則。 一、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相對于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的事實來說,報道策劃只能是人的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因此,報道策劃是第二性的,它對客觀世界有著依附性,必須在占有詳細事實信息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正如陸定一所說,“新聞的本質乃是物質的東西,乃是事實,就是人類與自然斗爭和社會斗爭中所發生的事實,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新聞在后,這是唯物主義的觀點?!?因此,報道策劃的首要原則就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钥陀^事實為依據,就是要求報道策劃只能從已經發生、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新聞事實作為策劃的出發點,并且必須以全面、真實地反映客觀存在的新聞事實為基準。任何歪曲事實真相的報道策劃,都是與報道策劃的根本宗旨相違背的。1998年4月10日,《惠州晚報》刊登了題為《主持正義揭穿騙局本報記者遭瘋狂報復》的報道,稱該報一記者3月26日接到讀者電話投訴,一伙人在惠州龍豐燈光夜市以賭博方式兜售假冒偽劣洗發水。記者立即前往采訪,并當場揭穿騙局,遭到圍攻毆打,過后又在自己的宿舍樓下再遭瘋狂報復,身上多處受傷。此后,《惠州晚報》接連發表多篇后續報道及評論,廣州、北京、深圳等地多家報紙相繼轉載?;葜菔泄簿忠卜e極組織警力進行偵查。結果,這樁“記者傷害案”卻是假新聞。事實真相是:記者所受的傷并非在采訪中揭穿騙局所致,而是因其女友在市場上得罪了兜售假洗發水的人,那伙人轉而襲擊他所致。在自私自利之心的驅使下,該記者“策劃”與事實真相大相徑庭的虛假報道。 強調報道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意味著報道策劃與制造假新聞具有本質的區別。無論古今中外,一些虛假報道往往會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下被“策劃”出來,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赫斯特所策劃的美西戰爭報道。1898年2月15日,一艘美國戰艦“緬因號”在哈瓦那被炸沉,《紐約日報》不管法院的調查有無結果,就作出通欄標題:《炸毀緬因號是一個敵人所為》,斷言是西班牙人制造了這起事件,制造戰爭氣氛。據說,赫斯特在此之前就派遣了速寫畫家芮明頓到哈瓦那作戰爭速寫,芮明頓到哈瓦那后致電赫斯特:“這里很平靜,不會有戰爭,想回去。芮明頓”。赫斯特復電:“請留下,你供給速寫圖畫,我將供給戰爭。赫斯特”。 美國學者埃德溫·埃默里認為,“雖然至今不知是否確有其事,但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形勢。在所有美國報紙中,赫斯特的新聞在煽動戰爭方面是最賣勁的?!?如果確有其事,那么,赫斯特的做法就是無中生有,是蓄意制造假新聞,根本不是我們所講的新聞報道策劃。 二、以傳播價值為準繩 在傳媒運作中,“報道策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增強報道的責任感、使命感,是向受眾提供精美的新聞報道,是使新聞報道更好地入耳入腦。” 從理論上講,報道策劃就是為了更好地發掘新聞事實的傳播價值。為什么一些新聞事實被媒介“篩選”出來加以報道,而另一些新聞事實被媒介“過濾”掉了?在通常情況下,只有那些能夠滿足受眾需要,或者能夠滿足傳者需要,或者同時滿足了受眾與傳者需要的那些新聞事實,才能被媒介報道,才能得到傳播。新聞學理論告訴我們,能夠滿足受眾需要的新聞事實具有新聞價值,能夠滿足傳者需要的新聞事實具有宣傳價值。因此,所謂傳播價值,就是新聞價值加上宣傳價值之和?! ≡谛侣剛鞑ミ^程中,新聞價值是新聞事實滿足受眾需要的各種屬性或因素,宣傳價值則是新聞事實滿足傳者需要的各種屬性或因素?!耙话愕?,新聞報道會同時考慮滿足傳者和受眾的需要,但著眼點或側重點往往不一樣。如果新聞報道著重考慮滿足傳者的需要,那么其價值取向就是以宣傳價值為主;如果新聞報道著重考慮滿足受眾的需要,那么其價值取向就是以新聞價值為主?!?我們的報刊是為黨和人民服務的,新聞報道要讓黨和人民都喜歡,就必須做到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的有機統一。而要達到有機統一,新聞價值是基礎,宣傳價值是導向。只有在新聞價值的基礎上講究宣傳價值,才能真正有效地發揮新聞事實的傳播價值;同時,也只有宣傳價值的導向下追求新聞價值,才不會迷失方向。 1999年6月,武漢一家餐館的一名員工不慎被毒蛇咬傷,老板為了搶救員工生命,不惜花費12萬元包下專機,將其連夜送到廣州。同時,還有數百人自覺參與搶救行動。這是一條可讀性很強的社會新聞,很多媒體都及時作了報道,并且追蹤包機事件的旁枝末節以滿足受眾的好奇心?!赌戏饺請蟆氛J為,“包機事件除了事件本身具有可讀性外,還生動地反映了新型勞資關系和新型人際關系,回答了一代人的道德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社會轉型期,在金錢和道德之間怎樣選擇?這才是新聞的真正價值所在?!?于是,《南方日報》在及時報道這條社會新聞之后,對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內容加以充分的發掘,推出了長篇通訊《為了一個受傷兄弟》,不僅報道事件的詳細經過,還闡述了事件的潛在意義。接著在持續一個多月的報道中,一方面對事件作跟蹤報道,一方面邀請專家座談,發動讀者討論,從而充分發揮了機關報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輿論引導作用?! ∪?、以報道創新為靈魂 前已談到,報道策劃是新聞工作者為了適應日益凸顯的新聞創新要求才出現的,報道策劃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出受眾所喜愛的新聞精品。因此,創新是報道策劃的核心,是報道策劃的靈魂。沒有創新,就談不什么策劃?! 蟮啦邉潉撔拢馕吨孀銊e人未曾涉及的領域,報道別人未曾報道的內容,選取別人未曾選取的角度,提煉別人未曾提煉的主題,采用別人未曾采用的形式。通俗地說,就是要在報道上爭取第一。1994年,四川的一家內部刊物《經濟學消息》引起了中國經濟學界的極大關注,原因就是該報策劃一次極富創新意義的報道——“諾貝爾大追尋”。經過周密的策劃,該報總編輯高小勇在1994年5月赴美國采訪了弗里德曼、阿羅、馬可維茨、米勒、科思、福格爾、貝克爾、薩繆爾森、莫迪得阿尼、克萊因、西蒙、布坎南、薩克思等十多位經濟學家,讓他們發表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看法。盡管我國經濟學界的理論家們早已開始了對西方經濟學界的“問候”,但像《經濟學消息》這樣全面集中地反映西方經濟學界對我國經濟改革的看法,在當時的大眾傳媒中還是第一次。難怪從經濟改革理論的著名人物吳敬璉、厲以寧,到當時號稱“京城四少”的中青年經濟學家樊鋼、鐘朋榮、魏杰、劉偉,始終都以積極的姿態關注著這次跨越國界的采訪報道。有人認為,“諾貝爾大追尋”是一次極富報道創新的“經典之作”。 當然,“第一”畢竟是少數。在通常情況下,創新更多地體現為對前人、對別人和對自己已有成就的超越。這種超越可能是全面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但是,只要有了某一方面的超越,它往往會帶來整體性的突破。1991年底,《經濟日報》頭版登了一篇通訊《馬上就辦》,報道遼寧省鞍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為提高工作效率,實行“馬上就辦”制度,在讀者中引起關注。也有讀者來信表示懷疑,一位讀者直接在報紙上批了“我不信,吹牛吧?”幾個字,然后寄回報社。怎樣才能讓讀者釋疑呢?《經濟日報》的一位編輯在緊張地思索著:請駐站記者再訪“馬上就辦”?總社派記者暗訪,連同讀者來信一起刊登?編輯感到這都不失為新聞,但總嫌其形式不新,新聞味不夠濃烈。正是在這樣的思索過程中,一個創新的思路冒出來了——請這位讀者同記者一起去作暗訪。這個想法又得到了總編輯的完善,建議這位編輯帶著讀者到鞍山市政府采訪時不要暴露真實身份,以辦事者的身份實地體驗一下“馬上就辦”是虛是實。于是,由報社記者和讀者一起進行“秘訪”而推出的《秘訪“馬上就辦”》,從內容到形式都獲得了讀者的好評。 報道策劃的創新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它無永止境,需要新聞工作者在實踐不斷探索,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新”,不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嶄新的報道天地。 四、以切實可行為條件 報道策劃是為了把新聞傳播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聞傳媒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報道策劃總是力圖使新聞報道達到“最佳”狀態。但是,新聞報道能否達到“最佳”,僅有人的主觀努力是不行的,還要看客觀條件是否成熟。只有當主觀愿望與客觀實際達到有機統一時,理想才會變成現實。因此,報道策劃必須以切實可行為條件?! ≡鯓优袛鄨蟮啦邉澥欠袂袑嵖尚心??首先,報道方案的策劃必須切合報道時機。任何事物的發展,任何問題的解決,總是離不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對于新聞報道來說,這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就構成了報道時機。1998年6月世界杯開賽前夕,已經創辦三年但一直疲軟的《南方都市報》為了借世界杯來一展雄風,做了一個要比其他媒體提前介入世界杯報道的策劃。于是,在世界杯開賽前十天,《南方都市報》就開始做世界杯賽報道。結果,《南方都市報》的發行量開始是每天幾千份,后來是每天一萬份一萬份地往上漲。就是在這次報道戰役中,《南方都市報》才真正在競爭激烈的廣州報業市場里站立了起來。 《南方都市報》的這個報道策劃做得好,關鍵是報道時機把握得好。世界杯開賽前10天,廣大讀者已經充滿了急欲了解有關情況的需要,其它媒體又還沒有開始報道,《南方都市報》的提前介入,既滿足了讀者,又比其它媒體先聲奪人,贏得讀者喜愛也就在情理之中?! ∑浯?,報道方案的策劃必須切合媒介定位。媒介的不同定位,意味著媒介具有不同的性質,發揮不同的作用,意味著媒介具有不同的受眾群體,也意味著媒介具有不同的內容選擇。因此,報道方案的策劃應當與媒介定位相協調相一致。《華西都市報》創刊以后,把批評報道作為一個經常性的工作來抓,不斷推出批評報道,像“大音棚打人事件”、“’94上海輕博會”、“陳道容之死”等,這些批評報道就很符合該報“市民生活報”的定位。該報主編席文舉明確提出,《華西都市報》的批評報道“不打老虎”,只“打蒼蠅,抓生活”。因為“打老虎”是政治們的事情,主動權不在新聞界,一張市民生活報可以有所作為的,就是實實在在地“打蒼蠅,抓生活”。應當說,這樣的批評報道策劃是切實可行的?! ≡俅危瑘蟮婪桨傅牟邉澅仨毲泻蠄蟮滥芰?。一切報道方案,最終都要新聞工作者去完成。由于新聞傳媒的地位、起點、歷史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傳媒在報道能力上是有差異的。任何一家媒體在策劃報道方案時,都必須量力而行。1994年12月14日,是三峽工程正式開工的重大時刻。為了做好關于三峽工程的報道,宜昌《三峽晚報》早在兩月前就開始策劃,準備推出“三峽工程大視角”的系列報道。考慮到本報地處三峽工地,對三峽的周邊環境、工程進展、人員關系等情況比較熟悉,而人員素質有所欠缺,報社便邀請《羊城晚報》的同行前來進行合作報道,最終使“大視角”系列報道受到好評。 應當說,《三峽晚報》的這個策劃,是十分明智的。 在某些情況下,傳播技術條件是報道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予以充分考慮,否則就會對整個新聞報道帶來不利影響。1995年,中國科學考察隊首次進入北極,廣東新聞臺策劃了現場直播節目《我們走向北極》。直播時機是科考隊進入極點的時候,但是,由于北極沒有科考站,在隊員登極成功并迅速撤回大本營的一段時間,電臺記者根本無法與科考隊員取得聯系。節目也只有在科考隊飛到加拿大的溫尼伯市時才開始播出。節目播出后,雖然被稱為“在全國最早作出的直播采訪”,但讓人感受到遺憾的是,節目畢竟不是在極點甚至不是在極地完成,這就是技術條件的限制使然。 五、以靈活應變為機智 常言道,“計劃沒有變化快”。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新聞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報道策者未曾預料到的新情況新變動。新聞報道是對事物的不斷運動變化過程的反映,這就要求報道策劃者要善于審時度勢,隨時變通,靈活應對,保證新聞報道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而變化,讓受眾及時把握客觀世界的最新動向?! 蟮啦邉潓嶋H上是策劃者對未來可能采取的報道行動的安排,這種安排是以對未來事態的變化為基礎的。因此,對事物的未來發展要有充分的預見和準備,就是靈活應變的策劃原則對策劃者提出的第一個要求。無論是突發事件,像長江發生特大洪水,海灣地區爆發戰爭,還是早有安排的重大活動,如航天飛船發射試驗,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事態的發生發展過程都充滿了難以預知的變數,可能會出現多種結局。因此,報道策劃尤其是重大報道策劃就要有多種設想和準備,以便及時跟蹤事態的最新變動。在策劃新中國50周年大慶的報道時,中央電視臺的方案設計從第一稿到最后定稿,前后修改了12次,而且分析了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制作了多套備用方案。由于準備充分,中央電視臺的50周年國慶報道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當然,有些事態只能知道其開始,而無法知道其下一步的變化,再周全的事前策劃也有對未來情況估計不足的時候。所以,靈活應變的策劃原則對策劃者的第二個要求,就是增強反饋意識,隨機應變,靈活機動。1994年12月17日,“’94上海輕紡產品博覽會”在四川省展覽館舉行,《華西都市報》派出記者前去采寫消息,結果卻發現假冒偽劣產品太多,于是在12月22日推出了《上海輕博會:劣質品大薈萃》的報道,開始進行“打假”追蹤。經過深入調查,《華西都市報》弄清了事實真相:這個所謂的“博覽會”,不過是個別無業人員以欺詐手段假冒上海名義舉辦的偽劣產品的大“展銷”。于是,毫不留情地加以追蹤暴光。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上海輕博會”于12月29日草草收場,主辦者也逃之夭夭。新聞追蹤也面臨追不下去的危險,這可是當初沒有預料到的。怎么辦?考慮到主辦單位在上海,《華西都市報》便將稿件電傳給《文匯報》,請該報聯手追蹤。從12月31日開始,《文匯報》連續發表追蹤報道。隨后,《解放日報》、《新民晚報》、中央電視臺、四川電視臺、上海電視臺等全國數十家媒體加入了報道的行列,形成了全國新聞界合力“圍剿”“上海輕博會”的局面,使其原形畢露,并且促使有關問題得到了令人滿意的解決。 總之,靈活應變的策劃原則要求新聞工作者能動地適應新情況新變化,及時拿出新辦法新招數:或迎難而上,或另找新路,或尋求支援,或等待時機,或順水推舟,或推倒重來……它最大的敵人就是思維定勢,按部就班,依葫蘆畫瓢。據天文界預告,1998年11月18日凌晨在我國一些地方能夠看到美麗的流星雨。當時各類媒介都興致勃勃地發布了新聞,提醒人們我國是最佳觀測點,錯過了這一機會將非常遺憾,介紹流星雨的文章和資料更是鋪天蓋地,這些精心設計的報道的確激發了受眾的好奇心,許多人在寒冷的夜空下守望了一夜,但等來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顆流星。事件沒有按報道策劃者們預期的方向發展,但一些媒介卻依照自己的慣性推進報道。有家報紙把預先不知從哪里弄來的流星雨照片全登到了一版上,注明是“17日凌晨攝于青?!?,而在報紙付印的時候,中科院北京天文臺和紫京山天文臺的專家已宣布,這場流星雨已經與我們失之交臂。憤怒的讀者提出抗議,嘲諷說“流星雨淋濕了媒體”。 (原載吳信訓主編《都市新聞傳播學》第263-270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修改)注釋:1、陸定一:《我們對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中國報刊文集》第3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2、趙振宇:《新聞策劃》第260頁,武漢出版社2000年版。3、張隆棟、傅顯明:《外國新聞事業史》第224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4、[美]埃德溫·埃默里、邁克爾·埃默里:《美國新聞史》第336頁,新聞出版社1982版。5、張子讓:《當代編輯學》第48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6、董天策:《論“為市民報務”的辦報思想》,《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7、王春英、陳廣騰、段功偉:《機關報如何經營社會新聞》,《新聞戰線》1999年第9期。8、劉勇:《媒體中國》第100~112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9、張小國:《“秘訪”歸來話體會》,《經濟新聞研究》1990年5月1日。10、劉勇:《媒體中國》第164~165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1、趙振宇:《新聞策劃》第66頁,武漢出版社2000年版。12、李東:《廣播節目策劃論》第101~102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版。13、李挺:《中央電視臺:準備充分 全面開花》,《中國記者》1999年第10期。14、肖云:《席文舉新聞策劃》第26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15、王燕楓:《流星雨淋濕了媒體》,《新聞出版報》1998年12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