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要先把大黃米泡上半日,然后淘凈沙子,這叫“淘米”,之后晾大半干,磨成面,再用冷水和面,像做白面饅頭那樣進行“發酵”。待發出酸味,開始用手揉面,直揉到酸味消失。這是頭一步。第二步是制餡。將紅小豆或大蕓豆煮熟(不可煮破皮),搗成豆沙醬,放入細沙糖,攥成核頭大的餡團,備用。第三步是用揉好的黃米面將豆餡團包入里面,團成豆包狀,入屜后大火蒸二十分鐘,即可出鍋。

熱心網友

麻煩 我勸你還是買的好

熱心網友

所謂粘豆包俗稱黃面團子。面兒取自于大黃米(糜子)或小黃米(粘谷子),磨成面粉并發哮;餡兒用小豆或豆角豆煮熟打成泥兒。這是東北農村冬天最為常見的食品。據說粘豆包很扛俄。所以在農忙季節也常常做這種食品。所謂粘掉大牙,乃夸張的說法。 粘豆包的口味特點在于一個“粘”字,為球狀直徑約3cm,呈淡黃色。其用料僅限于當地生產的黃米,但這一作物產量卻不高,因此,略顯得稀罕些。去殼后的黃米被粉碎成面兒,經過水和后再進行發酵。而包豆包必須有豆子才行,于是,得預先用鍋把大紅豆或小紅豆烀熟,這樣就可以開始包了。揪一小塊發酵后的黃米面放在手中拍扁,抓一把烀好了的豆子放在上面,收緊面口用雙手把其揉圓。得,粘豆包成了。在圓形竹簾子上擺滿粘豆包后,放到大鍋里開始蒸。半個小時左右,熱騰騰的粘豆包出鍋了。拿起筷子夾一個 粘粘的豆包,蘸上一點兒白糖,嘿,味道好,口感更好。 粘豆包的做法果然復雜。要先把大黃米泡上半日,然后淘凈沙子,這叫“淘米”,之后晾大半干,磨成面,再用冷水和面,像做白面饅頭那樣進行“發酵”。待發出酸味,開始用手揉面,直揉到酸味消失。這是頭一步。第二步是制餡。將紅小豆或大蕓豆煮熟(不可煮破皮),搗成豆沙醬,放入細沙糖,攥成核頭大的餡團,備用。第三步是用揉好的黃米面將豆餡團包入里面,團成豆包狀,入屜后大火蒸二十分鐘,即可出鍋。 粘豆包還有多種吃法。可蘸白糖吃,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圓餅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小孩子們冬季里還愿啃凍豆包,練其牙齒,吃著玩。再復雜一點,可滾上炒熟的黃豆面吃,又增添了一種糊香豆味,且有個好笑的稱謂,叫做“驢打滾兒”。。

熱心網友

 蒙古族有三種傳統風味食品,一是“粘豆包”,它是用黍米面做外皮,以豇豆、小豆為餡,包成球狀,蒸熟后趁熱沾以葷油(豬油)、紅糖食用。二是蒙古餡餅,這是品味俱佳的食品。一般以蕎面、白面為皮,將各種青菜、肉切成細末為餡,配以佐料,包在面皮中,拍扁成圓形,放于干熱鍋中烙制。烙熟后過油或用油煎熟。這種餡餅皮薄見餡,是款待賓客的美食。三是牛犢湯,蒙語叫“圖古勒”湯,又叫“芝麻湯”。是蒙古族人愛吃的最有風味的食品。

熱心網友

我是東北人。我回答你:就是用粘面和好后再放入豆沙餡包上包子形狀如蒸饅頭似的放在鍋里蒸哩!注意:(要在籠屜上放粟子葉子)就可以了。這很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