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左膝蓋下總是疼痛,記得有一次踢足球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感覺就是“寸”了一下,后來就疼了一段時間,最近不運動的時候就好點,只要一運動就疼的厲害,過幾天就又有好轉。我現在十分想踢球,可一踢就變嚴重,也不知道原因,又懶得去醫院檢查,有誰知道這中情況。請說詳細點。

熱心網友

膝關節疼病的原因是多方面,因膝關節是全身最大、最復雜的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平臺、髕骨所組成,兩側有副靭帶,中央有十字交*靭帶、內外半月板,長期或過度運動,會使關節面磨損,靭帶損傷而引起疼痛,特別在下山時沖擊力加上全身重量壓在一側肢體,使膝關節過量負重產生關節痛。治療方法要根據年齡、癥狀、體征,最好攝一張X光片,有條件可作CT、MRI檢查后再作決定。

熱心網友

膝蓋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如骨質增生,風濕痹證,受涼受風受濕,肌肉筋腱經絡運行不暢,勞損,房事勞傷,肝腎虛弱,扭傷,關節炎,滑膜炎等等。建議到正規醫院檢查確診后真對病因進行治療。還是要看你個人具體的情況,不過你很著急的話,可以在線先咨詢專家,針對個人情況,選擇治療的辦法。

熱心網友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上醫院看一看.

熱心網友

膝關節常見損傷-------------------------------------------------------------------------------- 一、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在脛骨關節面上有內側和外側半月形狀骨,叫半月板,其邊緣部較厚,與關節囊緊密連接,中心部薄,呈游離狀態(圖3-131)。內側半月板呈“C”形,前角附著于前十字韌帶附著點之前,后角...

熱心網友

膝關節常見損傷-------------------------------------------------------------------------------- 一、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在脛骨關節面上有內側和外側半月形狀骨,叫半月板,其邊緣部較厚,與關節囊緊密連接,中心部薄,呈游離狀態(圖3-131)。內側半月板呈“C”形,前角附著于前十字韌帶附著點之前,后角附著于脛骨髁間陲起和后十字韌帶附著點之間,其外緣中部與內?舾比痛裘芟嗔?。外侧半該镥呈“O”形,其前角附著于前十字韌帶附著點之前,后角附著于內側半月板后角之前,其外緣與外側副韌帶不相連,其活動度較內側半月板為大。半月板可隨著膝關節運動而有一定的移動,?趕ナ卑朐擄逑蚯耙貧ナ畢蠔笠貧?。半該镥始c宋砑。潯舊砦捫汗┯?,其营养主要来自关秸煬液,謸]杏牘亟諛蟻嗔謀嘸恫糠執踴さ玫揭恍┭汗┯?。因此,除边該蹩分所査豪浬以自行修纲n?,半該镥破裂后不奶d孕行薷?,半該镞冎C螅捎苫ぴ偕桓魷宋砉切緣撓直∮終陌朐擄?。正常的半該镥有渣w與止趨漣枷菁俺牡婀曬悄諭怊戀淖饔茫栽黽庸亟詰奈榷ㄐ院推鴰撼逭鸕吹淖饔謾?圖3-131 膝關節韌帶及半月板結構 (一)致傷機理及分布 多由扭轉外力引起,當一腿承重,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時,身體及股部猛然內旋,內側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受到旋轉壓力,而致半月板撕裂。如扭傷膝關節屈曲程度愈大,撕裂部位愈靠后,外側半月板損傷的機制相同,但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破裂的半月板如部分滑入關節之間,使關節活動發生機械障礙,妨礙關節伸屈活動,形成“交鎖”。 在嚴重創傷病例,半月板,十字韌帶和側副韌帶可同時損傷。 半月板損傷的部位。可發生在半月板的前角、后角、中部或邊緣部。損傷的形狀可為橫裂、縱裂、水平裂或不規則形(圖3-132),甚至破碎成關節內游離體。圖3-132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各種類型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多數有明顯外傷史。急性期膝關節有明顯疼痛,腫脹和積液,關節屈早活動障礙,急性期過后,腫用和積液可自行消退,但活動時關節仍有疼痛,尤以上下樓、上下坡、下蹲起立、跑、跳等動作時疼痛更明顯,嚴重者可跛行或屈伸功能障礙,部分病人有“交鎖”現象,或在膝關節屈伸進有彈響。 檢查方法及臨床意義: 1.壓痛部位 壓痛的部位一般即為病變的部位,對半月板損傷的診斷及確定其損傷部位均有重要意義。檢查時將膝置于半屈曲位,在膝關節內側和外側間隙,沿脛骨髁的上緣(即半月板的邊緣部),用拇指由前往后逐點按壓,在半月板損傷處有固定壓痛。如在按壓的同時,將膝被動屈伸或內外旋轉小腿,疼痛更為顯著,有時還可觸及到異?;顒拥陌朐掳澹▓D3-133)。 圖3-133 膝關節半月板壓痛點檢查法 圖3-134 麥氏試驗 2.麥氏(McMurray)試驗(回旋擠壓試驗) 患者仰臥,檢查者一手握小腿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將髖與膝盡量屈曲,然后使小腿外展、外旋和外展、內旋、或內收、內旋、或內收、外旋,逐漸伸直(圖3-134)。出現疼痛或響聲即為陽性,根據疼痛和響聲部位確定損傷的部位。 3.強力過伸或過屈試驗 將膝關節強力被動過伸或過屈,如半月板前部損傷,過伸可引起疼痛;如半月板后部損傷,過屈可引起疼痛。 4.側壓試驗 膝伸直位,強力被動內收或外展膝部,如有半月板損傷,患側關節間隙處因受擠壓引起疼痛。 5.單腿下蹲試驗 用單腿持重從站立位逐漸下蹲,再從下蹲位站起,健側正常,患側下蹲或站起到一定位置時,因損傷的半月板受擠壓,可引起關節間隙處疼痛,甚至不能下蹲或站起。 6.重力試驗 病人取側臥位,抬起下肢作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患側關節間隙向下時,因損傷的半月板受壓而引起疼痛;反之,患側關節間隙向上時,則無疼痛。 7.研磨試驗 病人取俯臥位,膝關節屈曲,檢查者雙手握住踝部將小腿下壓同時作內外旋活動,損傷的半月板因受擠壓和研磨而引起疼痛;反之,如將小腿向上提再作內外旋活動,則無疼痛。 X線檢查:拍照X線正側位片,雖不能顯示出半月板損傷情況,但可排除其他骨關節疾患。膝關節造影術對診斷意義不大,且可增加病人痛苦,不宜使用。 膝關節鏡檢查:通過關節鏡可以直接觀察半月板損傷的部位、類型和關節內其他結構的情況,有助于疑難病例的診斷。 總之,對半月板損傷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及臨床檢查,多數病人有外傷史,患側差關節間隙有固定性疼痛及壓能,結合各項檢查綜合分析,多數能作出正確診斷。對嚴重創傷患者,要注意檢查有無合并側副韌帶和十字韌帶損傷。對晚期病例,要注意檢查是否有繼發創傷性關節炎。 盤狀半月板呈較厚的盤狀,易受損傷,常為兩側性。主要癥狀為關節活動時常發出明顯清脆的彈響聲。關節活動時外側半月板處可摸到包塊,并有壓痛。半月板損傷后粘液性變可產生半月板囊腫,癥狀與半月板損傷相似,局部有明顯包塊,伸膝時包塊較明顯。 (三)治療 1.急性期 如關節有明顯積液(或積血),應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抽出積液;如關節有“交鎖”,應用手法解除“交鎖”,然后用上自大腿上1/3下至踝上的管型石膏固定膝關節伸直位4周(圖3-135)。石膏要妥為塑型,病人可帶石膏下地行走。在固定期間和去除固定后,都要積極鍛煉股四頭肌,以防肌肉萎縮。圖3-135 半月板損傷解除“交鎖”后,長腿石膏固定 2.慢性期 如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癥狀和體征明顯,診斷明確者,應及早手術切除損傷的半月板,以防發生創傷關節炎。術后伸膝位加壓包扎,次日開始作四頭骨靜止性收縮練習,2-3天后開始作直腿抬高運動,以防股四頭肌萎縮,兩周后開始下地行走,一般在術后2-3個月可恢復正常功能。 3.關節鏡應用 關節鏡可用于半月板損傷的治療,半月板邊緣撕裂可行縫合修復,通常行半月板部分切除,保留未損傷的部分。對早期懷疑半月板損傷者可行急診關節鏡檢查,早期處理半月板損傷,縮短療程,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損傷性關節炎的發生。通過關節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 二、側副韌帶損傷 膝關節兩側有內外側副韌帶,內側副韌帶起自股骨內收肌結節,止于脛骨內髁內側,外側副韌帶起自股骨外髁外側,止于腓骨頭。膝關節完全伸直時,內外側副韌帶均緊張,維持關節穩定和控制向側方異?;顒?;膝關節屈曲時,內外側副韌帶均松弛,關節不穩定,易受損傷。 (一)損傷原因及類型 膝伸直位,膝或腿部外側受強大暴力打擊或重壓,使膝過度外展,內側副韌帶可發生部分或完全斷裂(圖3-136,3-137)。相反,膝或腿部內側受暴力打擊或重壓,使膝過度內收,外側副韌帶可發生部分或完全斷裂,在嚴重創傷時,側副韌帶、十字韌帶和半月板可同時損傷(圖3-138)。 圖3-136 內側副韌帶部分斷裂 圖3-137 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與手術修復示意圖 圖3-138 (1)內側副韌帶和前十字韌帶斷裂合并內側半月板破裂  ?。?)切除內側半月板、修復內側副韌帶和前十字韌帶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一般都有明顯外傷史。膝部傷側局部劇痛、腫脹、有時有瘀斑,膝關節不能完全傳真。韌帶損傷處壓痛明顯,內側副韌帶損傷時,壓痛點常在股骨內上髁或脛骨內髁的下緣處;外側韌帶損傷時,壓痛點在股骨外上髁或腓骨小頭處。 側壓試驗(分離試驗):膝關節伸直,檢查者一手握住傷肢踝部,另一手掌的大魚際頂住膝上部的內側或外側,強力內收或外展小腿,如內側副韌帶部分損傷,外展時因牽扯損傷的韌帶引起疼痛;如完全斷裂,則有異常外展活動度(圖3-139)。反之,如外側副韌帶部分損傷,內收時因牽扯損傷的韌帶引起疼痛;如完全斷裂,則有異常的內收活動度(圖3-140)。 圖3-139 側壓試驗: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有異常外展活動度 圖3-140 側壓試驗:外側副韌帶完全斷裂,有異常內收活動度 X線檢查:在局麻下,伸直膝關節,按上述檢查方法,強力使膝內收或外展,拍正位X線片,如側副韌帶完全斷裂,則傷側關節間隙增寬。 (三)治療 1.新鮮側副韌帶損傷 (1)部分斷裂 將膝置于150-160度屈曲位,用長腿管型石膏固定(不包括足踝部),一周后呆帶石膏下地行走,4-6周后去除固定,練習膝關節屈伸活動,注意鍛煉股四頭。 (2)完全斷裂 應急癥手術修復斷裂的韌帶(圖3-137),術后用長腿管型石膏固定6擊。如合并有十安韌帶損傷,應先修復十字韌帶,然后修復側副韌帶;如合并半月板損傷,應先切除損傷的半月板,然后修損傷的韌帶(圖3-138)。 2.陳舊性側副韌帶斷裂 應加強股四頭肌鍛煉,以增強膝關節很不穩定,可用鄰近部位肌腱作韌帶重建術。近來有報志用炭素纖維作為重建側副韌帶的材料,取得較滿意效果。 三、十字韌帶損傷 膝關節內有前、后十字韌帶(又稱交叉韌帶)(圖3-131),前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前方,向后、上、外止于股骨外髁的內面;后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后方、向前、上、內止于股骨內的踝的外面,膝關節不論伸直或屈曲,前后十字韌帶均呈緊張狀態,前十字韌帶或防止脛骨向前移動,后十字韌帶可防止脛骨向后移動。 (一)損傷原因及類型 暴力使關節過伸或過度外展可引起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損傷。如屈膝時,外力從前向后加于股骨,或外力從后向前撞擊脛骨上端,均可引起前十字韌帶斷裂。膝關節前脫位常由于過伸引起,必然傷及前十字韌帶。如為過度外展引起,可同時發生內側付韌帶斷裂,前十字韌帶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損傷也較常見。屈膝時,外力從前向后撞擊脛骨上端,使脛骨過度向后移位,可引起后十字韌帶損傷,甚至發生膝關節后脫位。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膝關節劇烈疼痛,明顯腫脹,關節內積血,屈伸活動障礙。 抽屜試驗:屈膝90度,固定股骨,檢查者雙手握住小腿上端,向前拉或向后推脛骨。如前十字韌帶斷裂,脛骨有向前異常動度;如后十字韌帶斷裂,脛骨有向后異常動度(圖3-141)。圖3-141 抽屜試驗 (三)治療 1.新鮮十字韌帶斷裂 十字韌帶斷裂,或脛骨棘撕脫骨折有明顯移位者,應早期手術修復斷裂的韌帶,或將撕脫骨折復位和內固定(圖3-142,3-143),術后用長腿石膏固定4-6周,并應加強股四頭肌鍛煉。圖3-142 新鮮前十字韌帶斷裂縫合法圖3-143 新鮮后十字韌帶斷裂縫合法 如脛骨棘骨折無移位,可在抽出關節內積血后,用長腿石膏伸膝位固定4-6周,以后加強股四頭肌鍛煉。 2.陳舊性十字韌帶斷裂 陳舊性十字韌帶斷裂,手術效果多不滿意,宜加強股四頭肌鍛煉,以加強關節的穩定性,如很不穩定,可考慮用大腿闊筋膜,或用髕韌帶的內側部分,或用附近的肌腱作韌帶重建術。近來有報導用炭素纖維作為十字韌帶重建材料,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四、髕骨軟化癥 (一)病因及病理 膝部直接外傷可引起髕骨軟骨或骨軟骨骨折,或因多次損傷,如運動傷,引起軟骨退變性改變,軟骨面粗糙,失去光澤,嚴重者軟骨脫落,骨質暴露,其相對的股骨關節面也受到損傷。損傷部位多在髕骨中心。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本病多發生于青壯年,且多有明顯外傷史,或有慢性積累性小損傷,主要癥狀是膝關節髕骨疼痛,輕重不一,一般平地走路癥狀不顯,在下蹲起立、上下樓、上下坡,或走遠路后疼痛加重。 檢查方法: 1.髕骨壓磨試驗 檢查時使髕骨與其相對的股骨髁間關節面互相擠壓研磨或上下左右滑動,有粗糙的磨擦感、磨擦聲和疼痛不適;或檢查者一手用力將髕骨推向一側,另一手拇指按壓髕骨邊緣后面可引起疼痛。 2.單腿下蹲試驗 病人單腿持重,逐漸下蹲到90-135度出現疼痛,發軟,蹲下后單腿不能起立。 X線檢查:照膝關節正、側位及髕骨切線位X線片,早期無異常所見、晚期可因軟骨大部磨損,髕骨與股骨髁部間隙變窄,髕骨和股骨髁部邊緣可有骨質增生。 診斷髕骨軟化癥的主要依據是髕骨后的疼痛,髕骨壓磨試驗和單腿下蹲試驗引起髕骨后疼痛。應該注意檢查有無合并半月板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等。 (三)治療 非手術療法 癥狀較輕者,注意避免直接撞擊髕骨和減少髕骨磨擦活動,如上下山、上下樓、騎自行車等活動,癥狀可望減輕。 手術療法 癥狀較重者應及時手術,根據髕骨的病變情況作適當處理。 1.髕骨軟骨切削術 包括軟骨表淺切削,切削軟骨達骨質及骨質鉆孔術。 (1)軟骨表淺切削 用銳刀切削退化軟骨直至軟骨正常部分。淺削后雖然軟骨修復能力甚弱,但切去糜爛軟骨后,經數月的塑形作用,使表面變為平滑,且覆以數層扁平細胞,使手術取得較滿意效果。 (2)軟骨切削至骨質 如軟骨損壞已達骨質,可切削全層軟骨,修整創面邊緣使成斜面,外露骨質不作處理。未達髓腔的全層軟骨缺損,可得到緩慢的內源性再生,再生的軟骨為透明軟骨。 (3)軟骨切削至骨質及鉆孔 切削去病變的全層軟骨,外露骨質用克氏針鉆數個孔,造成骨床出血,深達髓腔的關節軟骨全層缺損,可得到來自髓腔的間葉組織的外源性修復。 上述手術可通過關節鏡完成,用刨刀切削,也可行關節切開直視下完成手術。 2.髕骨成形術 切削去病變的軟骨后,骨質外露較大者(2-3cm),可用鄰近的滑膜或切削一層脂肪墊翻轉縫合覆蓋外露的骨面。 3.髕肌切除術 如病人年齡較大,癥狀重,骨質外露面積大(超過3cm),相對的股骨踝軟骨磨損也較大,不能作髕骨成形術者,可考慮作髕肌切除術。

熱心網友

1.可能是軟組織戳傷,1-2年恢復。2.和年齡有關大約13-15歲,長身體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