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寫了《衡陽八景賦》,王船山也對衡陽八景作了很多歌詠之詞。接著,后人把衡陽八景編成了一首七律,請把七律詩寫出來。

熱心網(wǎng)友

衡陽風景名勝,見于歷代名家詩文的為數(shù)甚多。集于市區(qū)、便于游覽參觀的共有八處,稱做“衡陽八景”。“八景”之名,源于明清之際。我國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于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來此游覽一個多月,并寫了一篇《楚游日記》。爾后,陳安又寫了《衡陽八景賦》,王船山也對衡陽八景作了很多歌詠之詞。后人把衡陽八景編成了一首七律,詩曰: 雁峰煙雨實堪夸 石鼓江山錦繡華 花藥春溪龍現(xiàn)爪 岳屏雪嶺鳥喧嘩 朱陵洞內(nèi)詩千首 青草橋頭酒百家 試看東洲桃浪暖 西湖夜放白蓮花

熱心網(wǎng)友

雁峰煙雨實堪夸 石鼓江山錦繡華 花藥春溪龍現(xiàn)爪 岳屏雪嶺鳥喧嘩 朱陵洞內(nèi)詩千首 青草橋頭酒百家 試看東洲桃浪暖 西湖夜放白蓮花

熱心網(wǎng)友

雁峰煙雨"、"石鼓江山"、"朱陵后洞"、"花藥春溪"、"岳屏雪弄"、"青草漁家"、"東洲桃浪"、"西湖白蓮"昔為衡陽八景。

熱心網(wǎng)友

衡陽是湘南重鎮(zhèn),古稱衡州,俗稱“雁城”。這座具有2000余年歷史的古城,風景名勝甚多。僅城區(qū)內(nèi),就有天子墳、回雁峰、來雁塔、禹王古碑、唐窯遺址、石鼓書院等名勝古跡20余處。向北45公里處,為具有“五岳獨秀”之稱的南岳。這里群巒疊翠;萬木崢嶸,云霧燎繞,泉流不涸,遍布許多名勝古跡,流傳很多神話傳說,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它是一個具有攬勝、探奇、度假、避暑、敬香拜佛等多功能的旅游區(qū)。此外,衡陽市所轄區(qū)內(nèi),還有仁瑞寺、王船山故居、羅榮桓元帥故居、江口鳥洲等名勝古跡。 “八景”之名,源于明清之際。我國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于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來此游覽一個多月,并寫了一篇《楚游日記》。爾后,陳安又寫了《衡陽八景賦》,王船山也對衡陽八景作了很多歌詠之詞。后人把衡陽八景編成了一首七律,詩曰: 雁峰煙雨實堪夸 石鼓江山錦繡華 花藥春溪龍現(xiàn)爪 岳屏雪嶺鳥喧嘩 朱陵洞內(nèi)詩千首 青草橋頭酒百家 試看東洲桃浪暖 西湖夜放白蓮花 雁峰煙雨 衡陽八景之冠,在南岳72峰之首--回雁峰下。早在南北朝時期,回雁峰就修起了庵堂寺宇,唐朝建“乘去寺”,清末修建大雄殿、大悲閣、摩云舍、望雁樓。峰下煙雨池,經(jīng)年不涸,水氣上騰如霧,眺望湘江似帶,時隱時現(xiàn),人景交融,飄飄欲仙。雁峰景色四季宜人,奇花異草,古木嶙石,亭閣回廊,碑石叢林。春日鳥語花香,夏日林蔭蔽日,秋日觀江若帶,冬日銀裝素裹。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游歷于此,并寫下《楚游日記》。如今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綠草如茵的廣場,廣場中央是作為雁城城徽的大雁展翅雕塑。氣勢磅礴的斷崖飛瀑,巧奪天工,煙雨池內(nèi)水光瀲滟。沿石級登山,“雨花亭”、“晴江亭”、“雁峰寺”、“松風亭”等次第入眼簾,再登“望岳臺”,湘、蒸、耒三水匯合處,來雁塔、珠暉塔遙相呼應。環(huán)顧四周,“雁廊”、“雁群”、“碑廊”、“觀在池”、“聽雨軒”、“回雁亭”以及花圃、茶社等景觀錯落有致,美不勝收。 石鼓江山 位于蒸湘耒水匯合處,懸崖峭壁,幾立江中,蔚為壯觀。其得名由來說法不一。《水經(jīng)注》稱:“山勢青圓,正類其豉,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晉詩則云:“鳴石含潛響,雷駭九天”。此山四面環(huán)水環(huán)境幽靜。初唐即在此修建合江亭、綠凈閣。唐憲宗元和年間,李寬曾在此修筑讀書廬。宋景佑年間,朝廷在此正式建立書院,賜名“石鼓書院”,為當時全國著名的4大書院之一。朱熹曾在此講學。韓愈、文天祥、范成大、徐霞客等都作過詩文,對石鼓風景作過詳盡生動的描繪。石鼓勝跡,幾度被戰(zhàn)火焚毀,蕩然無存。解放后,修繕一新,亭臺長廊,景色秀麗。 花藥春溪 岳屏山又名花藥山,位于市城南區(qū)岳屏公園內(nèi),海拔約100米。相傳東晉時有黃、葛二仙煉藥于此,后稱花藥寺,規(guī)模宏大,氣勢非凡。寺前有春溪井。春時井水流溢,煙霧迷蒙,望之如繪,夏秋輒止,泉水清涼,飲可解暑。每當日光返照,春溪井內(nèi)有龍張牙舞爪,故有“花藥春溪龍現(xiàn)爪”之說。 岳屏雪鳥 岳屏山林木蔥蘢,百鳥聚集。春日鶯歌燕舞,夏日鳥語花香,秋日群鳥飛翔,待到寒冬來臨時,銀裝素裹,百鳥于岳屏尋食,鳴禽滿山,得者引頸而唱,無者悲泣如訴,相爭者嘶鳴啼叫,煞是熱鬧。故有詩云:岳屏雪嶺鳥喧嘩。 朱陵仙洞 位于石鼓山東側(cè)。相傳唐天寶年間,董奉先曾在洞內(nèi)煉丹因而得了仙洞之名。又傳此洞北通南岳與水簾洞(亦名朱陵洞)兩洞相連,南岳有道高僧曾借此洞往返衡岳之間,瞬息即到。洞內(nèi)壁上曾留下了杜甫、韓愈、王夫之等歷代名流待作達千首之多,使得朱陵洞以詩名遠播三湘。后因戰(zhàn)亂,尤其是日寇的狂轟濫炸,碑文、鐫刻多被毀壞。僅留下小洞的殘邊及洞口上的“朱陵后洞”和“東崖”等殘字。后雖經(jīng)修整,但難復原貌。然而,作為衡陽八景之一,朱陵洞至今仍令許多游人心馳神往。 青草橋頭 蒸湘匯合處,石鼓山左側(cè),橫架著青草橋。有橋至今,近800年。古衡州曾經(jīng)有驛道6條,為方便來往,南宋淳熙年間,始在青草渡修建木橋。后幾度重修。現(xiàn)在的石橋,系1956年修造。橋頭兩端店鋪鱗次櫛比,尤以酒店居多,故有“青草橋頭酒百家”之說。青草橋與石鼓公園、朱陵洞及五一立交橋連成一片景區(qū),吸引著眾多游客。 東洲桃浪花 江南三月,草長鶯飛,柳綠桃紅。湘江中心的東洲,桃花盛開,隨風起伏,宛若波濤,就象一只大花籃,浮在奔騰不息的湘江之上。東洲,四面環(huán)水,然不管江水如何上漲,卻永不淹沒。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仙翁駕舟湘江捕魚,遇狂風,漁舟傾覆,遂成山丘。亦傳牛郎織女七夕相會,興奮之中,手中金梭滑落湘江,即成東洲。明代曾建有萬壽宮,至今存雕刻精美的碑林。清代在此設船山書院,王船山、彭玉麟都曾在此讀書。 西湖白蓮 西湖位于市區(qū)西面,面積數(shù)百畝。據(jù)考,西湖與衡陽盆地一同誕生。宋代學者鄭向,曾筑室于西湖北岸。其外甥周敦頤,曾就讀講學于此,并寫下膾炙人口的《愛蓮說》。后人以周的遺跡,建有西湖書院,廢于清康熙年間。后又建蓮湖憶院,并建愛蓮亭。夏夜風涼,白蓮競放,故有“西湖夜放白蓮花”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