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是一種北方的娛樂活動,但是北方大部分是旱地為什么叫秧歌?踩高蹺也是,高蹺應當是泥濘的地方使用,為什么北方居多?是否象烤鴨一樣,起源于南方,但流傳、發展在北方?

熱心網友

試著回答您的問題:您講的秧歌和高蹺的起源因素可能是對的。在北方,民俗的起源和形成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的,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剔除和揚棄了一些、而又吸收和創造了一些。以清朝為例,是當今北方民俗內容的確立時期。其一、傳統民俗的延續,依然為主流。其二、蒙族和滿族入主中原以來形成的民俗沖突以及融合。其三、做官和經商來北方的南方人日益增多,且有相當一部分落戶北方。僅保定當時就形成了民俗概念上的“南方門”,其婚喪嫁娶既隨俗,又保留了南方的一些傳統習慣。根據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北方民俗已經是多方交融后的情狀了。據民間考察,秧歌的舞姿是一種帶有仿生意味的連續動作,它帶有北方特有的大莊稼(高粱、玉米)舞于風中的旋律。而高蹺則是直接來源于祭神武術。只是參加討論,請批評。

熱心網友

秧歌,原是農人在田間插秧、耕田,敲鑼打鼓、歌唱的舞蹈。歷史悠久,宋代已有,時稱“村田樂”,后逐漸形成一種自然的唱腔和舞姿,并寓有慶豐年之意。任何一種人民喜歡的藝術形式都有流傳,秧歌經流傳,至今主要有陜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秧歌等。至于是否完全起源于南方,考證不盡充分。目前秧歌北方居多,一方面在于秧歌通俗粗獷,符合多數北方人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北方的耕作特點,北方入冬以后,耕作減少甚至在東北完全成為“貓冬”。而秧歌這種大眾娛樂形式,是多人參與的項目,也經常需要大段的閑暇時間開展,人們通過秧歌在農閑期間獲得娛樂,取得交流。北方農村,冬季農閑時間,秧歌明顯多余其他季節。在南方,環境、氣候、耕作特點、人文特點等諸多因素,不盡適宜秧歌的發展。這是在過去,目前,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也出現了秧歌,因為現在的生產方式始南方的人們有了閑暇時間,也更需要業余的交流。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