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我曾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洋節對傳統節日的挑戰。二者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其實這也是個很“大”的問題,簡單說幾句。應該說,大眾快餐文化是現代文明和市場經濟的產物。商人利用媒體的力量,迎合大眾的口味,以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在利益的驅動及商業化的運作下,肥皂劇、美國大片、廣告(腦白金就是典范)、動漫畫、MTV、流行樂、名人出書熱等等等等無一不充斥并挑戰著人們的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神經。這種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就像大眾快餐“肯德基”、“麥當勞”一樣,你明知道它沒有營養,明知道長期食用影響健康,你還是會選擇它,因為方便、快捷、不用傷腦筋。在傳媒日益發達的今天,電視、報紙、廣告以驚人的速度及產量無孔不入地影響著我們,從人生準則、價值取向、思維習慣到生活方式、興趣愛好乃至一些習慣用語都被大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由于媒體的發達和當代人的膚淺、浮躁,我們就像應試教育下的小學生一樣,被動的接受著“填鴨式”的快餐文化。對大多數人來說,看歷史劇總比看《史記》容易,聽流行歌曲總比京劇、昆曲順耳,讀“什么什么成功之路”總比看《孫子兵法》來得方便,解讀名人心緒總比研究《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尚,捧讀《格調》、《惡俗》似乎比滿腹《詩經》、《楚辭》還要有品味,各類女性及家庭雜志肯定比《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受歡迎;《誰動了我的奶酪》的銷售量一定大過魯迅、林語堂的作品,電腦桌前的人肯定比古籍室圖書館的人多……大眾快餐文化不僅使我們精神上營養不良,而且也使我們由原來的主體地位退化一種客體地位。粗制濫造的電視劇、排行榜直線上升的暢銷書、五花八門的網站,使人們不用浪費過多的精力和腦細胞就能了解很多信息、知識、文化,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于休閑娛樂、知識文化的需求。在這種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表現正如印度洋海嘯中暴露出的“現代人”的弱點:原始本能和思維能力逐漸退化,所以有那么多的人看不懂《黑客》。從這個角度來說,大眾快餐文化是對傳統的經典的文化的一種侵蝕和腐化。有志向有理想的人并不放棄對經典文化的追求,只是在大形勢大環境下難免顯得力不從心。我也一樣,有心向雅卻不免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