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這兩天老做夢是為什么?中醫學認為,人的神志(即心理功能),是由五個部分所組成。這五個部分分別寄藏在五臟之中,又稱為“五志”。《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遂為五臟所藏。”臟象五志是中醫解夢的理論基礎,臟象五志能解釋夢境,其要點在于五志的變化是做夢的內在原因。而七情、病邪、體內外刺激則是夢的誘發因素。七情 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這是人類正常的心理活動。七情對人的陰陽平衡、氣血流動、臟腑功能、經絡通暢的影響極大。中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過程,概括了人的主要心理活動。它們就象“五志”一樣,分別歸屬心、肝、脾、肺、腎,這是五臟臟氣在情感上的表現。臟腑陰陽失衡,氣機逆亂,可表現為七情的改變和異常。同樣,七情的改變和異常,也必將引起其所屬本臟的陰陽失衡、氣血紊亂、五志離位,甚則直接損傷本臟和所屬之臟。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導致做夢,但是情緒波動強烈則可導致夢癥。在以上七種情緒中,尤以思、憂、驚、恐導致多夢者居多,故古有“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之說。病邪 外界的因素包括正常的環境刺激和致病因子,從體外侵襲人體內部,沒有歸屬其所對應的臟腑,而是隨著營衛之氣的運行而游行全身各處,造成五志離位,魂魄飛揚的情況,人在睡夢中不得安寧而產生夢境。除了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氣,凡能引起人體發病的因素(病邪),如痰濕,瘀血、疫癘、房勞、飲食、外傷、蟲積等均有可能影響臟腑的陰陽氣血,從而誘發夢境。體內外刺激 體內外刺激包括的面很廣,如季節交換、氣候、冷熱、聲音、氣味、地理位置、睡眠姿勢等;內環境刺激包括饑餓、大小便潴留、口渴、咽干、出汗、遺精、月經等。外界刺激中有季節、氣候的因素,又有睡眠時身體所受到的刺激。例如天氣寒冷,多有一些悲悲切切的夢;大風天氣,則會夢到飄飛。身體刺激因素,如含著東西入睡,則會夢到想說話不能出聲;身穿衣褲睡眠,有時會夢到蛇;女士臨睡前用卷發器卷發,有時會夢到頭發掛在樹枝上。有的夢并非生理、心理因素所引起,而是睡眠環境中出現的因素把人引入到不同的夢境,夢的內容和睡眠時感覺器官所感受的刺激有關。睡覺時由體內或體外來的刺激傳到中樞神經,往往被錯誤地感受著,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而幻先想成了夢境。如呼嘯的風聲,滴答的雨聲,便會做“在雨中苦行”的夢。由此可知,人的七情、病邪,體內外刺激都能誘發夢境,是夢的觸發原因。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夢境內容的生成。現代醫學認為,夢是睡眠時體內外各種刺激作用于大腦特定的皮層,包括殘存于大腦里原有的興奮痕跡所引起的。各種刺激,心理、生理、病理和環境因素,均能影響夢境的形成。如饑飽、便意、疼痛、缺氧、寄生蟲活動和思維情感活動等。睡眠是慢波時相與快波時相交替進行的過程。夢主要發生于快波睡眠期,部分大腦皮層的興奮灶依然在活動,但因這些興奮的腦細胞群之間的聯系已不能正常進行,故所做夢的內容往往離奇古怪。發現慢波睡眠期者說“未做夢”,快波睡眠期者有85%說他們“正在做夢”,而且還能回憶起當時做夢的夢境。從快波睡眠期醒來就能清楚回憶起夢境地,尤其在進入快波睡眠開始20分鐘后,對夢的想起率高達94%。夢是這種興奮狀態在人體本身的反映。一般情況下,人在睡眠中大腦的語言中樞和運動中樞處于抑制狀態。如果在睡眠中腦皮質的語言中樞興奮,就會在夢中出現各種無意識的動作,人的大腦好像一臺十分精密的計算機,一瞬間可運算上千萬次,這就是在較短時間里能做內容很長的夢的原因,正所謂“南柯一夢”。做夢的快波睡眠又稱“有夢睡眠”,平均一次持續20分鐘左右;不做夢的慢波睡眠,又叫“無夢睡眠”,大約持續90分鐘。這兩種睡眠狀態在一夜之中交替出現5~6次,所以人最多只能做5~6次的夢,總的做夢時間不會超過2小時,而且每個夢不會持續時間很長。當人們醒來時,所能回憶起來的夢,只不過是最后一次“有夢睡眠”中的部分內容,一個很長夢,實際上所花時間很短。科學家總的認為,夢的內容是受個人動機、思維、記憶和性格的影響,它與人的性別、年齡、心理活動、工作和生活經歷、身體狀況,及自然環境等因素有關。 。
熱心網友
人為什么會做夢? 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人為什么要做夢,不做夢會有什么反應呢? 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學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斷人做夢的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即被喚醒,不讓其夢境繼續,如此反復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皮膚的電反應能力均有增高的趨勢,植物神經系統機能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顯而易見,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 由于人在夢中以右大腦半球活動占優勢,而覺醒后則以左側大腦半球占優勢,在機體24小時晝夜活動過程中,使醒與夢交替出現,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因此,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有較明顯的作用。 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損害或有病的一種征兆 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證實了這個觀點,即夢是大腦調節中心平衡機體各種功能的結果,夢是大腦健康發育和維持正常思維的需要。倘若大腦調節中心受損,就形成不了夢,或僅出現一些殘缺不全的夢境片斷,如果長期無夢睡眠,倒值得人們警惕了。當然,若長期惡夢連連,也常是身體虛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預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