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醫學生學的是西醫。我對中醫很感興趣。可中醫太深奧了。我想請教一位高手來指導一下。能給我開一個書單嗎?
熱心網友
傳統的中醫師帶徒是先要從基礎入門開始的,第一階段要背誦[藥性賦]第二階段要背誦[脈決]第三要背誦[湯頭歌],你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不理解的詞匯和文字,可以查[中醫詞典]和請教老師,不恥下問是你能否真正學好中醫的關鍵,.以后你可以學習中醫專業的規定課程了,不過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找一個好老師不然你會走很多的彎路,因為好的中醫老師才能叫你真正的體會到臨床上的療效 天津中醫
熱心網友
那個方**是白癡!
熱心網友
拜個師傅把,比自己瞎琢磨強
熱心網友
我是學西醫的,對中醫也是很感興趣。也許是因為骨子里有著焱黃子孫血脈的緣故吧,對我們老祖宗給后代留下的文明遺產總有著一種割不斷的眷戀。中醫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寶,博大精深,其精微奧妙非常人所能掌握,縱觀歷史能用中醫運用自如治病救人的醫生為數并不多。西醫已經得到人類的共同肯定 ,那是因為它的陽性療效顯著,其潛在的陰性導向還并不為人類認識。例如抗生素的濫用和升級換代已經引起全世界醫界的高度重視。我認為中醫要...
熱心網友
我是學西醫的,對中醫也是很感興趣。也許是因為骨子里有著焱黃子孫血脈的緣故吧,對我們老祖宗給后代留下的文明遺產總有著一種割不斷的眷戀。中醫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寶,博大精深,其精微奧妙非常人所能掌握,縱觀歷史能用中醫運用自如治病救人的醫生為數并不多。西醫已經得到人類的共同肯定 ,那是因為它的陽性療效顯著,其潛在的陰性導向還并不為人類認識。例如抗生素的濫用和升級換代已經引起全世界醫界的高度重視。我認為中醫要想發揚光大為人類作出貢獻還需要后人在繼承的基礎之上進行改革和創新。地球的年齡已經有50多萬年了但是比起宇宙來說還是小了很多更何況我們人類才有五六千年的文明史呢?人類的生存和延續,人類的文明和發展是一個多途徑的長期的過程,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多源性文化的共同努力,中醫也好西醫也好都不應該相互排斥,而是應該相互借鑒其優勢共同發展。
熱心網友
我建議你到大型書店或者山西中醫學院書店買本劉力紅博士的〈思考中醫〉看看。或許對你有幫助。
熱心網友
我看了這篇文章后就覺得這位仁兄”華烽醫院”對中醫有敵意,料想他對中醫也不了解,要說是“了解”也只不過是像對自己不熟悉的某個深奧的科學問題的個人猜想而已。他說中醫不能治AIDS、懷疑對腦死亡的診斷等就因些否認中醫、否認它的用處,這犯了一個低級的錯誤---以偏概全。這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的文章有句話:“我們首先應該把中醫理論和中藥(以及針灸等傳統療法)區分開來”,這能區分嗎?中藥和針灸都是中醫理論的指導...
熱心網友
我看了這篇文章后就覺得這位仁兄”華烽醫院”對中醫有敵意,料想他對中醫也不了解,要說是“了解”也只不過是像對自己不熟悉的某個深奧的科學問題的個人猜想而已。他說中醫不能治AIDS、懷疑對腦死亡的診斷等就因些否認中醫、否認它的用處,這犯了一個低級的錯誤---以偏概全。這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的文章有句話:“我們首先應該把中醫理論和中藥(以及針灸等傳統療法)區分開來”,這能區分嗎?中藥和針灸都是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發揮其作用的,就像西醫要在西醫的基本理論下使用西藥一樣。他不懂中醫啊!!!就在這里發話,大家說說他能不被人罵嗎???還有他不懂得哲學的基本理論:每個事物都有它的正反面。我就提個最簡單的問題:若你說中醫無用,那它為何能存在幾千年的時間?大家好好用自己的腦袋想想。中醫不是每個人都學得會的,它蘊含著簡單而又深奧的哲學理論。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就認為它是假的、不可能的。他在這篇文章里有好多自相矛盾的話。開始說中醫沒用,后來又出現了溫和之詞,請問作者這是為何?大家仔細看他說話的口氣就很容易發現。
熱心網友
我想一個中醫最主要的是要會以中醫的方法進行疹病,那么就要學會望、聞、問、切。這望與切就更為主要了。這就要學會脈決,以脈疹病,這是西醫永遠也做不到,它能在人剛發病的時候就能疹出,西醫不行。這個只看書不行,要有師才行。病理西醫也學,但解說的方法不同,這方面也要學。藥理藥性要背記,然后進行配伍,這要經驗。
熱心網友
我們學校用的書在市面上可能買不到。你就買中醫藥出版社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先看。這兩門很重要。以后看什么書你可以聯系我QQ
熱心網友
艾滋病拯救得了中醫嗎?·方舟子· 如果有一位江湖醫生,什么病都治不了,卻聲稱有祖傳秘方專治新發現的疑難雜癥,那么,我想有些頭腦的人都會覺得很可疑。這是我最近讀了《商務周刊》的封面文章《艾滋病拯救中醫》之后的一個聯想。 雖然在中國相信中醫的人還非常多,但是中醫卻沒能拿出什么成效對得起這種信任。搞了幾十年的中醫現代化,至今只有一種得到國際承認的新藥青蒿素算是和中藥沾了點邊。同仁堂龍膽...
熱心網友
艾滋病拯救得了中醫嗎?·方舟子· 如果有一位江湖醫生,什么病都治不了,卻聲稱有祖傳秘方專治新發現的疑難雜癥,那么,我想有些頭腦的人都會覺得很可疑。這是我最近讀了《商務周刊》的封面文章《艾滋病拯救中醫》之后的一個聯想。 雖然在中國相信中醫的人還非常多,但是中醫卻沒能拿出什么成效對得起這種信任。搞了幾十年的中醫現代化,至今只有一種得到國際承認的新藥青蒿素算是和中藥沾了點邊。同仁堂龍膽泄肝丸事件讓公眾知道了中藥并非沒有毒副作用,亂服濫用會對身體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一些常見中成藥、保健品被揭露出添加了西藥成分,實際上是西藥在起作用,更使中醫的名聲大大受損。 不久前國內管理部門允許臨床試驗中藥做為治療艾滋病的輔助藥物,能否減輕西醫的雞尾酒療法的副作用。這在媒體上被夸大其詞地報道成用中藥治療艾滋病。據《商務周刊》的報道說,“一些民間中醫和業內人士希望通過在艾滋病治療實踐中的努力,讓這個傳統行業走出困境。” 這樣的希望,就像患了絕癥的病人亂投醫一樣,都是把死馬當活馬醫的絕望之舉。為中醫辯護的人往往聲稱中醫是幾千年的經驗總結。依靠長期的經驗摸索的確有可能發現某些疾病的某些治療方法,但是這不適合于像艾滋病、薩斯病這樣的新興傳染病,對此,中醫的“幾千年經驗”是毫無用武之地的。我不相信對肆虐了幾百幾千年的老傳染病束手無策的中醫,卻偏偏能專治新興傳染病。 那篇報道通過采訪中醫和患者,列舉了一些中醫如何有效地治療艾滋病、薩斯病的例子。對這類中醫藥如何神奇的報道或廣告,讀者只要記住現代醫學的這條金科玉律即可不受其蠱惑:個案證明不了療效,患者的證詞不能做為療效的證據。某個患者吃了某種藥治好了某種病,并不等于就真的是那個藥在起作用,可能是自愈,可能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也可能是誤診。要確定一個藥物是否有效,必須經過一定規模的臨床試驗,必須有吃安慰劑的對照組做對比以排除安慰劑效應(就是說,排除心理暗示的影響),而且必須雙盲(在實驗過程中醫生和患者都不知道患者吃的是藥還是安慰劑,只有第三方知道),以排除主觀傾向。 在那篇報道中,我發現那些提倡中醫的人,其言辭充滿了自相矛盾。一方面聲稱中醫的精華在于“辨證施治”,對不同的病人用不同的治法,一方面卻要求批準、推廣某個特定的中藥藥方,這是自相矛盾。所謂“辨證施治”,其實不過是在藥方無效時的借口而已。 一方面聲稱中醫藥曾經治愈了薩斯病,一方面又承認對此沒有系統的統計,這也是自相矛盾。沒有系統的統計,何以知道確實有效? 在那篇報道中,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賈謙居然拿“英國西醫兩次會診宣布劉海若‘腦死亡’,結果最后是中醫使劉海若起死回生”這個謠言說事。劉海若腦死亡本來就是媒體的以訛傳訛,并非英國醫生的診斷。英國醫生又不是江湖醫生,豈能沒有做腦干功能等測試就宣布一個人“腦死亡”?那是中國記者宣布的,不是英國醫生宣布的。至于劉海若后來如何起死回生,根據宣武醫院王副院長對記者的介紹:“院方在廣泛應用現代醫學技術的同時,還引入了針灸等中醫傳統療法,收效明顯。同時,在中西醫結合、全方位治療的過程中,按摩、康復、電刺激等先進治療方式也為海若最終的蘇醒起到了明顯的作用。”既然是全方位的中西醫結合,究竟中醫療法在其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可就難說了,從王副院長的措辭看,似乎中醫療法只起輔助作用(被傳得神乎其神的“牛黃安宮丸”院方提都沒提),怎么在賈謙看來就全成了中醫的功勞? 賈謙自稱是中醫信徒,倒也坦率,不過我們由此也可以把他領導的“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視為信徒為了自己的信仰根據道聽途說搞的研究,與科學無關。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中藥?·方舟子· 最近我寫了幾篇文章,對中醫藥神話表示了一點不敬,由此引來一些讀者也對我表示不敬,有人甚至在網上對我破口大罵。我不相信這些有異議的讀者都是感到利益受到威脅的中醫藥從業者,有一部分可能屬于親身體驗過中醫藥的好處或出于民族感情輕信中醫藥神話的人。對于前者,我不覺得有去說服他們改頭換面的必要,事實上也不可能做到,而對于后者,我覺得應該讓他們了解醫藥科學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更清醒、理性地對待中醫藥。 我們首先應該把中醫理論和中藥(以及針灸等傳統療法)區分開來。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格格不入,雖然有許多人幻想將來有一天中醫理論會被納入科學體系,甚至被用來拯救現代醫學,但是那僅僅是一種幻想,我不認為它有可能實現。世界上各個民族(包括西方民族)在歷史上都有過自己的一套醫療理論,它們也都被排斥在科學體系之外,我們沒有理由認為自己民族的傳統醫學就會是個例外。科學沒有國界,也不屬于某個民族所特有。 但是否認中醫理論的科學性,并不等于全盤否定中藥。中醫的某些療法就像其他民族的傳統療法一樣,可能有其價值,值得用現代醫學方法進行挖掘、研究。我不可能在這里全面地評價中醫藥的是是非非,而只想簡單地談談如何看待與許多普通讀者有切身關系的中藥。對普通讀者來說,他們更關心的不是某個醫療體系是否科學,而是某種療法、藥物是否有效、是否有毒副作用。 為中醫藥辯護的一個常見理由是說它是“經驗科學”,是幾千年的經驗結晶云云。的確,通過千百年來的醫療實踐,有可能摸索出某種療法、發現某種藥物。但是,經驗有可能有效,卻也非常有限。口口相傳的經驗往往是靠不住的,含有捏造、夸大成分,或有意無意地進行了篩選(只注意成功的病例而忽視失敗的病例)。許多疾病的療效也不可能通過經驗摸索而確定下來。 歷代名醫在醫案中津津樂道自己曾經用什么處方治好了某個病人,患者在文章中現身說法介紹自己如何得益于某種藥物,這些在現代醫學看來都沒有價值,因為就藥物、療法的療效而言,個案沒有一點說服力。某個患者吃了某種藥物之后病好了,并不等于就是那種藥物真的發揮了作用。它可能是自愈(許多疾病本來不吃藥也可以自愈),可能是心理暗示的結果(許多疾病的相當一部分病人在吃了無藥性的“安慰劑”之后也會痊愈),甚至可能是誤診,病人本來就沒病。因此,要確定某種藥物的療效,必須在做了大量的臨床試驗、進行統計之后才能確定。而且臨床試驗必須采取雙盲方法,即在試驗過程中,患者本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藥物還是外觀像藥物的安慰劑,以排除心理暗示作用;主治醫生也不知道哪個患者吃的是藥物還是安慰劑,以避免在判斷療效時有主觀偏差。究竟誰吃了藥物、誰吃了安慰劑由第三方掌握,在最后統計療效時才公開。據我所知,沒有哪一種中藥已完全通過了如此嚴格的臨床試驗,而現代藥物(也就是所謂“西藥”)一般都要經過這樣的臨床試驗才會獲準上市。 有些藥物雖然對治療疾病有良效,但是由于毒副作用過強,也無法使用或必須慎用。對那些急毒、劇毒藥物,靠經驗還可能發現,但是對那些毒副作用要較長時間才能表現出來的慢性毒,例如藥物導致的癌癥、肝病、腎病、心血管疾病,憑經驗根本不可能發現,必須靠動物實驗、臨床試驗、流行病調查才能查出來。中醫雖然有“是藥三分毒”的說法,但是這只是一句廢話,對某種藥物究竟有什么毒副作用,服用后會對身體器官造成什么樣的損害,基本上是一無所知。現代藥物在說明書中都會詳細說明毒副作用,而我抽查了幾種常見中成藥,都對毒副作用只字不提,最多在“注意事項”中寫一句“孕婦禁用”,給人以為中藥對普通人都無毒副作用的印象。 近來靠現代醫學方法才發現許多被中醫認為無毒的中草藥有強烈的毒副作用。龍膽泄肝丸能導致腎衰竭,只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實際上,還有許多藥典記載“無毒”的中草藥被發現能導致腎衰竭、癌癥、胸腺萎縮、重金屬中毒、畸胎。我再舉一個例子。美國法律禁止進口含珍稀動物成分的產品,美國漁業野生動物部法醫實驗室為此在90年代中期抽查了12種聲稱含有虎骨、犀角的中成藥藥丸,并未檢測到這些成份,卻意外地發現這些中成藥的有毒元素汞和砷的含量高得驚人,不可服用。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由于謠傳讓劉海若“腦死亡”后起死回生而名聲大振的安宮牛黃丸(又稱牛黃安宮丸)。許多中藥補藥都含有重金屬成分,長期服用會導致慢性重金屬中毒。可笑的是有人在服了中藥補藥后感到“燥熱”、“上火”還以為確實很補,不知那正是重金屬中毒的癥狀。 各種中藥方劑、民間驗方、祖傳秘方、中藥補藥、中藥保健品等等目前仍然很有市場,了解一點現代醫學常識,不要輕信各種廣告、傳言,不僅可以少花冤枉錢,而且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少受點罪。否則,在盲目服用中藥之后引起不可逆轉的慢性中毒,就悔之晚矣。2005.3.20(北京科技報2005.3.23.)科普作家:不相信中藥有療效 科學性被懷疑北京科技報: 楊猛 2005年04月06日中醫藥有沒有科學性之一 療效 近日,本報刊發了科普作家方舟子的文章《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中藥》。在文章中,方舟子對傳統中醫中藥的療效直接提出了質疑。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重型炸彈”在讀者和一批關注中醫中藥的學者中引起了廣泛關注與討論。 我們究竟應該以怎么樣的態度審視傳統的中醫中藥?中醫中藥應該如何辨證的發揚繼承?方舟子的觀點是“嘩眾取寵”還是過于偏激?他的觀點有沒有讓我們值得思考的地方?就相關問題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 專訪方舟子: “我們切不可因為某種東西流傳了千百年,就認為它必定有效。”“我認為某些中藥可能有療效,但是這必須經過現代醫學方法的檢測才能確定。” 記者:如何看待中藥千百年來的流傳?難道這么多年的傳統沒有一點療效? 方舟子:我們切不可因為某種東西流傳了千百年,就認為它必定有效。風水、算命、巫術同樣流傳了千百年。不過我們對傳統醫術不妨寬容一些。我并不全盤否定所有這些藥物的療效,有的可能有效,但是更多的則是以訛傳訛。在長期摸索中人們有時會真的發現有效的藥物,但是是否真正有效、有效成分是什么、有什么樣的毒副作用,都必須經過現代醫學方法的檢測才能確定。 記者:你認為所有的中藥都沒有療效,還是只是認為部分中藥沒有療效? 方舟子:如上所述,我認為某些中藥可能有療效,但是這必須經過現代醫學方法的檢測才能確定,在這么做之前,我本人不相信任何中藥的療效,不會為了治病或健身而去服用任何中藥。 “患者吃了某種中藥片劑后感到有用,雖然不能完全排除某些中藥的確含有有效成分,但是更可能是心理暗示的結果,或者是添加的西藥成分在起作用。” 記者: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吃了銀翹這些中藥片劑,感到的確起到了作用,這個在你看來是什么原因? 方舟子:患者吃了某種中藥片劑后感到有用,雖然不能完全排除某些中藥的確含有有效成分,但是更可能是心理暗示的結果,或者是添加的西藥成分在起作用。 就拿銀翹片來說,目前市場上的銀翹片大多添加了撲熱息痛(對乙酰氨基酚)、撲爾敏(馬來酸氯苯那敏)等解熱鎮痛的西藥,你感冒后吃銀翹片,覺得癥狀緩解,實際上是這些西藥在起作用。對銀翹片中添加的西藥成分,有的廠商會在成分中標明(例如通化金馬藥業集團出產的維C銀翹片),更多的則沒有標明,例如廣州眾勝藥廠出產的維C銀翹片,被臺灣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檢測出含有未標明的西藥成分(對乙酰氨基酚)。順便說一下,北京同仁堂出產的銀翹解毒片被臺灣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查出砷的含量偏高,長期服用有引起重金屬中毒的危險。 記者:心理暗示作用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怎么能證明有些人吃中藥不管用而是“心理暗示”的結果? 方舟子:醫學界公認,對許多疾病來說,給患者吃不含有藥性成分的“安慰劑”(一般用淀粉制作),但是讓他誤以為是藥物,那么,相當一部分患者也會因此痊愈,這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前些年很流行的發功治病、特異功能治病,其實也是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要證明某種藥物是否有效還是心理暗示的結果,需要做一個有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將同類病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服藥物,一組服安慰劑,最后統計治愈(或好轉)的比例,如果藥物組的治愈比例明顯高于安慰劑組,我們才能確定該藥物有療效。 “中醫的某些療法,例如針灸,有其價值,但是沒有那么神,可以作為某種輔助治療方法。例如可以鎮痛。這方面國外生物醫學界有不少的研究。” 記者:中醫中藥被稱為國粹,現在其他國家也有涉及。據你了解,國外比如美國對中醫藥的療效問題持什么態度? 方舟子:中醫藥在其他國家主要也是在華人中間流行。國內那些中醫藥如何揚威海外的報道,都是自吹自擂。美國醫學界對中醫藥的療效持否定、懷疑態度。中醫藥和其他不被醫學界承認的民間醫術,作為民間“另類醫學”的一部分而存在。 有一些研究人員試圖從中草藥中發現新藥,但是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FDA)迄今沒有批準任何中藥上市。在美國銷售的中藥都是作為膳食補充劑出售的,如果宣稱對什么病有療效,屬于虛假宣傳,會受到處罰。 記者:你在文章中也寫道:“但是否認中醫理論的科學性,并不等于全盤否定中藥。中醫的某些療法就像其他民族的傳統療法一樣,可能有其價值,值得用現代醫學方法進行挖掘、研究。”我想請教,如何客觀地評價中醫中藥的療效? 方舟子:中醫的某些療法,例如針灸,有其價值,但是沒有那么神,可以作為某種輔助治療方法。例如可以鎮痛。這方面國外生物醫學界有不少的研究。國外研究者發明了模擬針灸的“安慰針”,能夠對針灸進行盲法測試,所以可以確定它對某些疾病有一些治療效果,而不是完全依賴心理暗示。對針灸作用機理也有一定的了解,例如針灸能鎮痛,是因為刺激某些穴位能促使神經系統分泌有鎮痛效果的神經遞質。這和什么“經絡”沒有任何關系。實際上,國外對針灸機理的研究結果表明,它不符合“經絡”的預測。至于中藥,我不知道有哪一個處方已通過了三期臨床試驗(上千人參與、有安慰劑對照的雙盲測試),只聽說有個別的處方在做二期臨床試驗,所以對其療效都只能存疑。如果以“個體化治療”為借口自欺欺人,拒絕臨床試驗,那就沒什么可說的了。 “由于中藥的療效、毒副作用不明,那么對待它就要像對待新藥開發一樣,進行藥理、毒理研究,通過體外實驗、動物實驗、一到三期臨床試驗、流行病學調查這些階段,遵循世界醫學界公認的安慰劑對照原則、隨機化原則、盲法試驗原則,確定其療效和毒副作用,才有可能獲得承認。” 記者:中醫藥的一大特點就是“經驗醫學”,而現代醫學比如西醫,一個顯著的特點卻是“量化”,比如藥片的成分精確到很小的劑量,還有毒副作用也有標示,你認為中醫藥要達到這一步,還需要做什么? 方舟子:由于中藥的療效、毒副作用不明,那么對待它就要像對待新藥開發一樣,進行藥理、毒理研究,通過體外實驗、動物實驗、一到三期臨床試驗、流行病學調查這些階段,遵循世界醫學界公認的安慰劑對照原則、隨機化原則、盲法試驗原則,確定其療效和毒副作用,才有可能獲得承認。 真正要做到量化,則必須把有效成分提取出來,例如從麻黃提取的麻黃堿、從青蒿提取的青蒿素,是極少數已被公認的成功例子。抗瘧疾良藥青蒿素一直被當成開發中藥的范例,其實它的研發只和中藥沾了點邊。它是從晉葛洪《肘后方》有關絞取青蒿汁可治療瘧疾的記載獲得的研究思路,但是中醫用于治療瘧疾的傳統方劑青蒿鱉甲煎卻對瘧疾無效,因為煎煮破壞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失去了藥效。幾十年的研究才得到這么一種藥物,說明從中草藥發現新藥雖然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價值不大。 有一段時間世界各大藥廠很熱衷于從草藥中開發新藥,但是也由于效率太低、獲益不大,目前已漸漸冷卻。在分子水平上進行藥物設計和篩選是新藥開發的趨勢。 順便說一下,我不同意把現代醫學稱為西醫。西醫應該用于指現代醫學誕生之前流行于西方國家的醫術。現代醫學雖然是從西醫發展來的,但是作為現代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已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包括了世界各國包括中國人的貢獻。既然我們不再把科學成為西學,就不應該把現代醫學稱為西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