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媽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很多年了,雙手關節已發生變形,各種藥物也試過不少,效果都不明顯,請問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不勝感激!!

熱心網友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原則作者:轉貼自:華夏醫院風濕康復研究中心點擊數:426 治療1、治療目標RA病因未明,起病方式多樣,病情輕重迥異,預后及轉歸差異很大,尚無根治方法。當前治療的目標是緩解痛苦,減輕和控制炎癥,保護肌肉及關節功能,治療和預防嚴重并發癥,以使病人恢復滿意和豐富多彩的生活。醫者的主要責任是審視病情,制訂出適合各個病人病情、病期的有效的、毒副作用小的治療方...

熱心網友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原則作者:轉貼自:華夏醫院風濕康復研究中心點擊數:426 治療1、治療目標RA病因未明,起病方式多樣,病情輕重迥異,預后及轉歸差異很大,尚無根治方法。當前治療的目標是緩解痛苦,減輕和控制炎癥,保護肌肉及關節功能,治療和預防嚴重并發癥,以使病人恢復滿意和豐富多彩的生活。醫者的主要責任是審視病情,制訂出適合各個病人病情、病期的有效的、毒副作用小的治療方案。2、藥物治療方案目前常被采用的有以下3種方案:(1)金字塔方案。本方案第一線藥物用非甾體抗炎癥(NSAIDs);無效時加抗瘧藥或金制劑,無效再加青霉胺(PA)、或甲氨蝶呤(MTX)或硫唑嘌呤(AZa)等免疫抑制劑。(2)2種改變病情藥(DMARDs)合用方案:即在使用NSAID的同時,盡早加用2種DMARDs如抗瘧藥+MTX,MTX+金制劑等。(3)下臺階式梯減方案(stepwise multidrug approach),此方案主導思想是集中不同作用機制藥物以求速效,將NSAID,抗瘧藥、金制劑、甲氨蝶呤、糖皮質激素(GS)5種藥物同時使用,見效之后再逐一地撤除。這3種方案各有其利弊,金字塔方案適用于病情較輕,進展緩慢,有自愈趨向者,2種DMARDs合用方案適用于大多數RA,梯減方案一般多用于病情重,進展快或有并發癥者。應特別指出的是上述3個方案列出的僅是藥物治療方案,完整的治療方案還包括:思想教育,生活指導,關節功能鍛煉和適合的物理治療等。實踐證明,不良心理刺激,過度的關節運動或長期關節廢用,均可加重病情或引致關節肌肉萎縮。適合于各自的治療方案也是在治療過程中不斷修正與完善的。3、治療RA藥物(1)非甾體抗炎藥(NSAIDs):NSAIDs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大劑量還可抑制多種與炎癥有關的酶活性,抑制糖蛋白合成、膜離子流通和趨化因子釋放,從而影響炎癥細胞流行性,因此,NSAIDs具有抗炎、止痛、消腫、退熱的效應,是治療RA首選藥物和長期維持治療藥物,當前常用的NSAID有:水楊酸制劑:阿司匹林片(aspirine),0.6-1.0g,3-4次/日。吲哚醋酸衍生物:消炎痛片(indomethacin),25mg,2-3次/日,奇諾力片(sulindac)200mg1-2次/日。丙酸衍生物:布洛芬片(ibuprofen),0.3-0.6g,3-4次/日;萘普生片(naprosyn),0.2-0.4g,2-3次/日,芬必得(緩釋膠囊)0.2,2次/日。滅酸類:甲氯滅酸片(meclofenamic acid)0.25g,3-4次/日,扶他林片(diclofenacsodium)25mg每日2次。或奧爾芬片50-150mg/天。奧濕克片1-2片,每日2次。喜康類:炎痛喜康片(piroxcam),20mg,1/晚。此類藥物因病情、年齡等療效反應不一,長期用藥需個別化。主要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上腹痛、胃粘膜糜爛出血,聽力障礙(阿司匹林),血小板功能異常、皮疹、腎功能損害、中樞神經反應等,應時刻警惕。(2)糖皮質激素(GS):由于GS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對磷脂酶、膠原酶及其他多種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對免疫系統有強力抑制作用;并可減低透明質酸的合成,減低滑膜血管通透性等多種生物活性,因此能迅速消除關節腫脹,減輕疼痛與晨僵,已被臨床廣為應用。近來總結GS治療RA臨床經驗,認為,GS雖能解除病人痛苦,但長期應用并不能阻止關節結構破壞,不能改善病變的發展,且長期使用,耐受量增大,撤藥困難,中等或大劑量(>30mg/日強的松)所引致的毒副作用本身,比其正效應大。故目前以有控制的小劑量或中等劑量維持為主,或可試用倍他米松酯類復方注射劑(diprospan 1ml,IM,每月一次)。對有發熱、嚴重貧血、消瘦、神經系統病變,嚴重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鞏膜炎及Felty綜合征等重癥和難治病例可有控制、有選擇地使用中等劑量或大劑量沖擊療法(甲基強的松龍,10mg,IV*3d),一旦病情好轉即應盡早減少用量。對慢性活動期病例,NSAIDs加DMARDs無效者,可加用小劑量(強的松5-7.5mg,1/日)維持治療,待病情控制后停用。對急性或亞急性單關節或少關節炎病人,可考慮關節腔內注射治療,常用制劑如醋酸確炎舒松-A(triamcinolone acetate)2.5-10mg/次或乙酸倍他米松1.5-6.0mg/次,但在使用前應特別注意排除感染性關節炎,且每個關節用藥一年之中不得超3-5次。(3)慢作用藥或病情改善藥(DMARDs):所謂慢作用藥包括抗瘧藥、金鹽、青霉胺和柳氮磺胺吡啶等數種。它們治療RA起效慢,約需3-6個月。常期使用對RA病情有一定緩解作用。1)抗瘧藥:抗瘧藥有抑制DNA、RNA及蛋白質的合成,干擾抗原-抗體反應,抑制淋巴細胞轉化,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化和吞噬作用,穩定溶解體膜和對抗前列腺素,阻斷血小板聚集與粘附等作用,因而早已被用于治療RA,通常用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200-400mg/日或氯喹(chloroquine)250mg/日,5次/周,有一定效果。但長期累積的高濃度,對視網膜色素層有破壞作用,因而,每6個月必須進行視網膜檢查,以防止不可逆損傷。2)金制劑:以注射劑硫代蘋果酸鈉(aurothiomalate)和口服制劑金諾芬(auranofin)最常用。其作用機制未明,它可降低炎癥血管通透性,減輕炎癥細胞浸潤、抑制細胞吞噬,抑制溶酶體酶活性等,能減緩粘膜糜爛,使病情改善,血沉下降、RF滴度減低、免疫球蛋白恢復正常。Aurothiomalate用法:第1周,肌注10mg,第2周25mg,如無不良反應,以后每周50mg,累計劑量300-700mg時,減藥維持治療。Auranofin口服,每次3mg,每日2次。注射用金制劑在約30%-50%出現不同毒副反應,包括搔癢性皮疹、口腔炎、腹瀉、全血及血小板減少、腎損害。Auranofin毒副反應較少較輕。3)青霉胺(penicillamine):青霉胺治療RA的機制未明,有證據表明它除了能絡合重金屬(銅)外,還可抑制膠原纖維的交叉聯合和解離巨球蛋白,對淋巴細胞轉化也有一定抑制作用。雙盲對照治療試驗證明,青毒胺對RA有一定緩解病情作用。用法:第1個月口服250mg,1次/日,第2個月250mg,2次/日,如無效再加量到250mg,3/日,如仍無效,不宜再加大劑量。如有效,待癥狀改善后減為維持量(青霉胺250mg,1/日)。青霉胺毒副作用有骨髓抑制(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腎損害,皮疹等。有報道青霉胺本身可引致重癥肌無力、肺-腎綜合征(Good pasture'syndrome)或系統性紅斑狼瘡。應予注意。最近日本報道用布西拉明(bucillamine)治療RA,取得較青霉胺更好的療效。4)柳氮磺胺吡啶(SSZ):SSZ治療RA有一定療效,據報道其有效率可達76%,為DMARS之首。其作用機制未明,可能與其代謝主物5-氨基水楊酸和磺胺吡啶有關。SSZ0.25-3.0g/d,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到3.0g/日,口服,最多用到4.0g/日。一般8周后可見到療效,包括血沉下降,C-反應蛋白降低等。常見毒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20%),反應性超敏反應,如皮疹、肝炎、頭痛、眩暈及骨髓抑制,個別發生精子數量及活力減低等。(4)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是從腫瘤治療中發展起來的,它們可選擇地影響某一種或多種免疫功能。不同疾病選擇不同的免疫抑制劑,但它們對風濕病都是非特異性的,而且毒性較大,因此一般適用于其他抗風濕藥無效或病情較重而必需的情況,在評價其正確療效時,更應注意評價其可能的毒副作用。目前治療RA常用的免疫抑制劑有糖皮質激素(已如上述),氨甲蝶呤(MTX)、環磷酰胺(CTX)、硫唑嘌呤(AZA)等。MTX:是一種葉酸拮抗劑,是目前治療RA常用的免疫抑制劑。一般劑量為7.5mg,1-2次/周,口服或5-10mg肌注,1/周,持續給予3-6月或更長,可收到較好的臨床效果,血沉減低,RF因子滴度減低或轉陰。雖然MTX有細胞毒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但此種小劑量主要發揮抗炎作用。一般毒副作用較輕,如胃腸道反應、厭食、惡心、嘔吐、腹瀉等,偶有一過性轉氨酶升高,血液學異常、藥物性肺炎及皮疹等。未發現腎毒性,長期隨訪未發現肝硬化或肝纖維化。目前常作為治療RA首選藥物之一。CTX:環磷酰胺是烷化劑,毒性較大,很少用于治療RA,但在并發血管炎或MTX無效時仍可考濾使用。常用口服劑量為50-150mg/日或0.5-1.0g/m2體表面積,靜脈沖擊,3-4周一次,其毒副反應較口服少療效較口服快。雷公藤:雷公藤屬衛矛科雷公藤屬植物,近10年來已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用雷公藤全草或從中提取出的多種甙類(雷公藤多甙)治療RA,收到顯著療效(近期療效50%-60%,遠期療效87.7%)。它既有與甾體抗炎藥相似的抗炎作用,降低血沉,又有免疫調節作用,可降低RF滴度,減低已增高的免疫球蛋白濃度。主要毒副作用有月經不調、停經、睪丸萎縮、精子數量減少及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口干、口炎等。嚴重過敏者可出現急性粒細胞缺乏。此外,我國已從多種中草藥中提取出一些有效成分用于治療RA,并已取得相當成效,如青藤堿(正清風痛寧),白芍總甙等。在國外,也已開始注意從草藥中提取有效成分治療RA,如帕歌斯風濕樂等。總之,目前治療RA的藥物療效仍不令人滿意,急待進一步研究開發,如環氧酶抑制劑、IL-1抑制劑,膠原酶抑制劑、自由基清除劑以及單克隆抗體和基因重組干擾素等,均在積極探索之中,可望今后能有較大突破。物理治療 包括熱療(熱水袋、熱浴、藥浴、蒸氣浴、蠟療等)、紅外線、超短波、按摩、氣功、體療等。均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肌肉放松,消腫止痛,恢復關節肌肉功能。外科治療 包括早期關節腔沖洗、滑漠切除、截骨術、骨矯正術、關節成形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主要適用于單關節炎、大關節炎,用以減輕痛苦,重建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注釋:早期治療:美國風濕病學會根據關節X線片檢查按RA病情輕重分為Ⅰ~Ⅳ期。Ⅰ期即早期階段:從組織學看,滑膜發炎呈炎性細胞浸潤;從臨床看,病人有晨僵,關節疼痛腫脹、積液和活動受限;從X線片看,受累關節尚未顯示結構改變;這個階段通常存在于發病后2年內,如能抓住時機進行合理的治療,可能達到:(1)緩解關節腫痛,(2)控制病情活動、防止關節繼續破壞,(3)恢復關節功能3個目的。關于聯合治療:從理論上說,具有協同性的2種或以上藥物聯用能夠促進療效,但在臨床應用中各家的結果并不一致,故聯合治療的優越性有待進一步研究。常用的聯合方案有MTX、柳氮磺胺吡啶和羥氯奎三聯用藥。由于RA是一異質性疾病,治療必須高度個體化,絕不能千篇一律,應根據疾病的進展程度,不同類別(較良性或侵襲性),藥物長期使用帶來的效益與副作用,患者的經濟能力,權衡利弊,選用方案。但不管采取什么戰略布局,如所謂之金字塔樓式,倒金字塔模式,鋸齒模式,下臺階模式…等,以下治療新戰略為各家所共識:1、早期發現進行性(progressive)或侵襲性(aggressive)疾病患者。2、早期使用慢作用藥治療。3、新藥的使用。4、聯合用藥。5、遠期(5~10年)觀察結局。良性局限型:只需要NSAID和/或羥氯喹,或雷公藤治療。活動期:可加用MTX或青霉胺。進展侵蝕型:需要MTX和其他慢作用藥聯合化療。在聯合治療初期為盡早控制疼痛癥狀,應加用小劑量激素或NSAID。病情緩解后應根據病人的耐藥性,保留1~2種慢作用藥小劑量長期維持。以防復發加重。【治療策略】值得指出的是,在當今類風濕關節炎不能被根治的情況下,防止關節破壞,保護關節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我們的最高目標,因此,治療時機非常重要。早期積極、合理使用DMARDs治療是減少致殘的關鍵 。盡管, NSAIDs和糖皮質激素可以減輕癥狀,但關節炎癥和破壞仍可發生或進展。現有的DMARDs有可能減輕或防止關節破壞的作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原則是迅速給予NSAIDs緩解疼痛和炎癥,盡早使用DMARDs,以減少或延緩骨破壞。必須指出,藥物的選擇要符合安全、有效、經濟、簡便原則。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一經診斷即開始DMARDs治療。應首選甲氨蝶呤(MTX),視病情可單用也可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DMARDs聯合治療。一般對單用一種DMARDs療效不好,或進展性、預后不良和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采用機理不同的DMARDs聯合治療。聯合用藥時,其不良反應不一定比單一用藥多。聯合用藥時,可適當減少其中每種藥物的劑量,如MTX可選用7.5mg—25mg/周和柳氮磺吡啶1.0~3.0g/日。目前常用的聯合方案有:① MTX+柳氮磺吡啶;② MTX+羥氯喹(或氯喹);③ MTX+青霉胺;④ MTX+金諾芬;⑤ MTX+硫唑嘌呤;⑥柳氮磺吡啶+羥氯喹.國內還可采用MTX和植物藥(如雷公藤、青藤堿和白芍總甙)聯合治療。如患者對MTX不能耐受,可改用來氟米特或其他DMARDs,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可用MTX+來氟米特或多種DMARDs聯合治療。必須再次強調指出:無論選用哪一種治療方案,在治療前必須照雙手(包括腕關節)X線相或受累關節的對稱性X線相,并于治療后逐年復查X線相用以比較療效。為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用藥過程中應嚴密觀察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并隨時調整劑量。評價治療反應除比較治療前后的關節壓痛、腫脹程度和關節數、受累關節放射學改變外,還應包括功能狀態的評價,醫生和患者對疾病活動性的總體評估價。  對所有患者都應監測病情的活動性。對早期、急性期或病情持續活動的患者應當密切隨訪,直至病情控制。處于緩解期的患者可以每半年隨訪一次,同時,根據治療藥物的要求定期化驗相應指標。應該明確,經治療后的癥狀緩解,不等于疾病的根治,近期有效不等于遠期有效。DMARDs可以延緩病情進展,但亦不能治愈類風濕關節炎,基于這一點,為防止病情復發原則上不停藥,但也可依據病情逐漸減量維持治療,直至最終停用。【預后】  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病程遷延,類風濕關節炎頭2~3年的致殘率較高,如不及早合理治療,3年內關節破壞達70%。積極、正確的治療可使80%以上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病情緩解,只有少數最終致殘。目前尚無準確預測預后的指標,通常認為:男性比女性預后好;發病年齡晚者較發病年齡早者預后好;起病時關節受累數多或有跖趾關節受累、或病程中累及關節數大于20個預后差;持續高滴度類風濕因子陽性、持續血沉增塊、C反應蛋白增高、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均提示預后差;有嚴重周身癥狀(發熱、貧血、乏力)和關節外表現(類風濕結節、鞏膜炎、間質性肺病、心包疾病、系統性血管炎等內臟損傷)預后不良;短期激素治療癥狀難以控制或激素維持劑量不能減至10mg/日以下者預后差

熱心網友

江蘇清江制藥廠出的,益腎蠲弊丸,效果不錯.我母情也是這個病很厲害,已經癱在床上了,就是吃這個藥好的。趕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