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有自己的語言,可現在既看不到也聽不見

熱心網友

目前,在1000萬滿族人口中,會說滿語的不足百人,多集中在黑龍江沿岸一帶,其中又以年逾古稀的老人居多。以正常生理年齡推論,如果不及時采取搶救性措施,不用十年,滿語口語就將隨著這些老人的自然死亡在歷史上消失。而懂滿文者,全國亦不過20人左右,這些人目前分布在北京、沈陽及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

熱心網友

有滿族的人就有滿語啊!就是現在都說普通話了!

熱心網友

滿族語言文字亟待搶救 沈陽日報 --------------------------------------------------------------------------------滿族作為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現有人口已超過1000萬,然而會說滿語者不足百人,懂得滿文的更少得可憐,全國也不過20人左右。若不采取緊急搶救措施,曾經在清代被欽定為“國語”的滿語及其滿文將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失。為此,我國著名滿學學者、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滿學研究中心主任關嘉祿呼吁——— 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先后下令創制的“老滿文”和“新滿文”,對滿族社會及我國在清代前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滿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一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其族源史可上溯到先秦古籍中的“肅慎”、漢和三國時代的“挹婁”,自清皇太極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改“女真”為“滿洲”之日起,便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在我國歷史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歷史活劇,為祖國的統一和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馬背民族”,滿族從1644年起入主中原,建立起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清朝,統治中國長達268年,并在其間開創了輝煌的“康乾盛世”,影響波及世界。其開疆拓土的遺澤,至今仍惠及當代中國人。 滿語滿文是滿族在入主中原、統一中國、建立清王朝并實行統治時所使用過的語文文字。 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基本統一了散居于現今東北一帶的女真各部,滿族共同體開始形成,滿族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獲得迅速發展。但此時,滿族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族內外的各種交往均采用蒙古文字,繁瑣又不便利。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爾哈赤命人借用蒙古文字創制滿文。根據他的指示,額爾德尼和噶蓋參照蒙古文字母,結合滿語語音的特點,創制了滿文。這種初創的滿文字沒有圈和點,后人稱之為“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由于老滿文字體簡單,字母互相假借,字形不統一,語法又不規范,加上辨識困難,讀之不易懂,在使用了33年后,被“新滿文”所取代。公元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在遼沈地區漢族先進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與文化進一步發展,“老滿文”已不適應滿族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1632年,皇太極在沈陽下令對“老滿文”進行改革。結果被滿族推舉為“圣人”的達海僅用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公布了改制后的滿文。這種滿文統一了字母形式,酌情增加了圈點,增加了新字母,重點解決了從漢語借詞問題,后人也因此稱之為“加圈點滿文”和“新滿文”。 “新滿文”的使用和推行使滿族有了統一而且規范的語言文字,對滿族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在清代前期,尤其是入主中原后,清朝統治者都把保持“國語騎射”作為維護統治的一項基本國策,要求滿族人說滿語,寫滿文,在旗人聚居地設立學校教授滿語滿文。滿語滿文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使用。所謂“康乾盛世”,從某種意義上說,與滿語滿文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 滿族人口現在已超過1000萬,但會說滿語者不足100人,懂滿文者不過20人左右,曾作為“國語”的滿族語言文字已到了非搶救不可的地步。 滿族入主中原時,人口不足40萬,與人口將近一億的漢族相比,實在太少了。在語言交際環境上,即使作為“國語”來推廣,滿語滿文也處于漢語及漢字的包圍之中。隨著滿漢交際的增加,許多滿族人早就學會了漢語并開始使用漢字。即便是康熙、乾隆等皇帝也不例外,為了表示對漢族文化的尊重和對漢人采取的“懷策政策”,康熙、乾隆巡視各地時到處題詩賜字,所寫的均是漢字。因此,從嘉慶開始,滿語及滿文便逐漸開始衰落了。漢語漢字取代滿語滿文甚至成為滿族皇室及達官貴人之間的交際工具。以遼寧省檔案館藏清代盛京內務府同北京總管內務府來往的文書檔案看,順治、康熙兩朝的滿文檔案文件占絕大多數,雍正、乾隆兩朝滿、漢文件參半,嘉慶以后漢文文件開始居多,到了同治、光緒兩朝已幾乎看不到滿文文件了。漢語漢字取代滿語滿文的情況在民間尤甚。在語言上的被同化,是滿族被同化的重要因素。 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達268年的清王朝,由于當時歷史局限造成的民族偏見,滿語滿文一度從歷史上“消失”了,無人使用也無人提及。但是,一些有識之士并未因此忽略對歷史,尤其是對距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及滿族的研究。對用滿文書寫的清代典籍、檔案的翻譯便成為諸多專家學者必須跨過的關欄。1918年,清末進士金梁招聘民間懂滿文者對沈陽故宮崇謨閣所藏《滿文老檔》進行翻譯,并將其中部分內容刊印出版,名為《滿洲老檔秘錄》,后改稱《滿洲秘錄》,由此揭開了整理、研究滿文歷史檔案文獻新的篇章。 但是,由于舊中國戰亂頻仍,滿語滿文遠不被重視,懂滿文、說滿語者日益減少。這種情況在新中國成立后有了改變。滿族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員,在各方面都享受到平等待遇。從五十年代開始,國家對各類滿文檔案、典籍、實錄、圣訓、玉牒和題本進行整理。并于1961年起,在中央民族學院開設了滿文專業班。然而由于“十年動亂”的影響,這種穩步發展的局面被打破了,僅有的20名滿文本科畢業生一律被分配到基層單位,轉行從事其他工作。粉碎“四人幫”后,國家重新開始了對“滿學”研究的重視。由于歷史的原因,滿族人口雖然得到迅速增加,但滿語及滿文的使用在滿族中卻日見式微。因此,現階段的“滿學”興盛與長足進展多以不懂滿文、不會說滿語的學者們用漢語漢字為工具所取得的成果來烘托的。而作為曾被欽定為“國語”的滿族的語言文字,其消亡的步伐正在加快。目前,在1000萬滿族人口中,會說滿語的不足百人,多集中在黑龍江沿岸一帶,其中又以年逾古稀的老人居多。以正常生理年齡推論,如果不及時采取搶救性措施,不用十年,滿語口語就將隨著這些老人的自然死亡在歷史上消失。而懂滿文者,全國亦不過20人左右,這些人目前分布在北京、沈陽及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與清朝遺留下來的超過200萬件(冊)滿文檔案、典籍、圣訓、玉牒、實錄等待整理、翻譯、研究相比,這區區數十人每個人干上幾百年也干不完。 遼寧是滿族的龍興之地,沈陽作為清王朝的陪都在清代有著重要的地位,幾乎所有的滿文檔案、典籍、牒譜、圣訓、實錄等都要抄一份送盛京內務府留存。因此,除被中央調走的部分外,現有的絕大多數是珍貴的善本,尚未翻譯、利用。對此,我市著名考古學家李仲元曾賦詩一首:“荒土開基括八,蟠紆圈點紀龍爭。蘭臺汗漫三千卷,如今太史認不清?!蔽沂n案館、沈陽故宮博物院等共藏有滿文檔案約幾十萬件(冊),而我省懂滿文者卻僅有五個人。這五個人中已有兩個退休,兩個接近退休年齡,年齡最小的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關嘉祿離退休年齡也不過三數年而已。近20年來,這五位學者在對滿文檔案、典籍等進行的搶救性翻譯、研究的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精力,取得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所涉獵者畢竟不過是滄海一粟,還有許多工作等待他們去做。對此,關嘉祿等已感到力有不逮。他對記者說,雖然有關方面與有關部門已開始重視對“滿學”研究人員的培養,但在對滿語及滿文人才的培養上還亟待加強。他說,滿語口語是流傳于滿族民間的語言,與現存滿文相比有著更生動、更豐富的內涵。他認為,一種語言的消亡不亞于一個物種的滅亡,因此,他呼吁,趕快行動起來,在利用我省及沈陽特定的歷史文化地位,加強對清代留給遼沈地區的人文景觀、歷史遺存進行專項研交的同時,組織并培養專業人才搶救、挖掘和整理現存滿語和滿文檔案等,使滿族的語言文字不至于在我們這代人手上消亡,愧對子孫后代。(本報記者 趙立軍) 。

熱心網友

當然有,滿清皇室倒臺才幾十年啊,一個曾經成為統治階級的民族的語言怎么可能完全消亡呢

熱心網友

還有的。只不過不再用來日常交流,而是用來研究文獻,幾年前北京政協還有過滿文學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