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據《大連日報》9月15日報道,一些國有商家,拒絕了義工們設立慈善箱,而很多外資企業主動來到大連慈善總會,要求設立慈善捐款箱。報道稱,國有商家拒絕捐款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怕麻煩,二是懷疑捐款的流向。 這種尷尬現象并不是大連所獨有,一方面與公眾和企業的慈善意識不強有關,另一方面,與慈善事業在我國的公信力不高有關。而這兩方面又是密切聯系的。慈善事業的高公信力可以促使公眾和企業慈善意識的增強,慈善意識的增強可以調動更多的慈善資源,促使慈善事業的蓬勃發展。國有商家拒絕捐款箱就是慈善意識缺乏和慈善事業公信力在我國不高的反映。 在贊揚外資企業的同時,我們也不能一味指責國有商家的慈善意識缺失。筆者覺得,在社會營造慈善意識的氛圍和提高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才是當務之急。。現代社會是一個陌生人社會,同時社會的激烈變革,貧富差距的迅速擴大,貧困群體的日益增加都需要整個社會大力發揚慈善意識,以救助處于困難境地的人們。 事實上,不論社會如何發展變化,社會總存在著一部分需要給予特殊關懷和照顧的社會弱者,如孤兒、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各種自然災害受害者等。即使在富裕和比較富裕的社會中,這一部分社會群體仍然是最不幸和最可憐的,需要其他人對他們奉獻一片愛心。這些社會弱者群體是慈善事業的主要對象和受益者。各種不幸者的大量存在和政府社會救助面臨的巨大壓力是慈善事業發展的現實基礎。慈善事業作為一種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無疑給我們的社會解決了許多政府所難能顧及的問題,它并不僅僅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善舉,而是一種有組織的民間群眾性互助活動,它的觸角可以也能夠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這給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土壤,也對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提出了要求。 慈善事業是一項社會事業,它的發展需要有一種社會氛圍,也就是需要有公民慈善意識和社會慈善價值觀的支撐。當大多數人還沒有充分意識到慈善事業在社會發展中起著獨特的作用,也就不可能產生公益意識和慈善意識,而是將公益事業和慈善完全歸為政府職能的范圍。社會慈善意識的覺醒與公民意識、公民社會、民主意識緊密相連,美國等發達國家公民意識、民主意識與慈善意識同樣濃厚,而我國的情況則不同,三十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對慈善事業采取了排斥、敵視的態度,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公益等項事業理所當然地完全由政府承擔,導致慈善意識在我國尚未上升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距離全社會形成濃郁的慈善意識和社會氛圍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只有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慈善組織才能多方面籌集資金,及時發現需要資助的社會弱者,給社會弱者及時提供幫助和服務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各種不幸者的大量存在和政府社會救助面臨的巨大壓力是慈善事業發展的現實基礎。 提升慈善組織的公信度意義重大,也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慈善事業的成敗從根本上講,取決于慈善組織的自身建設和能否取得社會公眾的信任。而建立和完善慈善組織的各項管理制度,切實加強機構內部規范和高效管理,強化組織建設,不斷提升社會公信度,是每個慈善組織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這就要求在慈善組織嚴格自律,在內部機構設置、人員隊伍建設、財務管理、項目管理等方面加強管理。慈善事業也需要他律,需要法律約束和社會監督,建立社會監督機構,慈善組織定期公布財務收支狀況,嚴格審計制度,通過提升慈善組織的公信度來提高其社會慈善資源的動量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