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中央臺的高端訪問,邀訪者是新加坡的建設者李光耀.他在訪問中說了中國將在50-100年后成為經濟最富有的國家,可我想問,為什么日本,南韓,新加坡香港臺灣他們在60年代短短的20年就成為了發達國家(地區)呢?中國是否應該借鑒這些國家的經驗呢?

熱心網友

你說的這些國家都不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城市,太小沒有可比性就不說了。 世界上的國家GDP最高的是美國,約10萬億美元,是中國的7。5倍左右,中國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長率要不了30年就能趕上,考慮到中國不可能一直保持這樣的經濟增長率,那樣的話50年也夠了。人均GDP美國約3。8萬美元,中國約1300美元左右,要趕上美國可能真得100年,當然這是人民幣匯率不變的情況下,現在國際上公認的中國的整體購買力是GDP的4—5倍,也就是說中國的整體購買力是美國的2/3左右。人均GDP最高的遠遠不是美國,一些歐洲小國如盧森堡、摩納哥在5萬美元以上,中國可能永遠都趕不上他們,因為他們太小了叫一個城市都不夠,更像一個大莊園。 再說說目前中國的情況,中國目前的GDP約為1。65萬億美元,第三產業占20%左右,日本約4萬億美元,第三產業約占70%,所以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比日本還高一些,美國是26%,工農業總產值比中國多不到一倍。第三產業主要是人們享受的服務,中國目前實行的低工資使中國的第三產業不可能有大的發展。而且中國發展極不平衡,中西部的一些貧困地區比非洲好不了多少。 日本在60年代進入高速發展期,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因為冷戰而大規模發展軍事科技的時候,日本在美軍的卵翼下引進別國的軍用技術用于民用領域,使日本的汽車和家電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其實在“中國制造”出現在世界上以前,日本貨也是以中低檔產品著稱。一直到九十年代初美國和歐洲強迫日本簽署了92年的“廣場協議”,使日元升值一倍,日本陷入十幾年的經濟停滯。當然日本沒有核心技術,低價的家電又受到中國企業的巨大挑戰也是重要原因。 韓國和臺灣在70年代進入高速發展期。臺灣主要靠加工日美的各種部件起家,現在電腦部件臺灣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產地,當然芯片等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美國人的手里,目前臺灣的GDP約3000億美元,人均1。8萬美元。韓國的汽車和電子產品都不錯,上世紀90年代韓國已陷入困境,和中國建交后三星、現代、大宇等韓國公司在中國的業務大大增長,三星、現代靠在中國賺的鈔票進行技術儲備,成為能和歐美公司競爭的國際大公司,大宇也推遲破產,目前韓國的GDP約4000億美元,人均9000美元。 中國是一個大國,不可能靠一兩個產業成為發達國家,而且有大量的偏遠貧困地區,各地的自然差異很大,要全面發展難度也是小國沒法比的。而且美國等西方國家也一直對中國懷有戒心,使中國發展的難度也更大,日本、韓國、臺灣因為是圍堵中國的最前線都受到美國的大力支持。中國要成為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依靠科技進步掌握大量核心技術是不能少的。所以中國一旦成為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對世界的影響是日本不能比的,韓國等就更不用說了,可以說中國一旦成為發達國家美國的全球霸權就到了壽終正寢之時。中國最近五十年的發展目標是成為“中等發達國家”,要實現中國的人均GDP就要達到2萬美元左右,那樣的話由于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GDP將是美國的2。5倍以上,日本的6倍以上,現在全世界的2/3,是很值得期待的。

熱心網友

1919年中國就有四萬萬五千萬人口。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56個民族2000年的封建殘余,百余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這些問題不解決好怎么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