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對于恐龍的研究現在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摘錄一篇文章可能對你的問題有一定的幫助 無盡的探索應是智慧生命的本能。 150年前,英國解剖學家理查得·歐文創造了恐龍(DINOSAUR)一詞。20世紀后半期,國際古生物學界圍繞恐龍是不是熱血動物、恐龍是否滅絕展開論戰,至今莫衷一是。 有人認為,恐龍不是變溫的冷血動物,而是恒溫的熱血動物。這一學說改變了古脊椎動物學上的“許多陳舊提法”。過去,人們把恐龍描述成像蜥蜴那樣的動物,認為在物種演變的競爭中,恐龍因其懶惰、遲鈍而難逃滅絕的厄運,因為它是低級動物而輸給了哺乳動物,滅絕于6500萬年前。然而,按照一群英國古生物學家的說法,恐龍有可能“屬中間型的”;或者說,個子小些,更靈活的恐龍是熱血的,而那些個子大些、笨重的家伙則是冷血的。一些科學家甚至提出,恐龍的新陳代謝可能是隨季節變化的,冬天是熱血的,夏天又變成了冷血。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學者都相信,恐龍已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消逝。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奧斯特羅姆在研究了一塊 1964年出土的恐龍化石后向傳統學說發出了挑戰:恐龍非常善于捕殺獵物,是一種動作敏捷活躍的食肉動物。1969年他大膽提出:恐龍不是冷血的、呆頭呆腦的爬行動物。此后,他的學生巴克認真研究了耶魯大學自然博物館恐龍標本,巴克認為,把標本做成像蜥蜴那樣前腳向外張開,長著一個拖地尾巴是完全不合適的,他的結論是:恐龍跟大象等其他哺乳動物一樣,能調整體溫,動作迅速。巴黎大學的里克萊與奧斯特的結論相同,他們是巴克理論的支持者。羅伯特·巴克說:“如果恐龍真是行動緩慢的一堆冷血的肉,那末,它怎能在數百萬年中征服那些行動迅速的溫血動物呢?”1984年,巴克發現了一塊支持他關于恐龍是溫血動物論點的化石。化石顯示恐龍走動速度很快,捕捉獵物時的速度可與今日的食肉動物相比,這種速度只有能夠保持體溫不變的動物才能達到。另外,恐龍有巨大的骨架,這就是說恐龍有巨大的心臟,這是快速新陳代謝的先決條件。在侏羅紀,恐龍的棲息地不是以前想象的沼澤地,而是隨著季節變化時而干燥、時而潮濕的地方,好像今天的非洲,隨著雨水遷移,動物們才能得到充足的食物,這樣的長距離來回奔跑,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蜥蜴能蹦很短的距離,但不能做這種遠程巡游,只有新陳代謝很快的動物才能做到。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巴克得出的結論可謂驚世駭俗:恐龍不習慣在海上生活,恐龍沒有滅絕。 1975年,巴克在美國《科學》雜志上撰文宣布:“有證明顯示恐龍從未滅絕,仍有一種族群活著,這個族群我們稱之為鳥!”巴克的結論是恐龍正在天空上飛翔。 1998年3月,美國古生物學家宣稱發現鳥類起源于恐龍的證據——1995年在馬達加斯加島發現的鳥類化石具有恐龍的特征,他在當年3月20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董枝明研究員說,近年來我國科學院在遼寧省西部地區發現了大量的早期鳥化石,包括孔子鳥、中華龍鳥、原始祖鳥、遼寧鳥等,為解決恐龍是否滅絕的問題帶來了“曙光”,但并未完全“解決問題”,而是使鳥類的起源和進化變得更加復雜模糊起來。1999年6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侯連海教授和周忠和博士,同國際著名鳥類學家一起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對新發現的一個孔子鳥類群——杜氏孔子鳥的研究證明,鳥類并非起源于恐龍。而青年學者徐星、汪筱材和吳肖春同樣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有證據表明鳥類很可能起源于一種形態上非常接近于馳龍的小型獸腳類恐龍…… 在陸地上爬行與在天空中飛翔的動物被聯系在一起,無論如何是令人費解的,更何況不少人認為今天仍在天空中飛翔的鳥,是古老的恐龍的后裔。 1996年,“中華龍鳥”的發現引起世界古生物學家的廣泛興趣。我們知道,羽毛是鳥類獨有的特征,假如我們認定獸腳類恐龍起源說是正確的,那么,此類恐龍化石應該保留類似羽毛的結構。令人失望的是,在我們發現的化石中并沒有這種記錄,我們見到的化石或者是鱗片狀恐龍,或者是羽翼沾滿的始祖鳥。這就是說,多少年來,人們企圖找到結構復雜的羽毛與簡單的鱗片之間的“過渡類型”結構,這也是認定鳥起源于獸腳類恐龍的關鍵“證據”。 “中華龍鳥”之所以讓世界學界側目,是因為它的背部有“類似毛的表皮衍生物”,部分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就是“原始的羽毛”,是“羽毛進化的過渡”,并將“中華龍鳥”歸人爬行動物綱恐龍類的美頜龍科,因為它與發現于德國晚侏羅世的美頒龍非常相似。另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這種皮膚衍生物并無羽毛的特征,更像今天某些爬行動物身上的角質“剛毛”,或者是纖維組織,他們的證據是:蜥蜴背上正好具有這種表皮衍生物結構。 關于恐龍是鳥的祖先的證據,是“意外北票龍”的發現,這一種類有似“中華龍鳥”的“絨羽皮膚衍生物”。不少生物學家研究后認為,“絨羽狀皮膚衍生物”是向鳥類羽毛演化的一個初級階段,與鳥類的羽毛同源。他們由此提出:羽毛的演化正是從這種“絨羽狀構造”開始的,它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鳥類恐龍起源學的反對者認為,進步的獸腳類恐龍大多生存于晚白堊紀,最早的記錄也只是與始祖鳥同時代的晚侏羅紀。因此,根據化石出現的時間順序,這種假說就難以自圓其說。但“意外北票龍”發掘于我國的遼西地區,它推進了“進步獸腳類恐龍”的生存年代,為鳥類恐龍起源說找到了新的證據。學者們研究認為,這批“帶毛的恐龍”是獸腳類恐龍向鳥類這一‘支系發展的“重要信息”。也就是說,恐龍仍然普遍生存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它們飛翔在我們的頭頂』:。 復雜、奇妙而精致的生物圈總是迷惑著現代的人類。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開始,人們便發現了生物系統學。此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又為這個系統提供了標準。這種標準的基本思想是:同一個類型的成員關系要比其他生物體的關系更近。但始祖鳥的族屬劃分卻給人們帶來了麻煩:因為它的骨骼形態與很多爬行類動物沒有明顯區別,被人們歸人爬行類;然而它同時具有的鳥類特征,則又讓一些人將其歸入鳥類。 我國著名恐龍專家董枝明建議:改變傳統的恐龍二分觀點,建立新的恐龍三分法。恐龍專家對鐮刀類龍的分類位置分歧很大。其一,它是一種從原蜥腳類向鳥臀類恐龍過渡的類型;其二,它是獸腳類的一個旁支;其三,它就是蜥臀類的恐龍。因此,恐龍分為鳥臀類和蜥臀類。董枝明認為,鐮刀類龍代表一類不同于鳥臀類和蜥臀類的另外一類恐龍,它的腰帶既不像四射式的鳥臀類恐龍,也不像三射式的蜥臀類恐龍,因此應將恐龍三分為鳥臀類、蜥臀類和鐮刀類龍。徐星博士則認為鐮刀類龍屬于一類進步的獸腳類恐龍,鐮刀龍類一系列奇特的形態學特征是趨同演化的結果。他和同仁提出鐮刀類龍的分支系統圖,使此類龍有了“歸宿”。 放下恐龍的分類不提。2000年12月11日,新華社播發了這樣一條消息:我國科學家宣布首次發現會爬樹的恐龍化石。報道說,這一發現不僅進一步拉近了鳥類與恐龍的距離,而且第一次為鳥類飛行樹棲說提供了證據,也為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鳥類飛行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信息。這一結論源自 12月7日《自然》雜志上我國學者徐星、周忠和、汪筱林的一篇文章。新華社的消息進一步報道說,盡管恐龍在人們的印像中是一種龐然大物,但科學家們在多年的研究中陸續發現了許多小型恐龍。然而迄今為止,所有已知恐龍的成年個體都大于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始祖鳥,而徐星等人1999年底在遼西地區發現的這種被命名為“小盜龍”的恐龍化石,全長不過40厘米,是世界上已知個體最小的恐龍。這種“小盜龍”化石保存了約70%的部位,包括頭部、后肢、腰帶、尾巴等。這種恐龍和《侏羅紀公園》中的迅猛龍是近親,它生活在距今1.1到l.2億年前。從解剖學和形態學角度研究后,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小盜龍不僅和其他小型獸腳類恐龍一樣善于奔跑,而且具備了爬樹的本領,可能具有樹棲的特性。長期以來,鳥類飛行起源問題存在著地棲和樹棲兩種假說,然而樹棲說一直缺乏化石證據的支持。徐星博士認為,小盜龍的后足具有明顯的樹棲特征,它的發現表明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生活習性遠比過去我們知道的要復雜,一些傳統的獸腳類恐龍生態復原圖需要修訂。一句話,從樹上飛翔比在陸地上起飛更容易。 2000年12月8日新華社的另一篇報道同樣引起了恐龍研究界的關注:我國科學家初步揭開了羽毛起源之謎。這條消息的來源是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福城、周忠和在遼寧義縣發現了世界上最原始的反鳥——原羽鳥,這種鳥生活在距今1.25億年以前,它長有古生物學家們以前從未見過的羽毛,這種…隆毛”為羽毛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證據。反鳥類曾與恐龍共同生活在古代地球上,是中生代最重要的鳥類,曾廣布于世界各地。 恐龍滅絕研究已是一個長達百余年的“老話題”。這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解說恐龍滅絕的原因。有人認為: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恐龍窒息身亡。而有些人則說,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全都被凍死了。部分科學家則得出這樣的結論: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攝人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一批批死掉。還有兩種說法是:地球上曾有過一段被子植物時期,這些植物含有毒素,恐龍吃它們吃得太多了,都被毒死;恐龍年代末期出現了最初的哺乳類動物,這些動物屬嚙齒類,可能以恐龍蛋為食。這種小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1972年,波恩大學的一支考察隊在法國比利牛斯山脈維雷斯附近的一處巖壁中發現了8只恐龍蛋化石,這些蛋的殼比正常的蛋殼要薄,引發了科學家們的另一種探索。 溫暖的白堊紀,地球上出現了巨大的山脈,形成較大溫差,導致動植物成長方式和規律的變化,使不少恐龍在多變的氣候里死亡。幸存的恐龍們涌到氣候穩定而且較溫暖的地方,生存密度由此越來越高。科學家們認為環境壓力引起內分泌失調是產生薄殼蛋的原因,這一現象至今威脅著許多鳥類和爬行動物的生存:蛋要么未成熟就碰破,或者無法供給胚胎發育所需的充足的鈣,正是這個原因使恐龍們“絕了后”。 英國生化學家托尼·斯韋因博士則持另一種看法,他認為恐龍死于它不發達的味蕾,恐龍食量巨大,鴨嘴龍每天要吃180—360公斤草木。1.3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會開花的植物,有些開花植物的花中含有生物堿,大量的生物堿積存在恐龍體內,引起中毒,因此目前發現的恐龍化石不少呈扭曲狀,這是痛苦掙扎的表現。而且,恐龍蛋殼變薄也是生物堿中毒造成的。 也許,到目前為止最有說服力的恐龍滅絕說,主要是“撞擊”說,雖然它仍是一個并非完美無缺的假說,但我們至今還找不到一個比它更好的理由。正如法國大科學家德日進先生所說的那樣:“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智者苦苦探索而得到的看似真理的東西,其實都不可避免帶有某些假設的成分。”離我們如此遙遠的恐龍,要描述它們的生存狀態,我們往往只能假設。。
熱心網友
恐龍已經滅絕了,你讓我怎么回答你?
熱心網友
恐龍是個大家族,有陸地的,有水中的,有飛行的;有食肉型,有食草型的,當時地球上還沒有哺乳動物,沒有被子植物,食草型的只能吃草。身材巨大的只能泡在水中,上了陸地支撐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