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些。
熱心網友
魏其侯竇嬰,是孝文皇后的堂侄。他父親以前世代是觀津人,喜歡結交賓客。孝文帝時, 竇嬰是吳國國相,因病免職。孝景帝剛繼位時,他擔任詹事官。 梁孝王是漢景帝的弟弟,他的母親竇太后很喜歡他。梁孝王入朝覲見,以親兄弟的身份出席皇帝的宴會。當時皇上還沒有立太子,喝酒喝到高興時,景帝滿不在乎地說:“我去世后傳位給梁王。”太后十分高興。竇嬰舉了一杯酒,獻給景帝,說:“天下,是高祖的天下,父子相傳,這是漢朝的制度,皇上怎么可以擅自做主傳位給梁王呢!”太后因此憎恨竇嬰。竇嬰也嫌官位小,便稱病辭職。太后收回了竇嬰出入宮門的門籍,不許他朝見。 孝景七年,吳楚七國發動叛亂,皇帝查遍劉氏宗族和外戚竇氏的人,都沒有像竇嬰那樣有才智,于是召見竇嬰。竇嬰入朝見皇上,他堅決推辭,說自己身體有病,負不起這個責任。太后也感到慚愧。于是皇帝說:“國家正有危急,王孫你難道可以推讓啊?”就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賞給他千斤金。竇嬰于是把閑居在家的袁盎、欒布等名將、賢臣推薦給皇帝。他把皇帝賞賜給他的金子,擺在走廊和穿堂之內,軍士官吏經過就叫他們酌量用度隨意取用,賞賜的金子沒有拿回自己家里的。竇嬰守滎陽,監督討伐齊、趙的各路兵馬。七國亂軍都被擊敗,封竇嬰為魏其侯。 孝景帝四年,立栗太子,讓魏其侯做太子的老師。景帝七年,廢除栗太子,竇嬰多次諫爭,沒有被采納。他就托病退居,在蘭田山下住了幾個月,很多賓客和辯士前去規勸,沒有人能把他勸回來。 ……于是讓魏其侯當了丞相,武安侯當太尉。福籍去向魏其侯祝賀,順便告誡他。說:“大人您生性喜歡好人,討厭壞人,現在好人稱譽大人,所以您當了丞相;但大人還討厭壞人,壞人很多,也能夠毀掉大人。您如果好、壞都能兼容,那就可以長期受寵幸;如果不能,馬上就會受到人家的誹謗而失掉相位。”魏其侯不聽。 魏其侯、武安侯都喜歡儒家學說,推薦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藏為郎中令。請來魯申公,準備設立明堂,讓列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廢除諸侯的關禁,按照古禮來規定吉兇的各種服制,用這來興太平之治。檢舉竇氏和劉氏宗室中品行不好的人,取消他們在族譜中的名字。當時很多外戚是列侯,他們大多娶公主為妻,都不想回封國。因此,毀謗的話每天都傳到竇太后耳朵里。太后喜歡黃老學說,而魏其侯、武安侯、趙綰、王藏等人卻極力推崇儒家學說,貶低道家學說,所以竇太后更不喜歡竇嬰等人。到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武帝不要把政事奏告竇太后。太后大怒,就罷免了趙綰、王藏等,撤了丞相、太尉。 被提升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不被提升的原因之一肯定是執行出了問題。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竇嬰是一個悲劇人物。他手持先帝托孤遺詔,而終被遺詔所害。然而只看到竇嬰之死的導索是不夠的,竇嬰之死既不是漢武帝的無情,也不能怪田鼢的殘酷。竇嬰之死在于執行之誤,竇嬰為我們編著了一部典型的執行教材。 黃河發大水,北岸潰堤而廣大民田被淹,民間怨聲載道。朝廷派去的水利專家巡視了南北護堤之后立刻托病辭職。原因是南岸的田地不是皇親國戚,就是重臣豪強。武帝不得已命竇嬰持節去決開南岸的缺口,竇嬰如實執行了漢武帝指令,江北乃至全國人民高呼大將軍萬歲。 在這個"執行"中,竇嬰違背了執行的基本原理。他錯誤地將執行理解為"實施",而忽略了"執行"的其他要素。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執行的要素。 執行包含六個要素:計劃(Plan)、溝通(Communicate)、風險評估(Risk-Evaluate)、實施(Do)、反饋(Feedback)、改進(Improve),即PCRDFI。 計劃是一切執行的開始。沒有良好周密的計劃,任何執行都將出現紕漏,而最終達不到任務的既定目標。匆促行事是常見的計劃錯誤,我們通常以為事情簡單不過了,或者是自信自己的能力而輕視計劃。 溝通是良好執行的必要因素。很多不理解溝通重要性的人常以遠離領導、獨立行動而自豪。然而,溝通不是拍馬屁,下級與上級之間有效的溝通是良好執行的保證,執行人需要溝通來全面理解執行的目標,而指令者要借助溝通來了解執行人的執行方法,借以預測執行的結果,并予以指導。溝通不只是聽指示,下級常犯的錯誤是在上級面前不敢說出自己的實施計劃,領導怎么說就怎么做,因為上級畢竟不在執行的現場,不是現場的指揮者,一旦出現問題無法補救。 風險評估可以看作是計劃的一部分。正確地預測和評估風險并預備相應的回避措施,是成功執行的重要因素。 實施就是付諸行動。實施過程中需要執行人勤勉用心,努力控制各種風險。執行過程的常見錯誤是忘記自己的責任所在,降低任務的完成標準,主觀、想當然的認為這樣就可以了,而不是努力地超過主管的預期完成任務,努力地向用戶提交超出預期的結果,事后又找各種理由來搪塞。 反饋就是與相關人分享執行過程和結果的信息,所以反饋的意義不只是了解和有個交代,更重要的是讓大家分享信息,便于以后的行動和決策。越是重要的事情,關心的人就越多。反饋的技巧在于簡潔、明了、突出結果。反饋常見的錯誤就很多,不及時甚至以為事情小不反饋、羅嗦或者抓不住要點、應該反饋的人沒有反饋、甚至把反饋當作邀功或者諉過等。 改進是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目的在更好的執行。 竇嬰死于田鼢的陷害,但是真正逼迫田鼢出手的原因還是黃河決堤,而且正是作為執行人的竇嬰在執行過程中的一系列錯誤操作導致皇帝、皇太后、丞相和他自己四者之間出現巨大的裂痕。 首先,竇嬰對決堤并沒有周密的執行計劃。通常一個任務的計劃包括確定目標、范圍、時間、任務相關人、資源、交付成果等。竇嬰在計劃階段有兩個明顯的錯誤,第一是忽略計劃。由于沒有周密的計劃使得他的執行在操作起來顧此失彼、左右失衡;第二,由于沒有計劃所以根本就沒有明白漢武帝要他去決堤的目標。事實上,決堤至少應該包含兩個目標,一是解決北岸的民生問題,既經濟問題,然而作為政治人物,漢武帝的更重要的目標應該是獲取民心,既政治問題,政治目標又恰恰是竇嬰所忽略的,這一點是致命的。所以后來王太后做出恰當的評價,王太后對漢武帝說:淹1000頃田能換來民心,不是很值嗎?但是民心換給誰了?劉家?王家?還是竇家?所以,當長安軍民高呼"大將軍萬歲"的時候,竇嬰才知道自己闖了大禍,因為"萬歲"的應該是劉徹。 第二,竇嬰沒有做好利益相關人的溝通。實際上,竇嬰連基本的溝通都沒做,他既沒有漢武帝匯報他的決堤計劃,也沒有同太后、丞相溝通。我們假設,如果竇嬰將決堤的方案、必要性和政治意義向太后和丞相通報,太后和丞相能不能理解呢?從事后王太后的與漢武帝的對話中看,達成諒解應該是可能的。丞相還會不會向竇嬰借用竇家的500頃良田呢?竇嬰有一個明顯的錯誤是決堤成本(農田的收成)由太后和丞相承擔,而決堤的政治收益卻歸自己所有,所在斗爭的三角中,皇帝不會支持他、太后和丞相要懲罰他,他不敗才怪。 第三,竇嬰沒有做好風險識別。實際上,最合適的決堤執行人不是竇嬰,因為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竇嬰代表的是傳統政治力量、丞相代表的現實政治力量、漢武帝則是剛走出上林苑的新政治力量。作為政治力量的一極來執行損害另一極經濟利益的任務,政治風險是不可以忽略的。那么風險在哪里呢?風險一是引起皇帝和太后之間的沖突;風險二是自然是引起丞相的報復行為。對風險二竇嬰是有所準備的,原先派去的水利專家托病辭職就是對這個風險采取的回避措施。然而竇嬰忽略了決堤引起的風險一,而這個風險又恰恰是當時的漢武帝所不能承擔的風險,正如漢武帝所說:"朕暫時還不能跟他們攤牌"。所以,當這個沖突出現的時候,漢武帝只能棄卒保車。 第四,竇嬰的反饋工作同樣存在失誤。正常情況下,竇嬰在決堤之后應該及時向漢武帝匯報決堤的具體位置、對利益相關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朝廷的政治收益以及朝野間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理解,比如有些人報功勞記載大將軍身上。遺憾的是竇嬰并沒有這樣做,直到漢武帝想了解這些的情況的時候,漢武帝只得自己讓秘書出去了解。反饋在于分享信息,因為決策是漢武帝制定的,他才是真正對結果負責,他不了解情況他就無法與全局工作相協調。 綜觀整個執行過程,竇嬰從接受任務開始,他唯一做了的只是一個技術性的實施——決堤,而執行則包含了六個不可或缺的要素。 竇嬰不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執行者,他不可能被提拔為丞相。試想,一個既無全局計劃,又不能理解執行目標,既不善于溝通,又不重視反饋和規避風險的下級,誰愿意提拔他呢?本質上,提拔不是提拔領導,而是領導在尋找值得信賴的下級。 要知道,我們永遠都是下級,任何一個提拔并沒有改變你的下級身份,充其量是只在你被提拔之后,你多了幾個下級。 所以,每個夢想成為大元帥的士兵,就應該更加注重自己的執行! 而每個已經成長起來了的元帥,肯定是一個具有良好執行力的士兵。 。
熱心網友
很全面,但我想補充一下,竇嬰的死是武帝時期一個冤案,他是竇嬰死于田鼢的陷害,但是牽涉到景帝,竇太后,武帝,田鼢,王太后許多宮韋之是,正如樓上所說,給編著了一部典型的執行教材,留下了許多深思(還牽涉到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