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3篇600字時事評論 高一水平50分雙手奉上
熱心網友
時事評論:1.《節約能源與“節約”政府權力》 某媒體載文:中國成全球電力浪費大戶,城市形象工程費電嚴重。例如具有代表意義的上海市,政府一方面以節約能源的名義下令工廠停工,另一方面規定摩天大樓必須保持燈火通明,以此來向坐在高級餐廳里、深陷于鵝肝美味的外國人展示中國閃亮的現代形象。從晚上7點到11點,這些摩天大樓額外開燈消耗的電能可支持3萬個家庭在夏天使用空調。盡管政府支付這個額外開支的1/3,但地產商仍叫苦不迭,聲稱他們“別無選擇”。就事論事地看,要想讓這些地產商有“選擇”厲行節約、不予浪費的權力,就必須控制地方政府無處不可選擇地“強令”和攤派的權力。 由摩天大樓照明一類的“形象工程”,聯想到為成為“國際大都市”而不顧財力盲目建造出的摩天大樓、超大型廣場等等,很容易發現:資源、能源浪費與政府權力濫用之間竟有著如此緊密的內在聯系。故在大力提倡節約能源的同時,也應提倡并實施“節約”地方政府的權力。 節約資源、能源不僅已成共識,而且已成中央政府的重要理念,接下來關鍵是一個如何“執行”的問題。假如地方政府在浪費資源、能源方面的權力得不到有效制約和“節約”,中央政府的這種理念也許只能停留在“一般號召”上,或只能停留在“軟約束”、其實是無法約束的狀態。 2.《還城市河流以自然生命力 》 如果說精美的建筑是城市凝固的音樂,那么,那些蜿蜒穿過城市的河流,則是都市中流動的樂曲。但是,這樂曲卻一個個暗啞多年,在我們的城市,它們成了被混凝土襯砌而成的三面光溜溜的河道,自然、清新的音符變得單調,失去與大地的臍帶久了,甚至渾濁發臭。如今,它們終于有了“重生”的機會———8月21日《新京報》報道,“砸開妨礙河底透氣透水的混凝土板,恢復河水與地下水的接觸;護岸改斜坡,種植各種綠色植被,北京北護城河綜合治理工程正式開工。” 我認為,如此回歸自然之舉,砸破的不只是那些混凝土,更是以實際行動,告別了幾十年的簡單城市河流治理模式。因此,如何讓此舉引發規模更大的城市河流“回歸自然”的運動,更讓人期待。在現代城市中,人們對于河流,灌溉、運輸的功用要求日益減弱,對水的精神訴求、文化向往則越來越強烈。 一個宜居的城市,當然不可或缺河流帶來的自然環境,河流本身的精神、文化的屬性,更成為水泥森林、車流如織中生存的城市人的自然訴求和文化向往。“逝者如斯夫”的流水,兩岸的綠色地帶,魚與小鳥的歌唱,成了擁擠、喧鬧中的城市生存者無比寶貴的詩意安慰,平衡著城市的嘈雜,化解著城市的單調,并稀釋著無數人多重擠壓下的焦慮。把城市河流從水泥束縛中解放出來,恢復其自然生機,也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需要。 需要提醒的是,在河流重歸自然過程中,應該避免過度的綠化造景。當河流兩岸每一寸土地都鋪上耗水極大的四季綠草,以及栽上需要精心維護的鮮花、時常修剪的灌木,河流就成了精致的高級花園。這樣的重新改造,美雖美矣,卻失之過分的雕飾,不僅巨大的人員、水資源維持費用甚巨,而且嚴重阻礙了河流自然環境的恢復,扼殺了河流的自然生命力和相應的自然情趣。 3。《高考制度:迫不得已的荒謬?》 最近,香港大學在內地招生中拒絕多名高考狀元的新聞,在輿論界引起很大轟動。港大并非標新立異,這不過是國際一流大學錄用新生的普遍原則而已。大學培養的不是只會考試的應試機器,而是有創造和適應能力、素質全面、熱心公益的各界精英。這樣的培養目標,內地大學雖然原則上也同意,素質教育也嚷嚷了多少年,但從來是雷聲大、雨點小,在高考制度上遲遲不見任何改革。這究竟是什么原因? 在我看來,其中一個重要的背景性因素,乃在于當今中國的高考,如同傳統中國的科舉一樣,不僅是選拔人才,而且是社會流動最核心的制度性管道之一。中國近20年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的巨大失衡,地區與地區之間、階層與階層之間產生了嚴重的不平等。但只要底層精英還有向上流動的指望,還有某個比較公平的制度作為出人頭地的保證,這個社會還不至于崩潰。高考制度作為當代新科舉,就承擔了這一社會緩沖閥的功能。年輕學子們可以出身貧寒,可以沒有關系背景,但只要你是一個讀書的種子,就有希望咸魚翻生,跳出龍門。 中國的高考,是一個荒謬的制度。不僅是選拔方式上的荒謬,而且是人才本身的荒謬。不過,這似乎又是一個迫不得已的荒謬制度。它是荒謬的,又是合理的;它是可悲的,又是可敬的;它是地獄,又是天堂,它是一頭讓人哭笑不得、又無可奈何的怪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