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張維慶16日在“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新機制工作會議”上表示,力爭2010年實現中國大陸總人口控制在13.7億以內的目標。然而實際情況是全國大部地區都允許生二胎 。甚至是地方法規規定如果第一個孩子是女孩 ,那么這對夫婦就可以再生一個孩子 !并且是越窮的地方超生的情況越嚴重 ,頂多是超生后罰個三五千塊錢 。當務之急是控制農村的人口出生率 ,改變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 。農村本來掙錢就不容易 ,超生只會把本來不寬裕的家帶到深淵 。孩子沒錢讀書 ,長大難以有好的生活 ,一系的社會問題就出來了 。而富人超生的現象就更是普遍了 。富人更是像在花錢“買孩子”一樣的超生 ,非得生下一個兒子才會罷休 。怎么才能控制住人口的繼續增長呢 ?現在的地方法規是不是和國家政策向背呢 ?
熱心網友
好多人口都"隱藏"起來了.所以,國家統計的數字是絕對不正確的.
熱心網友
少生優生
熱心網友
近13億人口.其實15億人口.因為很多山區窮人沒有辦戶口.
熱心網友
目前人口:13 0500 5414人今年新出生:1099 8061人
熱心網友
大概有十四億多。私生的有多少,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熱心網友
蝗蟲般的人口,15億。
熱心網友
我國總人口數為12.9533億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07%,比80年代末下降了4個千分點。人口增長與社會保障相關 一國社會保障制度越健全,社會保障范圍越寬,社會保障水平越高,人口增長速度越低;社會保障制度越不健全,社會保障范圍越窄,社會保障水平越低,人口增長速度越高。一個人總會有生、老、病、死,有可能由于意外而喪失勞動能力,或者由于經濟的原因而喪失工作崗位,沒有收入,為了防范和減少這些人生風險,使自己的生活、健康和生命得以延續,就得有保障體系來保護。就人類保障史的發展來看,這種保障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家庭保障,一種是社會保障(包括國家保障和非國家保障)。一般來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社會保障涵蓋的范圍比較寬,保障的水平比較高,原來的家庭保障職能被社會保障所取代,每一個人基本上沒有后顧之憂,也就沒有必要為了養老等方面的保障而多生子女,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口的增長。但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由于社會保障涵蓋的范圍較窄,保障水平較低,大部分保障要靠家庭來實現。通常,家庭保障資源的提供主要是縱向的,大體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前人的遺產,第二個層次是本人勞動期間(成為勞動年齡人口以后和退休以前)的收入,第三個層次是后人的贍養。在第一、二層次所得保障資源為一定的條件下,個人退休后的養老和其他生活保障就主要靠后代來提供。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當然會有較高的生子贍后的行為傾向,多生子女,這勢必導致較高的人口增長。一是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減少鄉村人口的份額,通過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轉變,改變人們的生育、人口和家庭觀念,讓人們感受到現代社會中實行優生優育比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多生多育的優越性。一般來講,與工業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相比,農業社會由于缺乏競爭精神而具有更大的惰性,更容易滿足,人們不是花更多時問從家庭走向社會,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去冒風險,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資本財富,而是成天留戀家庭,在家生兒育女,不斷強化“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和“兒孫滿堂,五世其昌”的觀念。所以,農業社會具有比工業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更明顯的人口增殖傾向。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建立自覺抑制人口增殖的經濟機制,就應當通過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盡快實現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的轉換。 二是提高人口生育和培養成本。農業社會的顯著特征之一是,人們的行為目標基本上為了簡單的生存,有的地方只是追求不凍不餓,只要豐衣足食就夠了,不僅無力追求以受高等教育為基本內容之一的人口“發展”目標,而且對住、行、娛樂都沒有很高的欲望,這樣一來,一個人從生下來到成為成人所花費的成本很低。如果改變這種生活格局,在取消制度限制的條件下,刺激人們提高家庭發展和受教育的欲望,同時對生育二胎以上的人口征收高額人頭稅,從而提高家庭人口生育和培養成本,用經濟的辦法限制生育。 三是提高國民受教育的水平,在普及基礎教育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讓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上大學。這不僅可以提高家庭人口的教育消費水平,從而提高人口培養成本,而且由于受教育程度高了,人們就會將更多時間和精力花在追求知識,消費知識上,同時有利于強化個人一生價值最大化意識,這可以刺激人們追求單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不是追求家庭人口數量的增加。 四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問題。前面提供的資料表明,在中國,農民生兒育女的欲望明顯高于市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障礙主要在農村而不是城市。這是為什么?原因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存在人生保障的城鄉差異。在城市,有戶口本的居民特別是在國有部門服務的居民,享受醫療、養老、失業和其他意外性福利保障,不管是采取改革以前的實物供給制形式,還是采取市場貨幣化形式,這種福利保障構成的安全網總是存在的,在這種情況下,市民就沒有必要多生子女,生男生女除了輕微的觀念障礙外,在經濟上沒有后顧之憂。農村的情形則不一樣。因為社會沒有給農民提供醫療、養老、失業和其他意外性福利保障,個人人生保障(包括干重體力活)主要依賴于子女特別是兒子,所以,農民不得不多生子女,甚至有很強的生兒子愿望。為了逐步淡化農民這種愿望,降低農民的生育率,一個重要的經濟措施是加快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讓農民個人的人生保障從家庭走向社會。 總之,要控制人口數量,降低人口增殖速度,不能只采取單一的計劃生育強制措施,還要建立自我約束生育的經濟機制。這不僅可以降低生育控制的成本(包括龐大的計劃生育機構和人員所需的花費等),而且還可以使人口控制長久地堅持下去。小結 1。人口規模過大和人口增長過快,對一國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負效應。經濟學要研究人口規模和增長速度的選擇,研究適度人口生產和再生產的目標,要在研究既定資源條件下的收益“最大化”,研究資源使用和人口增長“最小化”。 2。全球人口規模變化的趨勢是,一方面總規模擴大加快,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人口集中在經濟、教育比較落后的國家和地區。 3。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率的直接因素有兩個,一是出生率,二是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在世界各國是有差別的,表現為: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的出生率、自然增長率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高。 4。人口增長既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又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國民受教育程度以及生活和培養成本、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相關,這些指標越高,人口增長速度越低,反之則越高。 5。人口增長過快,不僅對人均經濟水平、國民生活質量和勞動就業水平有即期的負面影響,而且會在一定時期后提高人口老齡化程度,同時因為社會擁擠現象會影響人們的生活環境和道德行為。 6。控制人口數量,既有利于提高現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又有利于提高人口自身的質量。 7。衡量人口質量的主要指標有兩個,一是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二是受教育程度。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平均人口預期壽命和受教育程度高于欠發達國家和地區。 8。控制人口的數量和增長速度,不僅要堅持實行強制性計劃生育政策,而且要加快建立自我抑制生育的經濟機制,包括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提高人口生育和培養成本,提高國民受教育水平,建立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等。。
熱心網友
1305003326人.據國家權威網站:
熱心網友
現在人口絕對不止13.7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