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公歷一年365天,但是為什么要分成12個月而不是13個月或11個月?為什么1 是31天,而2月是28天,46811是30天?為什么農歷的閏月不會出現在正月和臘月?歷法是誰定的,是什么時候定的?為什么要這樣定?

熱心網友

1、陽歷(公歷)的來歷  陽歷即太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采用陽歷,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歷又稱“新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后,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2、陽歷閏年的確定  一般來說,用4去除陽歷的年份,能除盡的就是閏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閏年。但是,因為陽歷一年的確切天數應該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時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時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閏加一天的話,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會多加出3天來,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訂了一條補充規定:每逢陽歷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閏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閏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3、陰歷(農歷)的來歷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后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歷法,就是所謂陰陽臺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叫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歷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4、陰歷閏月的確定  至于陰歷哪一個月,這就牽涉到了節氣了。說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只是一種傳統的說法,往細方面說,應該說一年有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這十二個中氣,哪個中氣屬于哪個月,是有規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谷雨是三月的中氣;小滿是四月的中氣;夏至是五月的中氣;大暑是六月的中氣;處暑是七月的中氣;秋分是八月的中氣;霜降是九月的中氣;小雪是十月的中氣;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氣;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氣。  至于十十個節氣在哪幾個月里,那就不一定。又陰歷的一個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點,可是從一個中氣到下一個中氣的間隔卻平均是30天半少一點。這樣中氣在陰歷的月份里要逐月推遲1天光景,到一定的時間,中氣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個月的末尾,如果挨著的第二個月又是小月,很可能這個月就沒有中氣,因為下一個中氣移到第三個月的月初去了。中間的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算是上個月的閏月。舉個1998年的例子:陽歷6月21日是陰歷五月二十七日,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氣);而陽歷7月23日是陰歷六月初一,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氣),從陽歷6月24日到7月22日的這個陰歷里面(陰歷五月完了以后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氣小暑,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算是閏五月。所以陰歷閏哪一個月,是按一定規則由人定出來的,并不神秘。 陽歷(即公歷),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由"儒略歷"修訂而成。儒略歷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決定采用的歷法。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根據的歷法。它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積累4年共有23小時15分4秒,大約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閏年。但是4年加1天實際回歸年多了44分56秒,積滿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約多算了3天。陽歷閏年規定:公元年數可用4整除的,就算閏年;為了要在400年減去多算的3天,并規定公元世紀的整數,即公元年數是100的整數時,須用400來整除的才算閏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閏年。這樣就巧妙地在400年中減去了3天,陽歷規定每年都是12個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為的規定,現在規定每年的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陰歷(即農歷),是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來制訂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又有太陰歷之稱,是純粹的陰歷,我國使用"農歷",一般人叫它"陰歷",那是不對的。農歷不是一種純粹的陰歷,而是"陰陽歷"。陰歷把月亮圓缺循環一次的時間算做一個月,12個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圓缺循環一次--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為方便,陰歷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兩種,逢單的月是大月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實際上,一個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個大月和一個小月的平均數--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個朔望月實際上要比354天多8小時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陰歷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閏年,每逢閏年就在12個月多加一天。陰歷的閏年是355天。這樣,陰歷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長度是354天8小時48分。它的一年比回歸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個多月,17年就要短6個多月了。所以使用這種歷時,新年不一定在冬天過,它可以在春天過,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過。它的惟一好處就是陰歷上的每一個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陰歷作為一種歷法,由于它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國家一般已經廢棄不用了。農歷,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歷相同,但農歷運用了設置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歷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歷好。現在所有的農歷,據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歷法。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夏歷。解放后還仍然叫做夏歷,1970年以后我國改稱為"農歷"。至于"農歷"一名的由來,大概因為由于自古以農立國,所以制訂歷法必須為農業服務。農歷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歷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歷并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陰歷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歷年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農歷每一個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陽地球中間,且以黑著的半面對著地球的時候)。有時可能出現兩個大月,也可以連續出現兩個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農歷的每100個歷月里約有53個大月和47個小月。農歷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回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為了要把多余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歷的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也叫閏年。所以農歷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于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

熱心網友

公歷又叫陽歷,是一種公元紀年法。例如今天是公元2002年1月3日。這種歷法制定的依據是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一年的長度約為365天零6個小時。我們平常所說的今天是幾月幾號,就是指這種歷法。這是一種目前在世界上比較通用的歷法。在公歷中,一天又被分為24小時,每天的起始時間是每天的0:00,這一時刻同樣也是頭天晚上的24:00。 農歷,又稱陰歷、夏歷,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一種歷法,這種紀元方法我國早在夏朝時代就已經開始采用。這種歷法是以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規律為依據制定的歷法,它是用天干與地支相配合來表示的一種歷法,辛亥革命、戍戌變法等中的辛亥、戍戌就是指農歷中的年份,象今年是辛巳年,而明年將是壬午年。而辛巳年與壬午年的交界點就是在除夕與春節的交界點。在農歷中,本來是沒有鐘點的概念的,過去的人們常用時辰來紀時。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而每一時辰又分八刻。由于一天剛好24小時,十二個時辰對應于時間來講,剛好每個時辰為二個小時。從對應關系上來說,子時對應于頭天的23點至次日凌時晨1點,丑時對應于凌晨1點至3點,……這樣排下去剛好午時是每天的中午11點至13點。過去的古裝戲里經常說到"午時三刻"也就是指這段時間。在古代,人們還用天干與地支配合來表示一個人出生的時間,即民間通常所說的生辰八字。在農歷中,一天時間的起點是每天的子時,按時間概念來說也就是頭天23點。而除夕是農歷一年中最后的一天,春節是農歷中一年的開始,所以春節的起始時間應該是在子時,也就是除夕夜的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