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5歲半學了半年舞蹈在也不想學.但她想學鋼琴,鋼琴太貴無法滿足她的要求.如果什麼都不學以后能在社會立駐嗎.請大家給個說法......謝謝
熱心網友
這篇文章我個人認為寫得很不錯,所以我下載了下來,希望你能從中找到作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許多家長的心愿,為了讓孩子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長大后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一些心急的父母在子女未滿周歲時就開始教他們讀書認字,上幼兒園之前就實施了小學甚至中學才應有的學科教育。前不久,有媒體記者在沈陽就發現了一位兩歲就讀《中庸》、兩歲半背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女孩。出生不久就練功兩齡童“本事”不少父親的“成長工程” 使剛剛兩歲半的女兒就已“多才多藝”成了當地的名人兩歲半的小姑娘李牧青每天起床后都要讀一遍《三字經》,學一段《千字文》,這些習慣是她的爸爸李曉東給她培養的。在李曉東家里,兩間屋子五面墻壁上貼滿了他為女兒準備的《三字經》、《千字文》、化學元素周期表、漂亮的中國英語繪畫,從一間屋子走到另一間屋子,從這面墻走到另一面墻,小牧青要用90分鐘才能讀完所有的文字,其中有些文字連大人都覺得生僻。說起小牧青,36歲的李曉東掩飾不住自豪,他說女兒會的遠遠不止這些。小牧青不僅能夠背誦詩詞,現在已經開始讀《大學》了,而且會背乘法口訣,讀英語時很有語感,日語也能說幾句,而且滑冰也不錯。為了專心致志地教育女兒,他放棄了工作的機會,全家靠著牧青媽媽每月在超市工作賺的五百塊錢生活。日子雖苦,李曉東卻自得其樂。他告訴記者,高中畢業后他就工作了,《三字經》、《大學》、《中庸》都是跟女兒一塊學的。曾有人在得知牧青的表現后,出高薪聘請他做家庭幼兒教練,李曉東說這樣的榮耀和機會都是孩子給他的。翻開小牧青的成長史,里面處處充滿了驚心動魄尚未滿月就被父親托著練翻轉練倒立,剛剛滿月就學游泳,六個月練劈腿,一歲練平衡木,十三個月練滑冰,兩歲開始讀大學生才能接觸到的《中庸》,每說一句話都要帶上主謂賓。作為父親,李曉東為什么要讓小小的孩子接觸這么多嚴格的訓練呢? 李曉東說自已沒有事業,也沒有才能,是個不成功的人,是個從小被驕縱,沒有規矩沒有成功的失敗例子。他把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他不想孩子將來遺憾。李曉東認為現在社會競爭壓力非常大,如果孩子沒有一技之長的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當被問及是否考慮孩子的意愿時,他說所有的訓練都是為女兒的將來關想,他覺得自已是對的,所以每當女兒不想訓練學習的時候,李曉東會鼓勵她甚至強制她去做。在爸爸的眼里,牧青是不哭不鬧又乖又懂事的閨女。那么在別人的眼里小牧青又是怎么樣的孩子呢?在幼兒園呆了近兩個小時,記者看到牧青很聽話也很懂禮貌。她不跟小朋友搶玩具,也不太愛說話,總是一個人玩。她很堅強,不撒嬌,即使摔倒了也不哭。她很怕爸爸,做什么事情都要征得爸爸的允許。幼兒園老師則認為小牧青應該加強交往能力,因為她有些孤僻,不容易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對李曉東的做法人們頗有爭議,有的人認為在教育孩子方面還是應該順其自然,也有人覺得提前教育還是有一定的好處,持這種觀點的不在少數?!靶▲P凰”和毛毛就是與牧青有著相似經歷的兩個孩子。四五歲的毛毛每天至少寫150個毛筆字,每周至少彈一個小時的鋼琴,還有心算、電腦等,諸多的培訓班使他連玩的時間都沒有。毛毛媽媽廖老師的想法是: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就接受了超前教育,我不能讓自已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要比別人有個更高的起點?!靶▲P凰”剛剛兩歲五個月,就能一口氣讀8首兒歌和1篇童話,她的爺爺康寶靈告訴記者,“小鳳凰”在短短兩個月內已學會了200多首兒歌,識字近600個,還可以閱讀幾十篇簡單的童話故事。他“成功”教育孫女的秘訣是先“哄”再拿零食“引誘”,這套方法屢試不爽,孩子進步很快。強迫教育毀孩子 玩耍也能學本領家長不要把自已的意愿強加于子女,孩子的成長要順其自然這些孩子真的識字嗎?上述家長的教育方式是否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在孩子進入小學、甚至升入中學后比其他同齡人更聰明學習更優異嗎?幼兒園園長郭宗莉認為,幼兒1歲能識字、2歲會背詩、3歲能講幾句外語都只是簡單的記憶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王寧則從專業的角度分析道,學齡前兒童、特別是零至三歲的嬰幼兒能識文斷字其實只是認識字的形體,不過是重復刺激后的條件反射,跟識字完全不是一回事,識字是要懂得字的意義。王教授舉例說:孩子可以記住一個蘋果,一塊巧克力,蘋果和巧克力可以成為兒童的經驗,他會保留這個記憶;而一個沒有跟意義聯系的筆畫組合跟孩子的生活毫不相關,他很快就會忘記。針對目前社會上冒出的五花八門的“嬰幼兒識字”培訓班,王寧教授表示其后果令人擔憂:盲目提前識字年齡,超越了應有的語言能力發展,由于自發的聯想,會把漢字的字形,與那些和語言無關的形象聯系在一起,這必然會給小學教育帶來干擾:首先是孩子思想混亂。孩子們上小學后受到的正規教育與以前存留的自發聯想一旦沖突,必然產生思想的混亂,由于六歲兒童還不能準確表述自已聯想的前后差異,這種混亂是不容易覺察的,不能得到老師的糾正,因此危害更大。其次是對正常教學的沖擊。那些不合程序的識字操作和不合規范的識字內容會在無形中沖淡正確的識字教學,產生對老師實施正常小學識字教學的干擾,變成一種教學的負效果。而對少數對漢字特別有興趣,主動要求多認字、早閱讀的孩子,我們當然可以在正確的語言文字學和教育學指導下提前讓他們識字,但一定不要勉強,更不要按照家長的意愿人為規定認字的數量,只能順著他們的興趣因勢利導。不然,就會讓他們“倒胃口”。某小學一位一年級小學教師告訴記者,在為孩子們上課時,她發現有的孩子就是不愛聽,坐不住,前后左右地講話,有幾個還驕傲地告訴身邊的同學,這些東西他們早就學會了,甚至還自告奮勇地“教”那些不會的同學。她問這些孩子為什么不認真聽講,幾個孩子回答:“老師教的,我們都‘會’。”還有一個學生甚至央求家長他不想上學了。專家指出,在接受不適合的教育時,孩子們在心理上普遍趨向被動、應付,只能單純地灌輸式接受,重則表現為焦慮、退縮、缺乏自信,最終可能導致思維的混亂和創新能力的喪失。家長的心態可以理解,他們愿意為獨生子女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以便讓孩子未來充滿競爭力。但是早期教育并不等同于早期學科教育,應是包括智力、健康、情緒、行為習慣、動手能力等全面開發。在孩子人生最初階段,家長和老師切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長,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玩是孩子的天性,嬰幼兒更愿意和父母一起做游戲、聽童話故事、聽音樂、在大自然中玩耍……專家指出,人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這些讓孩子玩樂的活動,包括一些具體的游戲項目,看似盲目、自發、隨意,其實包含著人類的智慧和思考,有很深的教育學原理和很豐富的人文內涵。比如,搭積木、拼拼圖和兒歌、民謠、民歌等文學形式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觀察能力,促進大腦發育,鍛煉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這些玩樂活動既適應他們的好動、好知的天性,又是最好的學習,最好的智力開發,它為孩子在將來的生存活動、社會活動,以及系統學習抽象的理論知識,做一個心理、生理和智力機制的準備。對于孩子早期教育到底采用一種什么樣的模式,這不僅僅是每個家長在考慮的問題,也是我們這個國家在制定教育政策和引導教育方向的時候同樣考慮的問題。要想讓一個孩子成才,這種教育不是單一的,它需要各個方面、多層次去進行引導,才能讓每一個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
熱心網友
我的兒子兩歲四月時,會背部分的三字經和詩,不過只是口頭上的,不會自己看。字只認得中、國。英語也是口頭上教幾個單詞。如果系統地教,自己沒那么多精力,也怕他煩。
熱心網友
同意樓上的觀點。應該有針對性的去尋找、摸索適合本年齡段同時適合自己孩子學的東西,切不可盲目從眾。我要說的是每個孩子都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對于自己的孩子究竟適合學什么,這就需要父母去觀察、去發現他的特長、愛好和興趣,從而有針對性的去培養。我個人認為,我們培養、教育孩子,并不是要讓孩子成為科學家、畫家、鋼琴家...,而是要從小樹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堅韌不拔的意志,以便將來更好的適應社會,這才是主要的。
熱心網友
樓上的文章看的我是“驚心動魄”,這么小的孩子接受這么殘酷的訓練,哪里是成長啊,簡直就象練雜技的小狗。可能有些言過其實,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個,不要讓孩子過早的長大,孩子學習的機會有很多,只要有好的引導,孩子什么都有可能去嘗試,去學習。象很多少兒班的天才們都在畢業后對人生,對未來很迷茫,根本不知自己何去何從,就是大人讓他們過早的接觸了他們本不該接受的學校教育,而對孩子的心智發育卻沒有相應的跟上教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