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熱心網(wǎng)友

未找到,贈好文一篇:“一處山水,一段風(fēng)月,就那么靜靜地凝固于唐詩之中,一千年過去了,又三百年過去了,它默默地等待你的到來,等待你的感知。如果你的微笑里有大漠的孤煙,有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有羞澀牽馬的少年,有寂寞開且落的芙蓉花,有敦煌悲苦的面容,有咸陽游俠九死一生的豪情……那么,對枯燥的變幻的人生,對起落的無序的命運,你會有很多很多更好更 深的理解,懂得從容,懂得感激。”  登高遠(yuǎn)眺、憑欄思古,愁情悲思襲上心頭,似乎已經(jīng)成了人們的一種心理定勢,更何況當(dāng)你正倘佯于中國文學(xué)之巔?或許是一部《文化苦旅》已經(jīng)足以讓人們感受文化歷史的沉重,《唐詩地圖》的作者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她所追求的,是另外一種歷史感,是一次與文學(xué)大師比肩同行的快意之旅。  或許,作者所欣賞的,正是這個旅伴所特有的那份唐人氣質(zhì):高傲與自負(fù)。那種高傲,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冷若冰霜,而是海納百川的雍容氣度;那種自負(fù),不是倔強執(zhí)拗的一意孤行,而是輕松揮灑的飄然俊逸。  有此友同行,不亦快哉?  既稱“地圖”,索引與向?qū)М?dāng)屬本分。于是,《唐詩地圖》以唐詩為扁舟,悠游南國水鄉(xiāng);以唐詩為健駝,漫步絲路故道;以唐詩為快馬,追隨雄關(guān)落日。讀唐詩易,行天下難,而更難的是,作者決意要將你化作古人,完成你夢回唐朝的夙愿。當(dāng)然,臨行前,也不忘送幾只錦囊,當(dāng)你得意而忘形之際,輕輕扯一下衣襟,提醒你留心那路上飛馳而過的桑塔納。  近年,旅游之風(fēng)日炙。然而,游人之心卻多困惑:名山大川不可不覽,名人故跡亦不可不瞻。一路覽之瞻之,卻難掩心頭一片興味索然。雖嘗行旅之艱辛,卻無行游之愜意。旅則旅矣,游則未必。想起小時候游頤和園,最為之神往的,不是銅牛石舫,也不是十七孔橋,倒竟是長廊中那幅幅彩繪。于斑駁的油彩中辨出三國水滸故事,實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想來,只有心為之共鳴,一景一物才能煥發(fā)出靈性的光彩。  與唐詩為伴,在古人點化下,也許能發(fā)現(xiàn)別樣的風(fēng)景吧。這種發(fā)現(xiàn),無關(guān)獵奇探秘,而是透過平淡與奇崛,聆聽千年文化婉歌,佐以心靈的和唱。  相邀出行,攜唐詩一卷,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