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鳶是一種體形較大的鳥,古代的風箏主要是模仿鳶的形狀做的,與古代的火箭一樣主要用于軍事領域來傳信號用的。因是用紙做成的所以就叫紙鳶,這個叫法應該是較帖切的,叫風箏反而不大對,因為“箏”字應當是一種樂器,應是能發出聲響的。 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中,只有江蘇南通地區的風箏能發出聲響,這種風箏上安裝有大小數百只風哨。風哨是分高低音的,小風哨是高音區,聲音尖銳,最小的一種是用蠶繭浸桐油,風干變硬后剪一口,裝上一只哨口制作而成。低音的數量少聲音低沉,傳播較遠,順風在7、8公里外都能聽見,一般是用直徑30~40厘米的大葫蘆制成。這種風箏造形簡單,多為八角形,或者是一個正方形與長方形相疊(長方形的中心線與正方形的對角線重疊。)而成。其主要制作難度是風哨上的哨口板,哨口的角度頗為講究,角度不對就會不響或發出的聲音不理想,基本上都是手工雕刻而成。 江蘇南通的音響風箏,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曾在國外參加過國際性的風箏比賽,國外的風箏愛好者稱此為空中交響樂。
熱心網友
最早的風箏大都是鳶的樣子
熱心網友
風箏是中國人發明的,大約在十二世界傳入西方的。 風箏名稱很多,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不同地域與有不同稱謂。中國古代風箏,因用木頭制作叫木鳶。后用紙糊稱紙鳶,后五代定名風箏,沿襲至今,但民間仍有鳶、鷂的稱呼。在北方叫紙鳶,南方叫鷂子,由南鷂北鳶的的說法。 日本風箏是從中國傳入的,源出于中國有布做的布箏“風巾”。英語KLJE的意思是風箏或鳶。德語DRACHE與中國“龍”意思相同。西班牙語COMJEJA是慧星的意思。
熱心網友
大家喜歡在開春之后,沐浴春風放風箏。這是一項有趣、悠閑、愜意的活動項目,古時把風箏叫做“紙鷂”或“紙鳶”。“鷂”字粵語和普通話都讀作“耀”,“鳶”字則兩語都讀作“冤”。“鷂”及“鳶”都是鷹類猛禽,古代把風箏曾叫做“紙鷂”或“紙鳶”,是因為風箏最早的造型是用絹或紙做成鷹,放飛時真的像一雄鷹在空中翱翔呢!香港現仍有“紙鳶”叫法,顯然是來自古語。那么,紙鷂或是紙鳶為什么又叫“風箏”了呢?這個“風”和“箏”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風”乃流動之氣,“箏”是悠揚的彈撥樂器古箏簡名,它倆何干?把“風”和“箏”連在一起組成新詞“風箏”,確有段特別來歷。此詞并非今日新名詞,而是古已有之。原來古代風箏比今日的風箏更精致復雜,風箏不僅能放飛,還可以聽、古代的風箏是有聲的玩意兒呢!它借風力吹竹管簧片,發出悅耳聲響,叫它“風箏”不是再恰當不過嗎?據說,紙鳶不再是默默無聲地迎風飛翔,變成了音樂的風箏凌空,發明者是二千多年前的漢軍大將韓信。那時楚漢鏖戰,韓信布下十面埋伏,楚國的項羽陷入重重包圍之中,突然聽到箏聲奏起四面楚歌,一看是天上的紙鳶發出,楚軍聞歌思鄉,人心渙散。終全軍覆沒。風箏建功載入史冊。。
熱心網友
風箏,又名“木鳶”、“紙鳶”、“風鳶”。中國是風箏的故鄉,早在兩千年前中國就發明了風箏。 史書記載,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魯國人公輸班,因看到鷂鷹盤旋于藍天而受到啟迪,傳說曾“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發明紙以后,風箏用紙張糊制,稱作“紙鳶”。 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鄴加以改進,裝竹笛于紙鳶之頭,臨風嗡嗡作響,有如箏聲,故而得名“風箏”。 風箏最初出現與軍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風箏進行測距、傳訊、偵察。傳說公元202年,漢王劉邦率大軍進攻楚霸王項羽,在垓下把楚軍重重包圍,韓信為了瓦解項羽部下的軍心,在風箏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飛到楚營上空,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高唱楚歌,項羽士兵聽到熟悉的旋律,思鄉之情頓起,士氣低落,終不敵漢軍而敗。經過千余年的反復實踐和不斷改進,逐漸完善起來的工藝設計,使風箏的扎制技術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飛。 從唐朝(公元6118─907年)開始風箏由軍用品轉而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饒有趣味的娛樂工具,“孤騫穩駕剡溪云,多少兒童仰羨頻,半紙飛騰元在己,一絲高下豈隨人”正是放鳶取樂的寫照。“放風箏”這了民間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在中國,春季是放風箏的最好時節。每年的清明節,也就是公歷4月4、5或6日,民間習慣于在這個期間掃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風箏便是此時一項流行的娛樂方式。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卻風箏逐斷蓬”、“聲馳空碧東風曉”,正是描繪出春天放飛風箏的熱鬧景象。風箏在中國,有北鳶、南鷂之分。傳統樣式有串型風箏(以龍頭蜈蚣為主),筒子型(以立體宮燈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為主),軟翅型(以蝴蝶、晴蜓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話人物為主),而最令人驚奇的是,還有一種用絲絹制成的掌燕風箏,其形體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猶如一只展翅欲飛的小燕子。豐子愷漫畫城市之春。 風箏在中國廣為流傳,但風格各異;北京、天津、濰坊、南通所制風箏各領風騷。 北京以“哈氏風箏”為代表,繪工華麗、扎架精巧,放飛空中,姿態優美,掛在墻上極富觀賞性。 天津以“風箏魏”最為著名,骨架不用線綁,全憑打眼扣榫,圖案繪制汲取國畫和楊柳青年畫之精華,形成獨特風格。 濰坊風箏以其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地方色彩而名揚四海。胡敬珠、孫永春等藝人扎制的“龍頭蜈蚣”風箏長達數百米,曾獲全國風箏比賽一等獎。 而南通風箏以“板鷂”最具代表,箏體以大為勝,箏面裝滿哨口,扶搖九天,聲震四方。 風箏制作工藝考究,集扎、糊、繪、放于一體,具骨架結構、系線的位置、線的長短和根數、迎風的角度和力度,都有很講究,否則就飛不高、飛不穩。風箏的題材豐富多彩,造型夸張,繪制精細,并充滿著美好的理想與寄托,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的到來,荷花、鴛鴦象征著純潔的愛情,蝙蝠、仙鶴童子寓意福壽,龍與鳳表示歡樂吉祥、國泰民安。風箏是吉祥物,它的發展都與各地民間習俗聯系在一起。每年農歷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飛,然后切斷引線,任其自由飛翔,意欲驅邪保平安。有的元宵節之后有長輩送晚輩風箏的習俗,表示贈予力量和福分。同時,兒童放風箏時,眼睛隨著風箏在藍天晴空下時遠時近、或左或右地移動,是一種眼睛得到休養的好方法。古時就有小孩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內熱”、“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說。可見,放風箏既能娛樂,又能健體。中國的風箏約在公元六世紀開始流傳至亞、歐、美各國。現在,風箏這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品,越發具有現代魅力,放風箏已成為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中國從八十年代起,先后在濰坊、北京、南通舉行過多次國際風箏會,它不僅云集了國內眾多的風箏高手和愛好者積極參與,同時,也吸引了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朋友參加風箏表演和比賽。小小的風箏已經超越國界、種族、語言成為溝通人們情感和友誼的紐帶。 歷代風箏詩風箏,又叫紙鳶,在我國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歷代詩人曾寫下不少形象生動的風箏詩令人賞趣。風箏成為娛樂用品,當在唐代之后。 唐代詩人高駢在《風箏》詩中寫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當時放風箏不僅裝有弦或笛,有時還把明亮豪華的燈籠帶到夜空,猶如“花雨陣灑仙凡路,紅燈遙映碧宵空”。 南宋大詩人陸游以擬人的筆法描寫紙鳶,十分生動:“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詩不但生動地刻劃了紙鳶的姿態,而且令人想見那放鳶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愛,多么歡樂。 明代時,民間放風箏的活動就很普遍。明代詩人徐渭簡直是個風箏迷,他寫了《風鳶圖詩》25首,如“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便是當時放風箏熱鬧情景的真實寫照。 清代的風箏制作和放飛更為盛行,人們爭相娛樂。詩人高鼎在《村居》一詩曾這樣描繪兒童放風箏的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生動地描繪了春光明媚,柳絮紛飛的時節,活潑的兒童舒臂牽線,喜放風箏的情景,構成了一幅生活氣息的畫面。 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寫兒童放風箏的詩:“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描寫兒童風箏放不上天,急待恕罵天公,使一個天真而又剛健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其實,喜愛風箏的決不單是兒童,還有成年人和老翁。清代一位詩人的《北京竹枝詞》寫道:“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飛上碧云端。” 揚州鄭板橋《懷濰縣》詩吟道:“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北方萬人觀賞,南方風箏如雪,南北相映,蔚為壯觀。 清末畫家吳友如的題畫詩云:“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這首把風箏特征和神采寫得有聲有色,并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情緒。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以斷線風箏為謎底更有情趣:“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在清代還有兩位女詩人寫斷線風箏的詩,構思精巧,繪聲繪色,各呈妙趣。女詩人陳長生的《春是信筆》詩云:“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屋檐西。”另一位女詩人駱綺蘭的《春閨》詩曰:“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讀來耐人尋味,趣味盎然。。
熱心網友
鳶,鷹的別稱呼早時風箏多做成仿鳥的樣子,象天上飛的鳥,故將紙做成的風箏,又稱為紙鳶,意即在天上飛的紙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