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吃魚時魚不能翻身,否則船也會翻。我爸說這是習俗,可我卻認為這是迷信。我想問:究竟民俗和迷信有什么特定的區分界線?
熱心網友
概念上的區分:“民俗”即民間風俗,而風俗則是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迷信”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包括信仰鬼神。在實際生活中的區分:應該肯定,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一系列頗為講究的風尚、禮節和習慣,其中難免包含著一些糟粕,但絕大多數是優良的。這些風俗習慣非但對己不影響本人的理想信念,對人不造成損害,對社會不造成危害,而且恰恰相反,遵循優良的風俗習慣,對于個人會顯得有教養、高素質,對于社會的和諧和整體的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有益。而迷信則不同,雖然一般迷信活動的后果不至于很嚴重,但任其發展必將動搖個人健康向上的信念、損人利己甚至危害社會的安定。要明確區分民俗與迷信,惟有靠科學方法進行分析。例如對問題中的“吃魚”的分析,“不翻身”是民俗,我們不要動輒“移風易俗”;“船也會翻”就不可信,對此堅信不疑就是迷信。因為魚和船雖有關聯,但“翻魚”與“翻船”卻絕無必然聯系的科學依據。那么,既然不會翻船,怎么不能翻魚身呢?不雅,不合文明禮儀。中華民族光“飯桌上的禮儀”就有一整套。而且,不管后果如何,誰都有希望出入平安、一帆風順的良好愿望,與此相左的“意頭”總讓人心里不舒服。此外,賓主一起吃飯,入鄉隨俗,講究禮儀,也是彼此互相尊重的體現。有一位朋友信仰某教。信仰自由,我沒反對。有一天他突然把自己持續十幾年的一份正當職業給辭掉了。“神告訴我,有一份更適合我的工作在等著我去做。”他說。結果,三年過去了,他跑斷了雙腿還是沒找到那份“更適合”的工作,一家四口的生活陷入困境。這是迷信的典型例子。綜上所述,民俗和迷信的區分應是涇渭分明的了。。
熱心網友
民俗是傳統的風俗,有美好的向往在里面;迷信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而有意制造的一種精神控制,或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的解釋,而虛擬出來的一些東西,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