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一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位可以給出詳細解釋
熱心網友
參考了南懷謹等國學大師的見解這三名話照字面講,“學而時習之”就是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的,“不亦說乎”,“說”是通假字,就是高興的那個“悅”字。假如因為這個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講良心話小時候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就是現在似乎也沒有幾個人真的把學習看作是如同玩游戲那樣的高興事。孔子如果照這樣講,我也許還會去佩服他是圣人,因為他真的很通達人情世故了。至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認為這句話似乎有道理,但是仔細一想卻并不是這樣。想一下,作為我們現在很忙,朋友來了,必然要花費不少時間去招呼朋友,同時也要花不少錢,朋友一走,我們就剩下啃著饅頭惡補功課的分了,所以可謂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慘’乎。”絕不是不亦樂乎。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謂“慍”,就文字解釋,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沒有發出來,在內心中有煩厭的感覺。那么,別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那我寧可不當君子,你對我不起,我不計較,不報復你,但心里難過一下總可以吧!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實在是做不到。這樣一來,難怪不少人對四書反感,因為它變成了宗教的教條,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事實上不是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點也沒錯。“學而時習之”,重點在時間的“時”,見習的“習”。首先要注意,如果仔細閱讀孔子的著述就知道什么叫做“學問”。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習”。但是我們如果通讀《論語》就不難看出,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問,那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孔子非常講究做人做事,他認為學問不是懂文字,也不是有知識,學問是在人生道路上得來,在做人做事中去體會的,是修養的問題。這個修養不能只是在書本上學的,而是隨時隨地的把生活作為我們的書本,從中不停的受教育。“見賢而思不齊,不賢而改之”我們看見人家犯了某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就不要再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問”,所以要隨時隨地去見習,隨時隨地的去體驗,隨時隨地的反省自己,這才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己從中得到進步,自然會發自內心的高興,從而“不亦說乎”。悅者,是會心的微笑,有得于心。上面第一點所講的是學問的宗旨,要隨時隨地學習,不是我們過去讀四書或者說如今學習數理化就叫做學問,不學就不叫做學問,這不是它的本意。我們看看孔子的生平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連一個“便當”也吃不到。但是他沒有積極去求富貴。怎么知道他不去追求這一套呢?我們知道孔子時代中國最多只有一兩千萬人,可能還不到一千萬,在這幾百萬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個國家的精英,都是很不得了的人物,更不用說是他們誠誠懇懇去求學的孔子了。社會需要安定,需要和諧,需要文化教育,如果這些沒有完成,是不能解決其他問題的。因此他一生寧可窮苦,奔走各國,從事教育。所以做學問和追求理想要不怕寂寞、不怕凄涼。要有這個精神,這個態度,才可以談做學問。雖然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在為天下國家,千秋后代的思想著眼的時候,正是他寂寞凄涼的時候,如果有一個知己來了,那必然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不一定是遠方來的,哪怕是外國來的,難道說外國來幾個人學中國文化,我們就樂了嗎?恐怕并不一定吧?!《論語》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很多人一生都沒有人贊同,沒有人了解,尤其做學問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話跟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不要怕沒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這人在遠方,這個遠不一定是空間地區的遠。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以后,到漢朝的時候才興起來,才大大抬頭的。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贊揚孔子,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來是非常寂寞的,但是終有一日,自己的道義被知己發現了,自己的道義得到了弘揚,那是多么值得高興的事呀!這樣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不慍”這個問題很重要了。“怨天尤人”這四個字我們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了打擊,就罵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這是一般人的心理。怨恨完人了,就去都怨天,而“慍”就包括了“怨天尤人”。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而是反問自己,為什么我站不起來?為什么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里并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這樣才是君子。才能夠真正的去做學問,去學習人生之道。連貫這三句話的意義來說明讀書做學問的修養,自始至終,無非要先能自得其樂,然后才能“后天下之樂而樂”,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進取,不斷的學習,并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的胸襟和氣度。。
熱心網友
【注釋】 (1)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2)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3)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4)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5)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6)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7)慍:音yùn,惱怒,怨恨。 (8)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
熱心網友
孔子說:「學習修養自己和福國利民的學問,又能夠適時地實行,豈不是很令人欣喜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豈不是很快樂嗎?當自己的道德學問有成就時,即使旁人不知道,心里也沒有絲毫怨恨,這不正是一個君子的風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