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居民個人出國定居后,境內有關個人人民幣收入能否兌換成外匯匯出境外?1、境內居民個人出國定居后,下列合法人民幣收益,持本人身份證明和所列有效憑證到外匯局授權的外匯指定銀行兌付:(1)人民幣存款利息,持人民幣存款利息清單;(2)房產出租收入的租金,持房產租賃合同和房產出租管理部門的證明;(3)其他資產的收益,持有關的證明材料和收益清單。

熱心網友

金融衍生產品促進債券市場文/曹為實債券與衍生產品密不可分,發行體可利用衍生產品來避險、保值之外,也可發行結構型債券,用于減少利息支出。如果要開放人民幣衍生產品,人民幣市場本身的成熟度是一個重要條件。  金融衍生產品是資本市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在今年2月4日公布《 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為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操作平臺。本文將就債券及金融衍生產品的相關性,作一深入淺出的介紹,先對衍生產品做解說,再從債券發行體的角度,探討此相關性。讀者可觸類旁通,從發行體對衍生產品的運用,進而了解投資者對衍生產品的運用因我國目前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尚未開放,本文將大多用美元市場為例。在新的《辦法》的操作平臺下,我們相信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在不久的將來可陸續準入。衍生金融產品的種類 衍生產品按《辦法》的定義,為一種金融合約,其價值取決于一種或多種基礎資產或指數,合約的基本種類包括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衍生產品還包括具有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中一種或多種特征的結構化金融工具。 依此定義,可將衍生產品分類如下: 按其向下產品分類為:匯率衍生產品、利率衍生產品、股票衍生產品、信用衍生產品、商品衍生產品、氣候衍生產品、其他新型產品如通脹指數衍生產品。按產品結構分類為: 遠期合約(包括場內期貨及場外(OTC)遠期合約如遠匯)、掉期(互換)、期權。此三類產品可相互結合而產生較復雜的新產品。衍生產品亦可按交割方式分類為:實體交割、差價交割。 債券發行體與衍生性金融產品 1。利率掉期:一般債券在國際市場上都是以固定票面利率來發行,浮動利率的債券較少見。發行體基于其債務/資產的組合,未來收入的預期及對利率走勢的判斷,可利用利率掉期將固定利率的債務轉換成浮動利率的債務以達下列目的: 減少利息支出:在受益率曲線陡峭的市場條件下,浮動利率較固定利率為低,將固定利率的債務以利率掉期的方式轉為浮動利率的債務,將可減少初期的利息支出,但卻增加了債務風險,因浮動利率會變動,當浮動利率上升,浮動利率債務的利息支出自然增加。以目前美元利率市場為例,10年的利率掉期的報價為4。9%,6個月的浮動利率(LIBOR,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為1。2%,這代表發行體可將10年4。9%固息債券掉期成浮動利率LIBOR年的債務,初期6個月利息可節省約1。85%(4。9%-1。2%再除2),但未來19期(每6個月一期)的利息支出則由LIBOR的高低來決定,風險相對增加。 與資產回報匹配:美元LIBOR的高低主要由美聯儲局對美國經濟走勢的判斷,經由調節市場流通性及聯儲利率直接影響。經濟好、通脹高,LIBOR較高。經濟差、通脹低,LIBOR較低。有不少產業的資產回報率與經濟成長及通脹成正相關,如電力公司、航空公司、一般消費產品、商業銀行、汽車租賃甚至石油生產商,這些發行體為求資產回報與債務成本相匹配,會將大部分甚至全部固息債券利用利率掉期轉成浮動。同理,亦有一些發行體的資產回報率較固定,如橋梁、高速公路收費站、煉油廠、成品加工廠等,會反向操作,把大部分的債務保持或轉成固定利率。 債務組合管理:一些有經驗的發行體依其本身資產組合及對市場利率的判斷,會規范地將其債務固定/浮動比例做靈活的調整,進而達到最佳利率組合。 2。貨幣掉期:一個國際化的發行體可在不同市場發行不同貨幣的債券,大型有經驗的發行體會在最便宜的債券市場進行發行,利用貨幣掉期將此債券轉為其他貨幣債券以達以下目的: 與資產或收入貨幣相匹配:例如一個美國公司持有美元資產并有美元收入在歐元市場發行歐元債券,為規避外匯風險,可將此歐元債券以貨幣掉期轉成美元債務。 與會計貨幣相匹配:美國公司的會計貨幣為美元,日本公司的會計貨幣為日幣。 在海外發他國貨幣債券時,可以貨幣掉期方式轉成會計貨幣,以避免產生會計外匯損失或波動。同理,外幣資產亦可透過貨幣掉期,轉成本幣資產。 債務組合管理:因各國貨幣匯價及利率的波動有相關性,一些發行體會就其本身的資產組合及匯價、利率的判斷,利用貨幣掉期調整各種貸款貨幣比例,以達到最佳貨幣組合的債務。 3。利率期權:衍生性金融產品在過去10年左右迅速地成長發展,再加上計算機的協助,復雜的期權計價模型已可實際運用并進行市場操作。利率期權可大致分為封項(Cap)保底(Floor)利率互換期權(InterestRateSwaption)及較復雜的觸碰式期權(digital)和障礙式(barrier)期權。 結構型債券的發行:為滿足投資者因對利率或匯價的走勢判斷而產生的投資需求,發行體可發行一些結構型的債券,簡單的如可提早贖回(callable)債券,以幫助投資者在本金獲得保障的前提下,收取較高的債券利息,但投資者可能會提早收回本金因發行體提前執行其可贖回的權力。此可提前贖回的權力在實際操作上,其實也就是投資者籍由可提早贖回債券賣出了一利率互換期權給發行體,發行體在市場中將此期權賣出,收取溢價,并以較高的票面利息將此部分或全部的溢價支付給投資者。 結構型掉期以節約利息成本或降低風險:前文提到債券發行體可利用利率掉期將固定利率債券轉換成LIBOR債務,收取初期利差,以降低利息成本或與資產回報匹配。發行體亦可利用利率期權或利率掉期加期權的組合達到同樣的目的。此做法通常由較有經驗且對衍生產品較熟悉的發行體采用。 循序漸進開放人民幣衍生產品 從發行體的角度看來,債券與衍生產品是密不可分的。發行體可利用衍生產品來避險,保值之外,亦可發行結構型債券,更可用于減少利息支出(但風險可能相對增加)。對投資者而言,衍生產品也可提供類似的功能。 反觀我國人民幣的衍生產品市場,目前只有小幅度的在遠匯市場做出開放。其他人民幣利率,匯價相關的衍生產品都還未開放,這對我國債市進一步的發展,將有許多限制。不少債券發行體及投資者已經在人民幣債券市場中,發現難以突破的瓶頸。 如最近人民幣利率漸漸升高,市場預期人民幣利率會再度高升,債拳發行體發現無法推出定息債券,因投資者大都希望購買浮動利率債券,以享受利率再度攀升的好處。發行體則因為同樣的原因,擔心利率上升,而不愿發行浮息債券,相反的,發行體反而希望發行定息債券,以鎖定當前較低的利率水平。此狀況可以簡單的人民幣利率掉期解決:發行體發行浮息債券,以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發行體再以人民幣利率掉期將浮息債券轉為固定利率債務。可惜我國人民幣利率掉期市場尚未開放,此項操作只可紙上談兵。但筆者相信銀監會在發布《辦法》后,將會陸續開放人民幣衍生產品。人民幣市場本身的成熟度(如匯市及利率市場的開放)亦為一重要條件。 縱觀他國經驗及教訓,循序漸進地開放人民幣衍生產品應為較可行的方式,人民幣產品開放的順序則建議為: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還匯(已部分開放)、人民幣外匯期權、人民幣利率掉期。人民幣貨幣掉期、人民幣利率期權,有了這些基本衍生產品,其他較復雜的產品也都可以組合。 我國債券市場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人民幣衍生產品為一重要發展環節,欲求人民幣債券市場發展更上一層樓,衍生產品市場亦應配套成長。(。

熱心網友

金融衍生產品促進債券市場文/曹為實債券與衍生產品密不可分,發行體可利用衍生產品來避險、保值之外,也可發行結構型債券,用于減少利息支出。如果要開放人民幣衍生產品,人民幣市場本身的成熟度是一個重要條件。  金融衍生產品是資本市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在今年2月4日公布《 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為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操作平臺。本文將就債券及金融衍生產品的相關性,作一深入淺出的介紹,先對衍生產品做解說,再從債券發行體的角度,探討此相關性。讀者可觸類旁通,從發行體對衍生產品的運用,進而了解投資者對衍生產品的運用因我國目前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尚未開放,本文將大多用美元市場為例。在新的《辦法》的操作平臺下,我們相信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在不久的將來可陸續準入。衍生金融產品的種類 衍生產品按《辦法》的定義,為一種金融合約,其價值取決于一種或多種基礎資產或指數,合約的基本種類包括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衍生產品還包括具有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中一種或多種特征的結構化金融工具。 依此定義,可將衍生產品分類如下: 按其向下產品分類為:匯率衍生產品、利率衍生產品、股票衍生產品、信用衍生產品、商品衍生產品、氣候衍生產品、其他新型產品如通脹指數衍生產品。按產品結構分類為: 遠期合約(包括場內期貨及場外(OTC)遠期合約如遠匯)、掉期(互換)、期權。此三類產品可相互結合而產生較復雜的新產品。衍生產品亦可按交割方式分類為:實體交割、差價交割。 債券發行體與衍生性金融產品 1。利率掉期:一般債券在國際市場上都是以固定票面利率來發行,浮動利率的債券較少見。發行體基于其債務/資產的組合,未來收入的預期及對利率走勢的判斷,可利用利率掉期將固定利率的債務轉換成浮動利率的債務以達下列目的: 減少利息支出:在受益率曲線陡峭的市場條件下,浮動利率較固定利率為低,將固定利率的債務以利率掉期的方式轉為浮動利率的債務,將可減少初期的利息支出,但卻增加了債務風險,因浮動利率會變動,當浮動利率上升,浮動利率債務的利息支出自然增加。以目前美元利率市場為例,10年的利率掉期的報價為4。9%,6個月的浮動利率(LIBOR,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為1。2%,這代表發行體可將10年4。9%固息債券掉期成浮動利率LIBOR年的債務,初期6個月利息可節省約1。85%(4。9%-1。2%再除2),但未來19期(每6個月一期)的利息支出則由LIBOR的高低來決定,風險相對增加。 與資產回報匹配:美元LIBOR的高低主要由美聯儲局對美國經濟走勢的判斷,經由調節市場流通性及聯儲利率直接影響。經濟好、通脹高,LIBOR較高。經濟差、通脹低,LIBOR較低。有不少產業的資產回報率與經濟成長及通脹成正相關,如電力公司、航空公司、一般消費產品、商業銀行、汽車租賃甚至石油生產商,這些發行體為求資產回報與債務成本相匹配,會將大部分甚至全部固息債券利用利率掉期轉成浮動。同理,亦有一些發行體的資產回報率較固定,如橋梁、高速公路收費站、煉油廠、成品加工廠等,會反向操作,把大部分的債務保持或轉成固定利率。 債務組合管理:一些有經驗的發行體依其本身資產組合及對市場利率的判斷,會規范地將其債務固定/浮動比例做靈活的調整,進而達到最佳利率組合。 2。貨幣掉期:一個國際化的發行體可在不同市場發行不同貨幣的債券,大型有經驗的發行體會在最便宜的債券市場進行發行,利用貨幣掉期將此債券轉為其他貨幣債券以達以下目的: 與資產或收入貨幣相匹配:例如一個美國公司持有美元資產并有美元收入在歐元市場發行歐元債券,為規避外匯風險,可將此歐元債券以貨幣掉期轉成美元債務。 與會計貨幣相匹配:美國公司的會計貨幣為美元,日本公司的會計貨幣為日幣。 在海外發他國貨幣債券時,可以貨幣掉期方式轉成會計貨幣,以避免產生會計外匯損失或波動。同理,外幣資產亦可透過貨幣掉期,轉成本幣資產。 債務組合管理:因各國貨幣匯價及利率的波動有相關性,一些發行體會就其本身的資產組合及匯價、利率的判斷,利用貨幣掉期調整各種貸款貨幣比例,以達到最佳貨幣組合的債務。 3。利率期權:衍生性金融產品在過去10年左右迅速地成長發展,再加上計算機的協助,復雜的期權計價模型已可實際運用并進行市場操作。利率期權可大致分為封項(Cap)保底(Floor)利率互換期權(InterestRateSwaption)及較復雜的觸碰式期權(digital)和障礙式(barrier)期權。 結構型債券的發行:為滿足投資者因對利率或匯價的走勢判斷而產生的投資需求,發行體可發行一些結構型的債券,簡單的如可提早贖回(callable)債券,以幫助投資者在本金獲得保障的前提下,收取較高的債券利息,但投資者可能會提早收回本金因發行體提前執行其可贖回的權力。此可提前贖回的權力在實際操作上,其實也就是投資者籍由可提早贖回債券賣出了一利率互換期權給發行體,發行體在市場中將此期權賣出,收取溢價,并以較高的票面利息將此部分或全部的溢價支付給投資者。 結構型掉期以節約利息成本或降低風險:前文提到債券發行體可利用利率掉期將固定利率債券轉換成LIBOR債務,收取初期利差,以降低利息成本或與資產回報匹配。發行體亦可利用利率期權或利率掉期加期權的組合達到同樣的目的。此做法通常由較有經驗且對衍生產品較熟悉的發行體采用。 循序漸進開放人民幣衍生產品 從發行體的角度看來,債券與衍生產品是密不可分的。發行體可利用衍生產品來避險,保值之外,亦可發行結構型債券,更可用于減少利息支出(但風險可能相對增加)。對投資者而言,衍生產品也可提供類似的功能。 反觀我國人民幣的衍生產品市場,目前只有小幅度的在遠匯市場做出開放。其他人民幣利率,匯價相關的衍生產品都還未開放,這對我國債市進一步的發展,將有許多限制。不少債券發行體及投資者已經在人民幣債券市場中,發現難以突破的瓶頸。 如最近人民幣利率漸漸升高,市場預期人民幣利率會再度高升,債拳發行體發現無法推出定息債券,因投資者大都希望購買浮動利率債券,以享受利率再度攀升的好處。發行體則因為同樣的原因,擔心利率上升,而不愿發行浮息債券,相反的,發行體反而希望發行定息債券,以鎖定當前較低的利率水平。此狀況可以簡單的人民幣利率掉期解決:發行體發行浮息債券,以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發行體再以人民幣利率掉期將浮息債券轉為固定利率債務。可惜我國人民幣利率掉期市場尚未開放,此項操作只可紙上談兵。但筆者相信銀監會在發布《辦法》后,將會陸續開放人民幣衍生產品。人民幣市場本身的成熟度(如匯市及利率市場的開放)亦為一重要條件。 縱觀他國經驗及教訓,循序漸進地開放人民幣衍生產品應為較可行的方式,人民幣產品開放的順序則建議為: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還匯(已部分開放)、人民幣外匯期權、人民幣利率掉期。人民幣貨幣掉期、人民幣利率期權,有了這些基本衍生產品,其他較復雜的產品也都可以組合。 我國債券市場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人民幣衍生產品為一重要發展環節,欲求人民幣債券市場發展更上一層樓,衍生產品市場亦應配套成長。(。

熱心網友

金融衍生產品促進債券市場 文/曹為實 債券與衍生產品密不可分,發行體可利用衍生產品來避險、保值之外,也可發行結構型債券,用于減少利息支出。如果要開放人民幣衍生產品,人民幣市場本身的成熟度是一個重要條件。  金融衍生產品是資本市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在今年2月4日公布《 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為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操作平臺。 本文將就債券及金融衍生產品的相關性,作一深入淺出的介紹,先對衍生產品做解說,再從債券發行體的角度,探討此相關性。讀者可觸類旁通,從發行體對衍生產品的運用,進而了解投資者對衍生產品的運用 因我國目前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尚未開放,本文將大多用美元市場為例。在新的《辦法》的操作平臺下,我們相信人民幣金融衍生產品在不久的將來可陸續準入。 衍生金融產品的種類 衍生產品按《辦法》的定義,為一種金融合約,其價值取決于一種或多種基礎資產或指數,合約的基本種類包括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衍生產品還包括具有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中一種或多種特征的結構化金融工具。 依此定義,可將衍生產品分類如下: 按其向下產品分類為:匯率衍生產品、利率衍生產品、股票衍生產品、信用衍生產品、商品衍生產品、氣候衍生產品、其他新型產品如通脹指數衍生產品。 按產品結構分類為: 遠期合約(包括場內期貨及場外(OTC)遠期合約如遠匯)、掉期(互換)、期權。此三類產品可相互結合而產生較復雜的新產品。衍生產品亦可按交割方式分類為:實體交割、差價交割。 債券發行體與衍生性金融產品 1。利率掉期:一般債券在國際市場上都是以固定票面利率來發行,浮動利率的債券較少見。發行體基于其債務/資產的組合,未來收入的預期及對利率走勢的判斷,可利用利率掉期將固定利率的債務轉換成浮動利率的債務以達下列目的: 減少利息支出:在受益率曲線陡峭的市場條件下,浮動利率較固定利率為低,將固定利率的債務以利率掉期的方式轉為浮動利率的債務,將可減少初期的利息支出,但卻增加了債務風險,因浮動利率會變動,當浮動利率上升,浮動利率債務的利息支出自然增加。以目前美元利率市場為例,10年的利率掉期的報價為4。9%,6個月的浮動利率(LIBOR,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為1。2%,這代表發行體可將10年4。9%固息債券掉期成浮動利率LIBOR年的債務,初期6個月利息可節省約1。85%(4。9%-1。2%再除2),但未來19期(每6個月一期)的利息支出則由LIBOR的高低來決定,風險相對增加。 與資產回報匹配:美元LIBOR的高低主要由美聯儲局對美國經濟走勢的判斷,經由調節市場流通性及聯儲利率直接影響。經濟好、通脹高,LIBOR較高。經濟差、通脹低,LIBOR較低。有不少產業的資產回報率與經濟成長及通脹成正相關,如電力公司、航空公司、一般消費產品、商業銀行、汽車租賃甚至石油生產商,這些發行體為求資產回報與債務成本相匹配,會將大部分甚至全部固息債券利用利率掉期轉成浮動。同理,亦有一些發行體的資產回報率較固定,如橋梁、高速公路收費站、煉油廠、成品加工廠等,會反向操作,把大部分的債務保持或轉成固定利率。 債務組合管理:一些有經驗的發行體依其本身資產組合及對市場利率的判斷,會規范地將其債務固定/浮動比例做靈活的調整,進而達到最佳利率組合。 2。貨幣掉期:一個國際化的發行體可在不同市場發行不同貨幣的債券,大型有經驗的發行體會在最便宜的債券市場進行發行,利用貨幣掉期將此債券轉為其他貨幣債券以達以下目的: 與資產或收入貨幣相匹配:例如一個美國公司持有美元資產并有美元收入在歐元市場發行歐元債券,為規避外匯風險,可將此歐元債券以貨幣掉期轉成美元債務。 與會計貨幣相匹配:美國公司的會計貨幣為美元,日本公司的會計貨幣為日幣。 在海外發他國貨幣債券時,可以貨幣掉期方式轉成會計貨幣,以避免產生會計外匯損失或波動。同理,外幣資產亦可透過貨幣掉期,轉成本幣資產。 債務組合管理:因各國貨幣匯價及利率的波動有相關性,一些發行體會就其本身的資產組合及匯價、利率的判斷,利用貨幣掉期調整各種貸款貨幣比例,以達到最佳貨幣組合的債務。 3。利率期權:衍生性金融產品在過去10年左右迅速地成長發展,再加上計算機的協助,復雜的期權計價模型已可實際運用并進行市場操作。利率期權可大致分為封項(Cap)保底(Floor)利率互換期權(InterestRateSwaption)及較復雜的觸碰式期權(digital)和障礙式(barrier)期權。 結構型債券的發行:為滿足投資者因對利率或匯價的走勢判斷而產生的投資需求,發行體可發行一些結構型的債券,簡單的如可提早贖回(callable)債券,以幫助投資者在本金獲得保障的前提下,收取較高的債券利息,但投資者可能會提早收回本金因發行體提前執行其可贖回的權力。此可提前贖回的權力在實際操作上,其實也就是投資者籍由可提早贖回債券賣出了一利率互換期權給發行體,發行體在市場中將此期權賣出,收取溢價,并以較高的票面利息將此部分或全部的溢價支付給投資者。 結構型掉期以節約利息成本或降低風險:前文提到債券發行體可利用利率掉期將固定利率債券轉換成LIBOR債務,收取初期利差,以降低利息成本或與資產回報匹配。發行體亦可利用利率期權或利率掉期加期權的組合達到同樣的目的。此做法通常由較有經驗且對衍生產品較熟悉的發行體采用。 循序漸進開放人民幣衍生產品 從發行體的角度看來,債券與衍生產品是密不可分的。發行體可利用衍生產品來避險,保值之外,亦可發行結構型債券,更可用于減少利息支出(但風險可能相對增加)。對投資者而言,衍生產品也可提供類似的功能。 反觀我國人民幣的衍生產品市場,目前只有小幅度的在遠匯市場做出開放。其他人民幣利率,匯價相關的衍生產品都還未開放,這對我國債市進一步的發展,將有許多限制。不少債券發行體及投資者已經在人民幣債券市場中,發現難以突破的瓶頸。 如最近人民幣利率漸漸升高,市場預期人民幣利率會再度高升,債拳發行體發現無法推出定息債券,因投資者大都希望購買浮動利率債券,以享受利率再度攀升的好處。發行體則因為同樣的原因,擔心利率上升,而不愿發行浮息債券,相反的,發行體反而希望發行定息債券,以鎖定當前較低的利率水平。此狀況可以簡單的人民幣利率掉期解決:發行體發行浮息債券,以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發行體再以人民幣利率掉期將浮息債券轉為固定利率債務。可惜我國人民幣利率掉期市場尚未開放,此項操作只可紙上談兵。但筆者相信銀監會在發布《辦法》后,將會陸續開放人民幣衍生產品。人民幣市場本身的成熟度(如匯市及利率市場的開放)亦為一重要條件。 縱觀他國經驗及教訓,循序漸進地開放人民幣衍生產品應為較可行的方式,人民幣產品開放的順序則建議為: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還匯(已部分開放)、人民幣外匯期權、人民幣利率掉期。人民幣貨幣掉期、人民幣利率期權,有了這些基本衍生產品,其他較復雜的產品也都可以組合。 我國債券市場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人民幣衍生產品為一重要發展環節,欲求人民幣債券市場發展更上一層樓,衍生產品市場亦應配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