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洋務運動

熱心網友

晚清洋務運動是體現了"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有利于社會發展.

熱心網友

清政府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統制集團內部一些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國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從19世紀60年代,掀起一場~~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

熱心網友

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初時是把“平中國”和“敵外國”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國內階級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同外國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統治者處在“內憂”和“外患”頻仍之時,洋務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強,共同鎮壓人民,才能維持其搖搖欲墜的政權。所以洋務運動實踐的結果必然否定了“敵外國”。如果說洋務運動是一場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著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這一點在所有列強都愿意支持辦洋務的事實上得到證明。李鴻章說淮軍遇到“內地賊匪”,自信能取勝,遇到外國進攻,“勝負即不可知”。洋務大員丁日昌說,他的船炮“可以靖內匪,不能御外侮”。洋務運動進行了30年,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卻在“自強”“求富”的口號下,養肥了我國第一代軍閥集團。洋務派主觀上并不希望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甚至在其創辦民用工業之時,一再表示不允許私人創辦同類企業,對資本主義的產生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但由于洋務派在中國封建制度下,引進了同封建生產關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產力~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必然在客觀上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瓦解,從而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這是不以洋務派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洋務派辦民用工業,為了解決資金問題,采取“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方式,吸收私人資本。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資本主義因素。從70年代開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資于近代民用工業,終于使中國有了一點先進的生產能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也就促進了資產階級的出現和無產階級隊伍的擴大。此外,洋務派同頑固派的論爭及其對頑固派的不徹底的批判,多少動搖了恪守祖訓的傳統及綱常名教的絕對權威地位,對于學習西方,開了好的風氣。又由于洋務派組織翻譯了不少外國科技書籍,派遣不同年齡和資歷的留學生,因而培養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紹西方社會科學知識,對于促進民主思想的傳播,也起到開一代風氣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礎上,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從洋務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國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最后,洋務民用工業的興辦,部分地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如1872年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使“內江外海之利,不致為洋人盡占”,三年多時間,外輪損失1300多萬兩,美國旗昌行因不堪賠累,被招商局歸并。湖北官織布局開織后,江漢關進口洋布每年減少10萬多匹。中國資本能挫敗洋商,這在當時曾被視為“創見之事”。

熱心網友

帝國主義不希望中國強大;國內的頑固派千方百計的阻撓洋務運動的發展;洋務派在中央沒一個統一的領導人,僅靠曾國藩,李鴻章等一干人去搞,力量分散,難成大氣.最重要的一點:洋務派只是單純利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來謀求強盛,而不改變封建制度,但先進的社會制度比先進的技術更重要.但洋務派顯然未認識到封建制度的落后,李鴻章曾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與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這樣的思想注定洋務運動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