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郊或者上海附近城市都可以。厭倦了城市生活的高樓林立,想看看那種水鄉,感受一下古老民風。
熱心網友
古鎮水鄉現在還是很多的上海的朱家角,七寶老街。附近有周莊,小李莊,蘇州木瀆,蘇州同里。這些在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可以買到聯票。隆重介紹我的家鄉上海南匯區新場鎮,目前開發中,但已經有不少好的景點可看(乘旅游2號線)附近就是上海野生動物園 新場鎮是一個有近千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筑保存率為55%以上,是浦東地區唯一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歷史古鎮。穿鎮而過的水鄉河道,雕刻精致的石拱橋,傍水而筑的民居,高壘的石駁岸,沿河人家的馬鞍形水橋,1986年興建的“石筍里”牌坊等,充分顯示出歷來享有“十三牌樓九環龍”、“小小新場賽蘇州”之譽的新場古鎮風貌。 新場鎮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還有廟寺、庵堂、名木古樹、筍山十景、掌故奇聞、風味特產等聞名遐邇,都有修繕光復或開發光大的良好基礎。
熱心網友
十大水鄉古鎮第一名:周莊-神州第一水鄉(江蘇)水氣指數:★★★★★古老指數:★★★人氣指數:★★★★★上了央視長假“旅游預報”的景點,大家都知道是最熱的景點,作為水鄉古鎮的一個,周莊也赫然其上,這是讓周莊人應該驕傲的,不過讓人們揪心的是,旅游旺季,這個小鎮每天的游客竟會達到上萬人,同時關于周莊的一些“報道”也見矚于媒體。但是無論如何,周莊依然有它自己獨特的魅力。在倘佯了九百多年后,它俏立于畫家陳逸飛的筆下,婷婷玉立的走到了人前,頓時目光云集,游客如涌。雖然不再安靜,但是它依然是江南古鎮之典范。周莊舊名貞體里。北宋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將貞體里該名為周莊。周莊鎮位于蘇州城東南38公里、昆山市境內西南33公里,是個具有九百余年歷史的水鄉古鎮,被澄湖、淀山湖和南湖所環抱。由于有河湖阻隔,使它避開了歷代兵焚戰亂,至今仍完整的保存著原有的水鎮建筑物及其獨特的格局,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居民為明清建筑;如元末明初巨富沈萬三后裔所建的沈廳、明初中山王徐達后裔所建的張廳,都是明清住宅的典范。周莊概況區號:0512郵編:215325位置:位于江蘇省的“東大門”昆山市西南端,西鄰吳江市,東鄰上海市青浦區。區劃:周莊為蘇州昆山(縣級)市下轄的一個鎮,距昆山市政府駐地玉山鎮和蘇州市區均為60公里,距上海市區虹橋國際機場65公里。十大水鄉古鎮第二名:西塘-夢里的水鄉古鎮(浙江·嘉興)水氣指數:★★★★★古老指數:★★人氣指數:★★★★★提起茅盾,幾乎盡人皆知,提起烏鎮,名頭也不小。因為這里除了具備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更多地飄逸著一股濃郁的歷史和文化氣息。漫步在這個有千年歷史古鎮的街頭巷尾,不經意間就可以知道許多充滿了文化味道的故事。據說,在這個小鎮,歷史上曾經出過64個進士,161個舉人,以及如茅盾、沈澤民等名人。坐在烏鎮小河邊的廊棚下,體驗這個小鎮所具有的文化氛圍,你會深刻的感受到,歷史文化并沒有成為他的標本。 從建鎮開始,西塘度過的時間約為600年,在江南的水鄉古鎮中算是短的,不過完整的明清代古建筑,的確是江南水鄉古鎮中難得一見的。雖然建鎮只有600年,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稱其為“活著的千年古鎮”。鳥瞰西塘,薄霧似紗,兩岸粉墻高聳,瓦屋倒影。傍晚,夕陽斜照,漁舟唱晚,燈火閃耀,酒香飄溢,整座水鄉古鎮似詩如畫,人處其間,恍然桃源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心中移。難怪這兩年西塘成為旅游者最渴望的旅游勝地之一。 西塘鎮地處太湖東南流域的水網地帶,河港縱橫交錯,蕩漾星羅棋布。“九里灣頭放掉行,綠柳紅杏帶啼鶯”,正呈現了西塘這個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西塘,古名斜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相爭的交界處,故有吳根越角之稱。宋成市廛。明清時期“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筑”,形成了“橋多弄多廊棚多”的特色。十大水鄉古鎮第三名:同里-東方威尼斯(江蘇)水氣指數:★★★★★古老指數:★★★人氣指數:★★★★★第一次看見同里,是在影視片中,只是感覺這個地方很美。后來就知道的越來越多了:這里號稱“東方威尼斯”,這里有著名的集清代江南園林建筑之大成的退思園,這是一個被15條小河分割,有49座小橋的千年古鎮,這里有出名的同里影視基地……可能一時也說不完,不過還有就是每年越來越多的游客。同里鎮在吳江市東北部,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里”,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里”,沿用至今。同里鎮位于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距蘇州城18公里,全鎮總面積63平方公里,人口3萬。同里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古鎮鑲嵌于同里、九里、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7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清麗古樸的同里小鎮,水田肥沃,物豐富庶,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同里鎮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宋至清舉人以上的就有119人。近代南社創始人之一的陳去病、《孽海花》前六回作者金松岑、《文匯報》創始人之一嚴寶禮等都是同里人。古鎮距蘇州18公里,離上海80公里,去周莊10公里,到吳江僅6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捷。目前,同里鎮退思園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增補名單,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強,古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近年來,同里每年接待游客都在40萬人次以上,全國各大報紙以及美國、香港等地的報紙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同里。 同里概況區號:0512郵編:215217位置:位于江蘇省東南部吳江市北部,東鄰上海,北靠蘇州,南連浙江,地理位置優越。區劃:同里是蘇州吳江(縣級)市下轄的一個鎮,距吳江市政府駐地松陵鎮7公里,距蘇州市區25公里。十大水鄉古鎮第四名:烏鎮—最具文化氣息的水鄉古鎮(浙江·嘉興)水氣指數:★★★★古老指數:★★★人氣指數:★★★★ 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吳江縣,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陸上交通有縣級公路姚震線貫穿鎮區,經姚震公路可與省道鹽湖公路、國道320公路、318公路、滬杭高速公路相銜接。烏鎮距桐鄉市區13公里,距周圍嘉興、湖州、吳江三市分別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蘇州均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烏鎮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郁的水鄉古鎮。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宋代即為小鎮,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烏鎮旅游,主要由傳統作坊區、傳統民具區、傳統文化區、傳統餐飲區、傳統商鋪區和水鄉風情去組成。作為江南水鄉六大古鎮之一,古風猶存的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呈“十”字交叉,構成雙棋盤式河街平行、水陸相鄰的古鎮格局。這里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街道兩旁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輔以河上石橋,體現了小橋、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鎮風韻。鎮東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時的讀書處,現辟為茅盾紀念館,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上的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此外,還有修真觀戲臺、雙橋風情、梁苑勝跡、唐代銀杏等眾多景點。烏鎮旅游,充滿了文化氣息。在這座小鎮,歷史上曾經出過64個進士,161個舉人。現代中國的文學巨匠-茅盾,也誕生在這個小鎮上。烏鎮概況區號:0573郵編:314501位置: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運河西側。地當水陸要沖,俗稱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交界之地。區劃:烏鎮為嘉興所屬的縣級桐鄉市下轄的一個鎮,距桐鄉市政府駐地梧桐鎮15公里,距嘉興市區36公里。十大水鄉古鎮第五名:甪直—難記的名字,難忘的古鎮(江蘇)水氣指數:★★★★古老指數:★★★★★人氣指數:★★★★“甪直”,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無法念出它的發音。但是去過那里的人,幾乎都難以忘記這里地道的江南水鄉風情。“五湖之廳”“六澤之沖”是對甪直的概括,也足以看出這個有兩千多年歷史古鎮的地理特點-多水。古鎮人貼水成街,枕河而眠。在江南六大古鎮中,甪直沒有周莊的張揚,沒有南潯的厚重,它默默的在水流交錯中感受著四季,安靜的似一個內向的少女…… “難識的地名,難忘的古鎮。”這就是離蘇州僅25公里的甪直。江南水鎮的天然歷史博物館,水鄉的典型窗口。它是太湖風景名勝區十三個景區之一,1994年,它被命名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甪直歷來有“五湖之廳”“六澤之沖”之稱。“五湖之廳”是指它南臨澄湖、萬千湖、西靠獨野湖、金雞湖,北望陽澄湖。“六澤之沖”是說它有吳淞江、清小港、界浦、張陵港、東塘和大直港六條流道。甪直境內水流縱橫,橋梁密布,貼水成街,人家枕河而眠,鎮貌古樸,風情幽逸。甪直擁有廣袤的沃野和湖蕩,農業一向發達。作物以稻、麥、油菜為主,是為國家提供商品糧和食油的大戶。又因水鄉之便,養塘魚、育蚌珠和培植蘑菇等副業生產十分風行。它是地道的“魚米之鄉”。現代文學家葉圣陶早年在這里任教,離開后一直未能忘情,常稱甪直為“第二個故鄉”。 十大水鄉古鎮第六名:南潯-曾經最富庶的江南古鎮(浙江·湖州)水氣指數:★★★★古老指數:★★★人氣指數:★★★★南潯是一個有近八百年歷史的水鄉古鎮,名列江南六大水鄉古鎮之中。別看這只是一個小鎮,它卻是近代史上罕見的一個巨富之鎮,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古鎮上,有著號稱“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類如《紅樓夢》中寧國府、榮國府那樣八家公爵似的,號稱“八牯牛”的大富之戶,更有充滿了民間嘲諷意味的,號稱“七十二只金黃狗”的豪門、財主。烏鎮的富有,在今天依然可以從小鎮留下的近代建筑略見一斑,作為水鄉古鎮的南潯,似乎連隨處可見的小橋也與別處不同,充滿的是大氣與華貴。那你知道這個小鎮富有的秘密嗎?因為“附近遍地皆桑,家家養蠶,戶戶繅絲織綢”,這在以農耕為主的封建和半封建社會,富庶也就不奇怪了。水鄉古鎮南潯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北瀕太湖,東與江蘇吳江升交界。水陸交通便捷,318國道、長湖申航道橫貫東西,距上海、蘇州、杭州均在百公里上下,鎮區面鋁34平方公里。1991年,南潯名列浙江省15個歷史文化名鎮之首。南潯鎮巳被我國向聯合國推薦為世界文化遺產。南潯是中國近代史上罕見的一個巨富之鎮,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潯鎮升級為市。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古鎮上,有著號稱“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類如《紅樓夢》中寧國府、榮國府那樣八家公爵似的,號稱“八牯牛”的大富之戶,以及擁有充滿了民間嘲諷意味的,號稱“七十二只金黃狗”的豪門、財主。南潯鎮是江南水鄉名鎮之一,也是馳名中外的“輯里湖絲”的故鄉,文化悠久,人才輩出,風景優美。現總面積34.27平方公里,其中鎮區為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萬4千多。鎮上名園古跡甚多,歷史上最盛時期有大小園林20余座,現存有小蓮莊、穎園和嘉業堂藏書樓等,明代百間樓風貌奇特,清代張石銘和張靜江故居別有情致。江南水鄉的南潯不單外美,而且內秀,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是旅游小憩之勝地。南潯概況區號:0572郵編:313009位置:位于浙北湖州市東北角,與江蘇省吳江市接壤,東距上海123公里,北距蘇州51公里,距杭州125公里。區劃:南潯是湖州市下轄的一個非建制區,區政府駐地南潯鎮距湖州市中心35公里。十大水鄉古鎮第七名:木瀆-吳文化的聚寶盆(江蘇·吳縣)水氣指數:★★★古老指數:★★★★★ 人氣指數:★★★吳王為取悅西施,修建姑蘇臺,修建時需要大量的木材,就順水積木,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地名由此而來。如此推算,木瀆已經有了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了。雖然歷史悠久,但木瀆的名氣并不如所謂的六大江南水鄉古鎮那么有名。縱覽木瀆古鎮,這里最為深刻的莫過于吳文化的烙印。除了木瀆之名外,胥江、香溪均與吳國有著莫大的淵源,萬人空巷的廟會,更是展示了吳地節慶習俗的多姿多彩。位于江蘇吳縣,地處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素有“吳中第一鎮”、“秀絕冠江南”之譽。木瀆,歷史悠久,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迄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取悅美女西施,在靈巖山頂建館娃宮, 并增筑姑蘇臺,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積木塞瀆”,木瀆由此得名。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木瀆充滿了無窮魅力。木瀆名勝古跡遍布,建筑文化、園林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風情獨特。古鎮舊有“十景”,名噪一時,今存“斜橋分水”、“虹橋晚照”、“下沙落雁”、“姜潭漁火”、“西津望月”、“靈巖晚鐘”、“南山晴雪”諸景,仍可見其余韻。木瀆又有“園林之鎮”美譽,明清時鎮上私家園林多達20多處,現仍存有嚴家花園、古松園、榜眼府第等古典園林多處。鎮上老街縱橫,山塘、下塘、下沙、中市街,歷經滄桑,風貌猶存。老街古巷中深宅大院薈萃。這些古建筑體量寬大,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其中以近代思想家馮桂芬府第內的雙花籃廳,木瀆“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漁的舊宅,最為典型(清代建筑)。古鎮區的胥江、香水溪和采香涇,其歷史,則可追溯到吳越春秋。鎮上木光河等河道縱橫,小橋流水,古樸清幽。王家橋、斜橋、邾巷橋、虹橋、西安橋、廊橋、永安橋、西津橋等河上古橋,有的幾經重修,有的歷劫幸存,它們和綿延的石駁岸組成了蒼古的水上風景。鎮上古樹眾多,雅稱“活化石”。500年高齡的羅漢松,200年高齡的廣玉蘭和銀杏樹,飽經風霜,生機盎然。這些留存的景觀為木瀆綿亙的歷史文化傳統作了生動的注解。木瀆位于蘇州城西南十公里處,西南距太湖5公里。胥江,香溪于此交匯,靈巖、天平、獅山、橫山、堯峰等吳中名山拱列四周,形似一環天然的綠色屏障。境內風光秀麗,物產豐饒,又恰在群山環抱之中,故有“聚寶盆”之稱。也許是得山水之靈氣和受悠久歷史文化熏染的緣故,木瀆名人輩出。自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至清末,共出進士20余人,舉人27人。著名人物有范仲淹、袁遇昌、朱碧山、陸子岡、楊基、吳寬、徐枋、汪琬、葉燮、沈德潛、畢沅、馮桂芬、葉昌熾,以及近現代沈壽、唐納、嚴家淦、王為一等等,他們或土生土長,或長期寓居木瀆,給古老的木瀆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水鄉沃土,物產豐富,四季食品,層出不窮,如烏米飯、青團子、厥菜、馬蘭頭、甜酒釀等,各具鄉土風味。清乾隆年間創建的石家飯店以名肴“?肺湯”飲譽四方。曾被列為宮廷御膳點心的乾生元棗泥麻餅今已重振雄風,遠銷港澳。木瀆又是手工藝品之鄉。歷史上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銀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陸子岡、繡圣沈壽等名家高手,他們的作品都是國家級收藏的珍品。如今,木瀆當地生產的絲綢、雙面繡、紅木雕件、澄泥硯、書畫、石雕等工藝品同樣弛譽天下,為海內外游人所青睞。木瀆地處太湖流域,這一地區長期形成的水鄉習俗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木瀆古鎮由于經濟相對發達,它的民俗風情更具鮮明特色。吳地節慶習俗一向多姿多彩,而在木瀆則應有盡有。昔時這里的廟會每年達二十余次,如“猛將會”、“廟場汛”等,規模盛大,屆時萬人空巷,壯觀非凡。旖旎秀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綿長的歷史文化,使木瀆魅力獨具,譽滿江南,木瀆鎮已成為蘇州四大古鎮之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走進木瀆,便走進了唐詩宋詞的意境。穿越古鎮,便穿越了中國二千五百年歷史風云。 十大水鄉古鎮第八名:朱家角-掩映在現代都市下的古鎮(上海)水氣指數:★★★古老指數:★★ 人氣指數:★★★朱家角在前幾年還是一派古色古香,可是經濟浪潮畢竟太過洶涌,不過幾年,朱家角的容顏已經大改,這個已逾五百年的小鎮,就在來往的人潮中悄悄的發生了變化,原本水色清幽,古建筑保存完整的氣象依然,可是隆重的商業氣息掩蓋了許多的色彩。小鎮距上海市區很近,這讓朱家角的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不過真正去過朱家角的上海人不知有幾個。名氣不大,游人不少,古鎮特色不夠突出是這里的特點。不過在大都市上海的身邊,有這樣一座古鎮也實數不易。“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據記載,朱家角在宋、元時已形成集市,明萬歷年間正始建鎮。朱家角又名珠街閣,雅稱珠溪。全鎮占地47平方公里,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筑依水而立,三十六座石橋古風猶存。有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長街三里,店鋪千家”的北大街,集江南豪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的席氏廳堂、清代“吳中七子”王?_紀念館、更有古色古香的“江南第一茶樓”和極具江南水鄉風情的水上“游船茶館”。。。石板老街、深巷幽弄、拱形石橋、咿呀小舟、無不折射出古鎮朱家角的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弄之幽,真可謂“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也。十大水鄉古鎮第九名:光福—香雪海的故鄉(江蘇·吳縣)水氣指數:★★古老指數:★★★★★人氣指數:★★走近今日的光福古鎮,可能不會象大多數江南水鄉古鎮那樣,滿眼看到的是橋弄亭堂,在光福,傳統的水鄉古鎮特色已經在逐漸淡漠。但是兩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仍然說明了這里的古老,深烙吳文化的建筑還在蔚然挺立。到光福的人,大多是沖著光福鄧尉山塢的梅花去的,這也是眾多水鄉古鎮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吳縣市光福鎮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位于蘇州市古城西南28公里的太湖之濱,南鄰太湖區,西鄰太湖、北通長江,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享有“魚米之鄉”,“四季有果”之美稱;光福是傳統工藝之鄉 ,蘇繡的發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藝巧奪天工;光福人文景觀,名勝古跡密集,吳文化內涵深厚,形成了多層次的旅游專線,是國家太湖名勝風景區之一。光福主要的景點有鄧尉山塢、銅觀音寺、光福塔、司徒廟等位于鄧尉山塢,是我國四大探梅勝地之一。鄧尉梅花甲天下,以其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著稱于世。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雜詠》一文中說:“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梅花盛開時,繁花似雪,暗香浮動;微風吹過;香飄數十里。山上有“聞梅館”、“梅花亭”清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犖題書的“香雪海”摩崖石刻和乾隆皇帝探梅御詩碑刻。周圍還有數百畝梅林,形成“登樓觀梅、入園探梅、進廊攬梅、登山賞梅”四大賞梅景點。銅觀音寺原名光福神寺,始建于梁代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幾經興衰,現存殿宇是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13年)建筑,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有個農民在光福神寺旁取土,挖得銅觀音像一尊,后送至寺中,于是被改為銅觀音寺。寺內殿宇富麗堂皇,除大雄寶殿,觀音殿,還有金剛殿 、西方殿等。廊壁碑碣古刻,古香古色;寺后亭、臺、池、榭、點綴雅致;奇卉怪石,羅列其中;樹林青郁,景色迷人。光福塔又稱舍利佛塔。坐落于龜峰山巔,始建于梁大同年間,距今一千四百多年,1998年修葺一新。塔為四方七級,高38米,身邊寬5。18米。光福塔踞山臨湖,景色旖旎,猶如一幅洗煉的中國畫展現在游人面前。登臨塔山縱眼四望,但見高處峰巒攢簇,低處層林疊翠,湖光山色,相互掩映,給人以“不在畫中,似在畫中”之感。司徒廟位于鄧尉山山塢的梅林叢中,相傳東漢大司徒鄧禹晚年就隱居于此。廟里供奉著鄧禹塑像,院內有當年鄧禹種植的漢柏四株,已歷1900余年,清乾隆帝下江南巡視曾多次觀賞,并賜四株古柏為“清奇古怪”,洵為天下奇觀。明代《楞嚴經》、《金剛經》石刻保存在廟內。據此,江蘇省人民政府已將這組古刻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知提示:蘇州汽車南站、吳中區汽車站乘往光福的中巴,5-10分鐘一班,票價6元。鎮上交通工具為機動三輪車,起步價5元。十大水鄉古鎮第十名:安昌-感受紹興民俗的最佳場所(浙江·紹興)水氣指數:★★★古老指數:★★★人氣指數:★★安昌本來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可是水鄉旅游熱起來以后,安昌也就借機開始發“燒”。這個地處文化名城紹興附近的小鎮,已經度過了漫漫千年的歷史。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無一不告訴你這里的古老,“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完整的概括了這里的主要特征,如果說還有什么比較出名的話,那就是清代的紹興師爺了,可惜的是,這里的商業氣息太重。浙江歷史文化保護區——安昌古鎮,位于紹興縣,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著名江南水鄉古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