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賦""比""興"是什么意思?它們有什么區別?它們在書中是如何被使用的?請舉例說明.

熱心網友

所謂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興”,就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賦的運用:在詩經中賦是很常見的。賦可以敘事描寫,也可以議論抒情,比興都是為表達本事和抒發情感服務的,在賦、比、興三者中, 賦是基礎。比如:《國風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至喜比的運用:《魏風 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興的運用情況比較復雜,有的只是在開關起調節韻律、喚起 情緒的作用,興句與下文在內容上的聯系并不明顯。。《詩經》常有比、興聯用之例,興而比,比而興,往往是二者互補共振,相得益彰。《秦風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熱心網友

宋代朱熹的解釋最為精當:“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熱心網友

持卡消費越來越成為時尚、小資的標志,對“月光”族來說,使用信用卡更是需要慎重。信用卡是無現金交易,買再多的東西,輕輕一刷卡就完了,這種瀟灑往往掩蓋了過度消費;另外,貸記卡的透支功能也要慎用,千萬不能使透支成為一種習慣,雖然貸記卡不用支付消費透支的利息,但本金你總是要償還的,因透支不但“月光”,而且成了“負翁”,這就更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