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么一見魏延就要推出去殺了?真是因為魏延有反骨?還是因為魏延有勇有謀不好管理?我看魏延做過漢中太守,武功同張頜徐晃相近,可見能力應該是很高,但一直得不到諸葛亮的青睞,遠沒有達到與張頜、徐晃類似的地位,反而作為反叛被殺害,連個好名也沒留下,是因為諸葛亮妒才的結果?

熱心網友

  諸葛亮這個人,雖然在N年前就離開了我們,我們也從來沒見過他的光輝形象,但我們大家都仍然感到相當的熟悉他,是不是?現在請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腦海中諸葛亮的形象,其音容笑貌、舉止言談和“豐功偉績”肯定全都是美化了的,甚至是妖化了的,是不是?為什么會這樣呢?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的功勞。   在這種背景下,我寫下的本文題目,恐怕看到的人打心底里就不高興起來——諸葛孔明何等的偉大、光榮和正確!豈是你等小人能夠誣蔑的。但我要說,諸位,請先別忙不高興,聽我提兩個小問題吧:諸葛亮制造過木牛流馬沒有?他真的草船借箭為吳軍充實過武器庫?你肯定會說:有呀,是呀,他不是讓木牛流馬幫他運送過軍糧嗎?他不是跟魯肅一起在船上品酒夜話,借得曹軍的十萬支弓箭嗎?   雖然你會很傷心,但我還是要清楚明白的告訴你客觀歷史的真相:經歷史學家的考證,諸葛亮他根本就沒有制造過木牛流馬;經現代科學知識的驗算,也已經證明,如果諸葛亮的草船真的借成了曹軍的十萬支箭,由于嚴重超載,那么他與草船將毫無疑問地沉入茫茫的江中。   好啦,既然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下面就請諸位“諸葛亮迷”睜大雙眼認真看看我骨頭中挑雞蛋似的炮制出的《諸葛亮的七宗罪》吧,就算你有心臟病或者高血壓,這回我也用不著再擔心了。   第一宗罪:嫉賢妒能,造成蜀國人才后繼乏人。   俗語有云:“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正是蜀中人才難繼的局面。作為主導蜀漢政權的諸葛亮、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對造成這-可悲復可憐的局面,是難辭其咎的。   在首次北伐中,諸葛亮拒絕了魏延帶兵五千出子午谷奔襲長安這一出敵不意、攻敵不備而進行奇襲的好建議,就是因為他嫉賢妒能的心理在作怪,而不是什么謹慎不謹慎的問題。五千人的軍隊,一點也不算多,就算失敗了,損失了,也不過是九牛一毛的事。打仗嘛,那能不冒險的呢?如果采用魏延的戰略戰術,萬一不幸真的成功了呢?這正是他所擔心的。如果給魏延這樣能征善戰的刺頭兒真的搶了頭功,那么他諸葛丞相的臉面往哪里擱呀?他怎么能讓他從沒正眼兒瞧過的魏延去獲得成功呢。在這種變態心理的作用下,魏延的忍辱負重,被諸葛亮看成是軟弱可欺,時不時就以要砍他的頭來對他發出生命威懾,一直對他毫不客氣的進行擠壓。作為托孤重臣之一的李嚴,也沒能逃出諸葛亮嫉賢妒能的手掌心,被諸葛亮以種種借口遠放都城成都之外數十年。其嫉賢妒能的紅眼病癥狀,實在令人難以意想得到。   對于后主阿斗,諸葛亮提出在他離開成都進行北伐時,“要后主‘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的人選,無一例外的全部是荊楚集團的骨干,東州和益州人士一個也沒出現。尤其是李嚴,作為這樣一個和諸葛亮并列、‘統內外軍事’、官拜尚書令的托孤重臣,在北伐這件關乎國計民生的軍國大事上未能有一點說話的機會。而在諸葛亮不在成都的情況下,也理應是由他來主持朝政的,然而在諸葛亮要求北伐、安排北伐之后朝中主持工作人選的《出師表》的表章中,連提都沒提他,不管從那個角度而言,這都是不正常的?!保ㄕ院骨鄬懙摹吨T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第二宗罪:剛愎自用,為了扶持親信,甚至不惜犧牲國家利益。   在首次選拔北伐先鋒人選的問題上,諸葛亮充分表現出了他性格當中剛愎自用、用人不當的一面。   “建興六年春,首場由諸葛亮籌劃已久的北伐終于開始。”(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諸葛亮深諳兵法,難道他會對首戰掉以輕心?趙云、魏延、王平等將領,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完全有能力守好像街亭這樣的軍事重地,但他為了給馬謖邁上政壇累積政治資本,非要讓專攻謀略學、缺乏獨立帶兵的作戰經歷的馬謖去守至關重要的街亭。他的本意是讓馬謖立功,然后再以此為借口馬上將他提拔到更重要的崗位上。   諸葛亮親自提拔與之“過往甚密,又長期處于權利中心、熟知蜀漢軍政事宜和局勢的謀士”(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和親信——馬謖——作先鋒大將。由于“馬謖嚴重缺乏實戰經驗,結果導致諸葛亮所統帥的數路大軍,被曹魏五大名將之一張郃,輕易于街亭一帶先后逐個擊破,從而使蜀漢政權這場由諸葛亮策劃的首次北伐不但整個無功而返,而且還遭受了重大的損失。”(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首次北伐失利,“完全是源自于諸葛亮的剛愎自用?!保ㄕ院骨鄬懙摹吨T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諸葛亮在首次北伐中,將趙云、魏延、吳壹等宿將棄之不用、“違眾拔謖”的舉動,表明他是個一意孤行的人。   諸葛亮還保薦“將軍向寵‘為督’,掌管京師的近衛軍,對后主阿斗說,只要‘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而此前執掌皇室保衛的近衛軍頭領是劉備的心腹趙云,諸葛亮將其帶走出征?!保ㄕ院骨鄬懙摹吨T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這樣就神不知、鬼不覺地在皇帝身邊安插下了自己的親信耳目。   題外話:“馬謖當時并沒有像外間廣為流傳的那樣去諸葛亮那里請罪,而是在軍敗之后選擇了畏罪潛逃一途,后被緝捕歸案。在諸葛亮判其死刑后,還沒來得及執行,就于獄中病故。馬謖潛逃案還導致了與馬謖關系很好的荊楚集團的另一骨干向朗(向寵叔父),因知情不報而被革職?!保ㄕ院骨鄬懙摹吨T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第三宗罪:知人不善任,獨斷專行,排擠異己。   在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心中,他是始終將自己擺在一個凌駕于眾人之上的位置上的”(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魏延是其中深受其害最突出的例子。諸葛亮不但不聽他的伐魏好建議。而且還將他始終放在二線預備隊中使用。這哪里有什么知人善任的意思嘛?   一直以來,孔明對魏延就有一種偏見。魏延向劉備歸降時,諸葛亮居然根據骨相,就說他久后必反。只因為魏延后腦部位長得有點奇怪,就憑此這么荒唐的總不肯重用這個智勇雙全的人才。魏延真的是一個不忠不義之人嗎?其實不然。雖然魏延不斷被孔明排斥,卻仍踏踏實實地為蜀國效勞,屢建奇功:斬王雙、戰張郃、守漢中等都足以證明魏延是個不可忽視的、全攻全守型的人才。就只因為偏見,在街亭這樣重要的戰役里,魏延無法起到其作用。這樣一個先鋒級的勇將,唯一的用途就是被諸葛亮安排在接應的位置上等著去救人。充其量,諸葛亮不過是把魏延當成個師級野戰醫院的院長來使用罷了。   諸葛亮本人“也很清楚劉備安排李嚴和他共同輔佐劉禪的目的,是利用李嚴來制衡他。因此為了保證他對蜀漢政權的操控性,他是絕不會允許李嚴這樣一個能在政治上對自己形成威脅的人,進入權利中心和掌握軍事實權的。所以,他除了一直制止李嚴進入成都這個政治權利中心外,已經在開始北伐前又進一步地發動了削弱李嚴的實質性行動?!保ㄕ院骨鄬懙摹吨T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作為僅次于諸葛亮的尚書令,又是兩名托孤重臣之一的李嚴,卻只被他棄于遠離權利中心成都、名不見經傳的偏僻之地——江州?!斑@樣實際產生的后果,就是導致象北伐這樣大的軍事行動,完全沒有李嚴這個被劉備遺命“統內外軍事”的托孤大臣說話和發表意見的份?!保ㄕ院骨鄬懙摹吨T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蜀漢前后三次北伐這樣重大的行動,諸葛亮都沒有一絲讓與他并列為托孤大臣李嚴參與的做法”(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諸葛亮一直以來都在排擠著李嚴。   第四宗罪:自視極高,事無巨細,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說:“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又說諸葛亮:“杖二十以上親決”。   諸葛亮在五丈原的軍中自個活活累趴在地。說好聽點,是憂國憂民,鞠躬盡瘁。說難聽點,就是權力欲過于旺盛,舍不得放權給他人,欠缺優秀的人事組織和干部管理的能力。   大權獨攬的諸葛亮,“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杖二十以上親決”,“其負面效果就是直接導致蜀漢朝廷在一旦缺乏了象諸葛亮這樣強勢而又出色的政治人才以后,政治上整個統治機構出現了‘主?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的局面,經濟上則是‘經其野,民皆菜色’,對這樣的后果,諸葛亮這個蜀漢政權的實際統治者、所有既定方針的制定者,應該負上不可推卸的責任?!保ㄕ院骨鄬懙摹吨T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第五宗罪:工于心計,喜好窩里斗;機關算盡,一切就是為了個人能順利攫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   蜀漢政權內部的權利斗爭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比如那個言過其實的馬謖,本來是罪不至死的,但諸葛亮為了個人政治和權利斗爭的需要,讓馬謖來承擔起北伐失敗的主要責任,更不惜讓馬謖做替罪羊,成為了他與李嚴、魏延等政治人物官場較量的犧牲品。諸葛亮借馬謖的人頭,成功地暫時擺脫了首次北伐失利之后所帶來的軍事和政治上的危機。這充分表現了他工于心計而又老于政治手腕,作為一名權臣在政壇上善于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陰險狡詐的一面?! ∮纱丝梢姡爸T葛亮,作為一個在亂世之中奉行法家申韓之術的人物,其面目絕非象一直以來文人騷客們所描繪的那樣謙恭,而是一個懂得時刻要牢牢把持權利和實力,關鍵時刻對任何人都絕不手軟的政治家”(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在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貿然發動襄樊戰役。諸葛亮在這樣的、可以名正言順除掉關羽的大好機會來臨之時,當然不會去提醒對戰局“疏慢”的劉備。自個暗地里始終在關注戰役進展狀況的蜀軍軍師將軍諸葛亮,在關羽面臨著吳魏聯盟的絞殺的緊急情況下,諸葛亮自始至終未發一兵一卒前往救援受魏軍和吳軍兩面夾擊的關羽,反而趁機借刀殺掉了這個不易駕馭又文武雙全、有“五虎上將之首”美譽的關羽。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曹操七軍,威鎮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整個襄樊之戰,首尾長達半年之久。最后當關羽全軍覆沒之際,蜀軍援兵也還是遲遲不至。襄樊之戰,前后半年之久,蜀漢為何不派一兵一卒?令人感到困惑。早年,國學大師章太炎曾提出獨特見解,他認為,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后)之后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屏障而攝取更大的權力。故諸葛亮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假吳人之手除掉驕橫跋扈、目空一切的關羽。章太炎的這個觀點雖然只是大膽的猜測。但卻相當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關羽一死,諸葛亮從此掃除了他攫取權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礙,終于成為蜀國權傾朝野的一代開國丞相。   還有他鼓動劉備殺掉武藝與智力都不差的義子劉封,好讓傻哩吧嘰、容易控制的弱智昏庸阿斗劉禪上臺接班。這也是乏善可陳的。   不僅如此,在臨死之前,諸葛亮還要在毫無根據之下,留下殺死魏延的遺囑,讓素與魏延不和、為人狹隘、睚眥必報的真正小人楊儀逼殺魏延。用心之狠毒,由此可見一斑。   第六宗罪:忘恩負義,乘人之危,暗下殺手,逼死于他有知遇之恩的蜀國皇帝劉備。   “公元223年,蜀漢昭烈帝劉備連連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折,東部咽喉重鎮荊州在曹魏和東吳的夾擊下被奪取,隨即情同手足的心腹大將關羽、張飛接連身亡,他親自帶軍出征卻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最后終于在白帝城病故?!保ㄕ院骨鄬懙摹吨T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這里我有一個疑問:為什么諸葛亮不跟著劉備伐吳呢?   劉備病危之時,召遠在成都的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托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我們知道,蜀漢政權的根基主要是由三個勢力集團組成:占主導地位的劉備嫡系荊楚集團,前益州刺史劉璋時期的東州集團,本地人為主的益州集團。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荊楚集團遭到了重大創傷。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當然會想到自己身沒以后,這三者之間的矛盾和蜀漢政權的鞏固問題,同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他對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沒有顧慮的?!保ㄕ院骨鄬懙摹吨T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既然以這樣的方式將這話明白地說了出來,與其說是信任與托孤,不如說是一種先發制人的威脅策略,亦或者是無奈之下欲擒故縱的一種權謀?!保ㄕ院骨鄬懙摹吨T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李嚴,在劉備攻取成都之前的“劉璋時期,就是東州集團中的佼佼者。自劉備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屢次以少數兵力平定大規模的叛亂,充分表現了他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出色才干。相比較而言,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眾能力,但在軍事上并沒有什么建樹的機會,因此劉備很明智地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由諸葛亮照行丞相事,而李嚴則主掌內外軍事,這樣的分配正好能讓二人互相制衡,以免有一方坐大”(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而對后主阿斗的權位形成過分的威脅。但“諸葛亮的性格和一貫的志向,使他并不愿意看見李嚴與他分享權利,甚至連李嚴進入政治權利中心機構所在的成都他都極端地不愿意?!保ㄕ院骨鄬懙摹吨T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李嚴還是‘統內外軍事’這樣一個相當三軍司令的人物,這么一個‘統內外軍事’、各方面都與諸葛亮并列的托孤重臣,于建興四年春,諸葛亮找了個借口,讓李嚴去了面對東吳的二線城市江州,依然沒能進入政治權利中心的首都成都。遠離統治階層的各個官僚集團,其政治影響力就一定會越來越小,最后逐漸被人遺忘。他們兩個照后世的稱謂,乃是“顧命大臣”,因此從官位和政治地位以及權利分配上講,都應該是基本并列的。但事實上自從諸葛亮扶劉備靈柩回成都之日起,李嚴就已經被撇在了一邊?!埃ㄕ院骨鄬懙摹吨T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我還有好多疑問:劉備為什么回不了成都呢?是因為諸葛亮借鎮守成都之機,以重兵對劉備暗地里施壓,相要挾嗎?夷陵之戰過后不久,又病又惱的劉備為什么那么快就一命嗚呼了呢?“在擁有劉巴、秦宓、譙周、許靖等多名出色的文、史學人才情況下,作為自承漢朝正統的蜀漢朝廷卻依然‘國不置史’”(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是不是諸葛亮做了什么見不得光的事,才故意這樣要“國不置史”?其目的何在呢?不能不叫人生疑。   第七宗罪:瘋狂北伐,勞民傷財。   “諸葛亮發動北伐,固然有蜀漢政權在戰略上的需要,但在面對著李嚴這樣一個在軍事上有很強能力、二名托孤重臣之一的政治對手,以及朝中另一批對他并不心悅誠服的政治勢力時,還有著其個人在政治上的強烈需要”(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爸T葛亮在北伐前并沒有在軍事上大展身手的機會,始終是在政治和外交上表現他的才華,剛剛結束的南征,由于對手是被視為蠻夷的少數民族,也并不能給他帶來太多軍事上的聲譽”(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及曹操之廣”(蘇東坡語), 況且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就一個勁兒地坐在那兒吃,撐死也吃不完。但是,想往外運,就很難有戲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可不是吹的。單是從漢中到天水就有四百里的羊腸小道。戰役打響起,連后勤補給都跟不上,還爭什么霸?復什么漢室?   在這種條件下,直接發動戰爭無異于飛蛾撲火。但諸葛亮是個戰爭狂綜合癥患者。他作為一國之丞相,非但不著力于再次恢復國力,反而年年不斷地北伐,搞得連糧草供應都難。蜀漢畢竟沒什么資本,這種瘋狂的軍事行動雖然強烈表明諸葛亮統一天下的決心,也符合他先發制人的戰略,但卻給蜀漢帶來無以估量的損失。所以諸葛亮的五出祁山盡管“常使英雄淚滿襟”,老實說,實在稱不上什么壯舉,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操之過急的將領窮兵黷武干的蠢事罷了?!氨狈ルm然是諸葛亮主動發起的,但街亭之敗卻猶如啟動了一輛連他自己也無法使其停止的戰車,使得他不論是否愿意,都必須跟著、而不是駕御著北伐這輛戰車向前沖下去,將他此后的政治生涯和北伐緊緊地捆在了一起。連年出兵北伐,蜀漢已經出現了‘經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見連年北伐對蜀漢經濟造成的傷害之大”(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諸葛亮的北伐政策,當時身處社會下層的許多百姓是相當反感的,“從根本上百姓們總是厭戰和期望和平的”(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連年北伐,耗盡了蜀漢的國力。諸葛亮親自點定的繼任者蔣琬和費祎兩人,對北伐就壓根不感興趣,并且還都一致地長期壓制要求北伐的姜維,尤其是他的第一任繼任者蔣琬,十數年內一次也沒真正發動過北伐。   當然,看人對事,都要一分為二。歷史學家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將略為短”的評語還是比較恰當的。縱觀諸葛亮的一生,“我們必須承認,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對蜀漢皇朝的忠誠令人感嘆,然而作為一個周旋于政治、軍事舞臺上的政客和權臣,他絕不是一個沒有缺陷和沒有污點的人,一個歷史的人是不可能完美的”(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曾參與制定過“聯吳抗魏”的正確方針,也有過“隆中對天下三分”的雄才大略?!拔覀內绻皇且晃睹つ烤把?,而是客觀地去看待的話”(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他的身上雖然有許多的優點,但也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存在著的許多缺點。他是人,而不是神!畢竟美玉微瑕,人無完人。 今天,當我們面對歷史時,只有敢于揭示癩瘡疤一樣的真相,而不是憑個人好惡來對缺點遮遮掩掩,我們的社會才會朝更正常的方面發展。

熱心網友

這好象是諸葛亮的預感,只要參考現實的情況就可以說明了,難道你沒有過莫名其妙的討厭一個人的嗎。那就是智者的靈感。諸葛亮不知道魏延眼反,但是他不重用,后來魏延就只有造反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逼的。

熱心網友

因為他有眼無鐘

熱心網友

諸葛亮不是又被稱諸葛孔明嗎?他就是人中的神仙,又善于觀察,早就知道魏延有反骨,遲早會叛的,所以一見就殺,免除后患。

熱心網友

為魏延鳴不平:1、如果采用魏延“子午谷出奇兵”的策略,三分天下的格局可能已經打破了。諸葛亮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戰機。戰爭就是冒險,一味求穩,只宜守土,不宜開疆。十拿九穩才去干,穩諸葛亮“六出祁山”是否有必要,倒是值得好好探討一下。2、五丈原禳星,魏延撲滅燈火,實屬軍情緊急。試想前方戰事瞬息萬變,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官,閉帳就是一周,誰來應對敵情?現實中如果哪里發生了災情,卻找不到地方負責人,你會怎么做?你會在辦公室外面等上一周嗎?希特勒就犯下了這么一個嚴重的錯誤:任何人不準在他睡覺的時候打擾他,結果貽誤了戰機,否則二戰紀錄就要改寫了。3、“腦后有反骨”純屬無稽之談。誰能肯定一個人的將來命運。既然諸葛亮能看透魏延,怎么就不能看透其他人,而找一個“大興漢室”之人?魏延之事想必是接班人之間的權力之爭,只不過為殺魏延找了一個堂而皇之的借口,使其合法化而已。誰能保證那份遺囑是不是偽造的。 總之,魏延功高權重本領強,武力謀略非常人能及,性情豪放,心直口快,是難得的將才,卻屈居人下,劉關張在世時沒評上“五虎將”的職稱,諸葛亮死后也沒封個“前朝重臣”或是“開國元勛”什么的,倒是得罪了不少人,遭到嫉妒排擠。他根本就是錯投到了劉備麾下,如是在曹操或孫權手下,當是另一番景象。。

熱心網友

我認為是諸葛這個家伙有私心,因其不喜魏某。

熱心網友

如果要按三國書里講的,應該就是孔明認定魏延腦后有反骨,所以一見他,便說要殺他,但其實世事難料,也許當時孔明也真就認為保持和魏延一種不遠不近,不冷不熱的態度不失為一種控制他的好辦法,在以后魏延隨孔明東征西討的時候,孔明一直對魏延保持警惕.

熱心網友

說諸葛亮壓制魏延,其實是個誤會所謂諸葛亮一見魏延就要推出去殺了,更是小說家言如果要以小說來評論,那就是諸葛亮能掐會算,因為他知道魏延有反骨久后必反但這不是歷史事實,事實上沒有什么反骨之說要真是這樣諸葛亮也不可能把漢中太守這樣統鎮一方軍政大權的重要位置托付給魏延當初在定漢中太守這個位置的時候都認為應該必是張飛因為當時關羽鎮荊洲,而余下其他人無論親疏關系,還是聲望軍功都不及張飛后來定為魏延,于是“一軍皆驚”看來是屬于破格提拔,加擔子雖然當時主政的是劉備,但諸葛亮對這種重大的人事變動影響力是巨大的這說明,諸葛亮是很器重魏延的而不是壓制他現在人們認為諸葛亮壓制魏延主要源于這樣一個誤會諸葛亮伐魏時,魏延獻計,親領一萬精兵取險道奇襲長安諸葛亮沒有采納這條計策很多人認為若依魏延計就算不能一舉打敗曹魏,也能占據長安形勢大好我以為不然一些人這樣認為是依據后來鄧艾奇襲成都成功為榜樣豈不知,兩次戰爭其時,其勢皆不相同,不可類比鐘會,鄧艾攻蜀時蜀國國小民寡積弱已久,可說兵微將寡舉國大軍只能依關屯險以拒強敵,國內兵力可說虛弱之極再加上劉闡暗弱,聞敵便驚恐無狀,全無斗志即或這樣的情況鄧艾的軍隊也是一度到了“舉若卵翼行將傾覆”的危險境地勝得實在僥幸之極以前,曹操,司馬懿都曾攻蜀但以當時的形勢都沒用這樣的險招難道曹操和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不如鄧艾嗎?諸葛伐魏時的形勢自然與鄧艾攻蜀時更是大大的不一樣了曹魏強盛,無國內空虛之慮曹丕英明更非劉闡可比在這樣的情況下行此險計,當然不是諸葛的作風,如換成張飛肯定就辦了作為主帥的諸葛亮打仗時,身邊的將領謀士都會出謀劃策一條計策的采納與否,統帥有他通盤的考慮不能說不采納某人的計策,便是壓制某人魏延確實因為這個原因對諸葛心懷不滿魏延是個什么樣的人呢?魏延愛護士兵,驍勇善戰,也很有軍事才能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優點但是他飛揚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種給三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角色跟同事關系相處得很不好一般人對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不敢得罪他但是,至少有兩個人不買他的帳,這也造成了他跟這兩人的矛盾極度惡化一個是劉備的宗親劉琰,一個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在處理他們之間矛盾時諸葛亮應該說是公正的,甚至是比較維護魏延的地位和權力是重用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后期,特別是李嚴被貶后蜀國實權派人物,除了諸葛亮,還有誰能比得上魏延呢?諸葛亮總不能把魏延提拔成自己的上司才算重用魏延吧。

熱心網友

叛徒該殺

熱心網友

魏延額后有反骨

熱心網友

重擊圣騎士:重擊20,圣盾20,狂熱20,反抗20,其余加復仇。使用方法:先開圣盾(必須),左手用重擊,右手用狂熱,反抗可以給圣盾加成防御。

熱心網友

諸葛亮極善觀察,他一定是把魏延看透了

熱心網友

又一個李廣

熱心網友

是因為魏延有反骨

熱心網友

諸葛亮一生謹慎,魏延具有冒險精神,性格不和,文人管理武將,手段也欠缺.劉備死后,更是如此.諸葛亮的用人缺陷.

熱心網友

魏延也是善能出奇計的,有時智謀高于孔明,武功也好,投降后對蜀國也算忠誠.只是對諸葛多有微詞,這是孔明不能容忍的,加上平時做事道德觀念差些,所以三國演義上孔明殺魏延顯得特順,特痛快.其實,關張馬黃武夫而已.諸葛忌魏延可以明殺,忌關張只能借刀殺.

熱心網友

魏延是反骨仔!

熱心網友

劉備在時蜀中兵多將廣,劉備一去蜀中無大將,xx為先鋒。可見,一個團隊的興盛,留不開能夠團結大家的核心人物??酌饔袑⑾嘀牛瑓s無帝王之量。劉備無打戰的才能,卻極能團結人才,獨具慧眼。第一眼能看上關/張/趙云,對馬X的評價也非常人能及。孔明不及。雖然,姜維符合孔明溫良恭儉讓的標準,但是戰爭年代擠走大將,扶持年輕人的做法只能使蜀中人才凋零,可見孔明在這件事上不具管理學的標準,不能團結人才,不具帝王氣魄。這就是他和曹公/劉備/孫權/司馬家的主要差距。戰斗力強/政治力差。太以圣賢為道德標準的清高知識分子,通常不能成就帝王之才正是因為這點。毛就是知識分子中的例外,這就是毛的偉大之處之一。

熱心網友

我認為魏延后來是個想造反,他理應有這個結果!

熱心網友

因為魏延不是他荊州幫的亮死后,論資歷和功勛都該魏延做大諸葛亮就是想方設法擠兌人家,逼人謀反然后收拾掉事實證明,諸葛亮選的接班人根本就是廢物

熱心網友

魏、蜀、吳三分天下,沾了敵國的邊,諸葛亮還會青睞“魏”延么?!

熱心網友

heiehi

熱心網友

我想諸葛亮也不是圣人,也有看錯人的時候。

熱心網友

諸葛亮謀劃千里,運籌帷幄,卻不會用人,劉備雖然笨點,但卻比他會用人。

熱心網友

根據現實分析,諸葛亮現實是個做事塌實、認真負責的人,小說被寫成機智過人、神機妙算的人,變成智慧大于勤奮,這樣一種錯位理解。于是就可以猜想到,魏延可能是個文武雙才,可是卻不是個能和老百姓和睦相處的人或者說不能體恤民心這樣一個人...于是,傳著傳著魏延有反相,這樣一種概念了...

熱心網友

也就是有諸葛在壓著他罷了,不然他早反了。我們不能否認有逆反心理的人就不能有才。完全兩碼事。

熱心網友

情節需要

熱心網友

魏延是有才能的,但總是急于外露,這樣的人,不夠穩重,他一旦掌了大權,很容易獨斷專行,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諸葛亮是個謹慎的人,當時蜀國又是那樣的弱小,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把大權交給他,將來他要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一意孤行,蜀國不就更不是魏國的對手了嗎?再說,重用誰,不是光看重一個人的功勞和才能的。其他因素是很多的。比如人際關系,把握全局的能力等。 好像降將不是不被重用的主要因素。

熱心網友

諸葛亮疾賢妒能,重用了魏延,就會有讓他超過自己的機會。其實小說就是小說,不必當真。

熱心網友

魏延是一個人才啊!但是他太過張揚,而且有時人個也過太主張,是一個很難被控制的人.所以得不重用.

熱心網友

諸葛亮知人善任

熱心網友

魏延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但就是太張揚、外露,領導大都不喜歡這樣的下屬。作為下屬你事事表現得比領導聰明,不整你整誰?

熱心網友

是他自己大喊:“誰敢殺我?誰敢殺我?”結果就被人從背后一刀給了結了,當然這是諸葛丞相生前就安排好的

熱心網友

在當時的情況下,應該說魏延被迷信所害,魏其實應該說是一個文武兼備的人,僅僅一所謂的反骨就葬身刀下,說明諸葛亮一直對他是有戒心的。諸葛亮是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別人也說沒什么可說的。不是嗎?對于魏延的死是沒有人提出反對的。加上當時在五丈原的時候,又是迷信地閃了諸葛亮的燈,這就更難以讓人相信魏延了。

熱心網友

魏延腦后有反骨 ,不是額后.

熱心網友

魏延額后有反骨,評書里說的,是不科學的說法

熱心網友

魏延額后有反骨

熱心網友

因為諸葛亮得了胃炎,所以對魏延(胃炎)很反感。

熱心網友

關鍵是看他不爽。

熱心網友

《三國》中不是寫了,魏延額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熱心網友

魏延好比林飚野心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一個人有了野心并不能很好的控制時, 那么他就會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就會倍感壓抑,并時常產生被害感,怨恨積累多了,就反映到行為上,就會變為不合群,與某人作對等等。。魏延是一個唯實力者,一方面它相信自己實力的使用價值,甚至可以左右上層領導的決策,另一方面,他雖然瞧不起很多人,但是當他真正找到了高人的時候,就恨不能為之肝腦涂地,并企圖學盡其能,比如諸葛亮就是一個讓他為之真正佩服的人!!。。。。。比起統一天下這種很普通的欲望,魏延這種人更加喜歡有一個能另自己滿意的,能夠無條件理解信任自己的主子。。。。魏延最初殺主投誠,其實也有這個成分在內。。。。。魏延是一個感性大于理性的人,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是"將兵"而不是"將將",所以比起榮華富貴,魏延他更加期望得到的是一個知己。。。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可能會不擇手段。中有描寫: 諸葛亮把仗中大小將領派個干凈,然后退仗,唯獨不理睬魏延這名當時急需的上將人才! 其實并不僅僅是不信任,這里面更多的是一種懲戒的成分,也就是給他小鞋穿。。。這其實是在管理學中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諸葛亮顯然知道魏延的這種性格,平時諸葛亮就擺明了對魏延不信任,其實是為了更好的將這名優秀的人才為己所用,怕他"跳槽"了,這種用魏延的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諸葛亮的一種慣性,因此,在危機時刻本應更好處理與魏延的關系,但仍就冒險延續這種慣性,就是因為諸葛亮強加性的認為:魏延就是因崇拜自己而留在自己軍中的,如果自己壽命一完,魏延必反! 。

熱心網友

因為魏延很傲慢,孔明給他來個下馬威,免的以后不好管教

熱心網友

這只是作者為以后殺魏延埋下的一個伏筆。魏延其實功勞很大,加入劉備一伙后也是真心真意的賣力,而且有謀有略,我個人看法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個人本事,個人功勞應該比關羽高的,張飛更是不能比,奈何關張是嫡系,魏延只是一降將,注定不能超越關張。

熱心網友

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是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所以他能預見到很多東西,比如你說的那件事情,書中不是說是看出了魏延有反骨嗎,事實上現代人不也講究面相、個性什么的,很多人學歷、經驗都很不錯,就是面試的時候不過關,可能跟這個很相似吧。所以,這有什么好奇怪的。從三國演義里看,其他細節倒是看不出諸葛亮有疾賢妒能的性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