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德國的G11是比較成攻的,但是有幾點沒法解決,一個就彈藥問題,發射藥燃燒不盡,槍彈因高溫自燃等,彈藥的保存時間不常,容易受潮,所以就不再以展了。中國也搞過的,原型槍都出來了,很像裝了20發彈夾的56半自動。但是出現的問題和德國的G11步槍上出現的問題幾乎一樣,后來也就不了了知了。
熱心網友
德國的金屬風暴.
熱心網友
說起無殼子彈,不能不提其代表作--德國HK的G11步槍 從紙殼子彈到金屬殼子彈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優勢現在已經不那么重要了,由于現代防彈裝備的不斷完善,士兵必須攜帶大量沉重的金屬子彈投入作戰,以擁有足夠的持續性火力,這樣一來,士兵的作戰機動性就會受到影響。于是,人們又開始使用無殼子彈。在保證裝藥量不變的前提使子彈的重量大為減輕。 無殼子彈沒有金屬彈殼,重量只有傳統子彈重量的1/2左右。這種子彈先將火藥與粘合劑模壓成實心方塊,然后將金屬彈頭和引爆底火壓制在實心方塊上。射擊時沒有彈殼后拋問題,槍的結構大為簡化。 1969年,聯邦德國首先研制出一種與無殼子彈配套使用的G11型無殼子彈步槍。這種新式步槍全長約65厘米,其槍管長約53厘米,口徑4。7毫米,一次裝50發子彈。槍身采用機匣槍托合一式的結構。槍的后膛有一個獨特的轉盤,轉盤上開有一個方形截面的彈膛,彈倉平行于槍管。這種步槍每分鐘可射出5000發無殼子彈。由于射速快,幾乎沒有產生反沖的時間,所以無殼子彈步槍的穩定性能極好,命中率高,穿透力強,能擊穿500-600米距離上的普通鋼盔。 G11無殼彈步槍的研制從20世紀60年代未開始,HK公司和諾貝爾炸藥公司共同組成一個有限股份公司,首先研制出無殼彈,然后又造出了發射這種子彈的步槍,1974年經初步試驗后等到政府的財政資助后開始進一步改良。1977年G11參與北約小口徑步槍選型試驗,敗陣后再次改良,改良期間在1982年參加美國的ACR計劃,到90年代初G11的技術達到裝備水平,此時G11的研制已經歷時20余年。但冷戰結束,G11的裝備經費被挪用到德國東部的建設,這時美國又取消了ACR計劃,HK公司在G11上投入的時間和金錢得不到回報,加上政府不再支持軍工企業,HK公司失去了政府的資助。加之不少反對者認為它槍膛密閉、槍彈因高溫自燃等問題永遠解決不了。G11也就無果而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