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大瓶谷酒(有十幾斤)已經放在那好幾年了,一直沒人喝。放在那確實有點浪費,我想給我爸爸泡藥酒,但是不懂如何配置。我爸爸血壓很高,而且咳嗽很厲害。不知道哪種藥酒合適他所以到這里來向大家請教了。希望大家幫幫我。(我從來沒有泡過藥酒,根本不懂,希望得到詳細點的照料)小弟先行謝過了。

熱心網友

害人啊,我因爹高血壓被醫生禁酒,只能稍稍來點葡萄酒

熱心網友

冬季進補 如何泡服藥酒 --------------------------------------------------------------------------------  來源:當代健康報  時間:2004。12。27   將中藥的有效成分浸在酒中,即成藥酒。藥酒有通血脈、行藥勢、散諸痛、祛風濕之功,是冬春季節調治進補的佳品。那么,怎樣泡服藥酒呢?  先將買回的藥材打碎或剪短擇凈后,再用冷開水浸濕,這樣既可洗去臟物,又可防止藥材吸酒太多。然后將浸濕的藥材放在玻璃瓶或罐里,兌入白酒。一般藥材與白酒之比為1:7~1:10,至少也應將藥材全部淹沒。最后,將口封嚴,每天搖動數次,以使藥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浸泡半月后即可飲用。有些貴重藥材,可將酒飲完后再浸泡幾次。  用酒浸泡中藥材,可以浸出許多水無法浸出的有效成分,故藥酒的滋補與治療作用比中藥煎劑療效更好。但藥酒畢竟不同于一般的酒,除滋補性質的藥酒外,在規定的療程和劑量,病愈后即可停止服用。  藥酒在使用劑量上較小,可根據病人對酒的耐受力,每次服30~50毫升。不善飲酒者,可將藥酒按1:1~1:10的比例兌在葡萄酒、黃酒或冷開水中,按量飲用。藥酒中雖含有酒精,但濃度不高,服用量又小,一般不會產生副作用,少量飲用還使唾液、胃液分泌增加,有助于胃腸的消化和吸收。患有肝腎疾病、高血壓、過敏性疾病、皮膚病者,最好不要飲用藥酒,即使需要飲用時,也應將飲的酒按量兌加十倍的水,放在鍋里煮一下,除去大部分酒氣后再飲用。  藥酒有利于人體對藥物的吸收,許多患者,特別是不善飲酒者擔心醉酒,往往在晚上飲用。其實,從提高藥物療效的角度上來看,晚上服用不如白天服用效果好。  藥物的排泄有一定的晝夜節律,通常飲藥酒,在體內清除和代謝的速度以早晨至中午最慢,加之肝藥酶(一種存在于肝臟中的促進藥物轉化的生物催化劑)的活性也很高,此時血液中酒、藥的濃度均很高,有利于發揮治療作用。  而在下午2點至夜間0點,酒精在體內代謝和清除速度最快,則血液中酒的濃度較低,此時肝藥酶的活性最高(最高點在午夜2點),同時,腎功能的最高點在下午5點以后,下午至晚上飲酒,在體內排泄和代謝最快,不利于藥酒發揮作用。故藥酒最好在白天服用。 。

熱心網友

我血壓就高,我天天喝,喝酒要因人而宜,不是絕對不行的,我也喝藥酒.

熱心網友

別害了你爸爸,血壓高的人禁酒!建議咨詢有經驗的中醫生.

熱心網友

這個網站里面有很多種配方,你自己看看啊。

熱心網友

蛇,人參,還有其它藥草

熱心網友

簡單說是:藥+酒。藥就是看你想進行哪方面的治療或保健。

熱心網友

玄參、當歸、甘草

熱心網友

不要喝酒最好了,多鍛煉

熱心網友

★★★★★說實在的,網上有幾個懂這行的,最多無非是從不知哪下載來的給你幾句似是而非的東西?建議你到中藥店去問一下,有些老醫生很懂,根據你爸的病況會給出最合適的藥灑配方。

熱心網友

祝你老爸身體健康

熱心網友

你可以看一些書:如 中國藥灑配方大全 充體力,避免老化,并可提高新陳代謝。所以最適合半健康狀態,而且又想增強免疫力的人飲用。 但是由于藥酒是用酒精浸泡而成,所以有些人就不適合飲用,如病情嚴重、發燒、或機能亢奮的狀態都應避免,其中包括患有出血性疾病、發炎、呼吸器官疾病、支氣管炎、肝炎、潰瘍、肺結核、口腔炎、高血壓、各種癌病等10種人都不宜飲用。  每天少量分二三次飲 每個人都知道持續喝大量的酒對身體不好。藥酒也含有酒精所以適量飲用才能產生好效果。一般的標準是,一天喝40到100ml,而且分為二至三次飲用,例如在飯前或兩餐之間飲用。  放甘味料藥酒變好喝  藥酒首要是注重效能,而不注重味道,所以一般味道皆不太好,但由于每天都是持續飲用,所以浸泡時最好使它能變得較為美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入甘味料,如冰糖、蜂蜜等,不過最好選擇可配合藥材的甘味料。如果不喜歡米酒味,也可用白蘭地來浸泡。藥酒的特點和服用 藥酒的特點 中國藥酒的應用延綿數千年,有不少寶貴的經驗和方劑雖已失傳,但它的應用至今不衰,這是與藥酒特殊功效分不開的。 (一)藥酒本身就是一種可口的飲料。一杯口味醇正,香氣濃郁的藥酒,既沒有古人所講“良藥苦口”的煩惱,也沒有現代打針補液的痛苦,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佳釀美酒的享受,所以人們樂意接受。 (二)藥酒是一種加入中藥的酒,而酒本身就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它能促進人體胃腸分泌,幫助消化吸收,增強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代謝,增加細胞活力作用。所以,中醫認為其性熱,走而不守,既有調和氣血,貫通絡脈之功,又有振陽除寒,祛濕散風之效,故《漢書。食貨志》贊之為“百藥之長”。 《本草綱目》引《博物志》記載,有王肅、張衡、馬均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飲食,一人空腹。由于受寒和長途的疲勞,結果空腹者死,飲食者病,酒者健。也說明了酒的功效。 一些美國科研人員經實驗認為,適量攝入酒精,可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減少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動脈粥樣硬化塊斑中膽固醇的主要供給者,高密度脂蛋白,能與低密度脂蛋白競爭血管壁中平滑肌細胞漿膜上的受體,從而抑制血管壁平滑肌細胞攝取和蓄積低密度脂蛋白,進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美國科研人員還對1300名有飲酒習慣的人做了調查,每日飲酒不超過相當白酒30g的量,大約可使70%的冠心病人減少死亡。 波蘭的科研人員,通過對照尸檢,動物實驗,臨床觀察等方法探索研究,認為酒中的乙醇,對老年或中、老年人的腦動脈粥樣硬化,顯示了某種抑制作用。 以上這些資料都說明,適量地飲酒對人體有保健作用。 (三)酒又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媒,其主要成份乙醇,有良好的穿透性,易于進入藥材組織細胞中,可以把中藥里的大部分水溶性物質,以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極性溶媒溶解的有機物質溶解出來,起到更好地發揮生藥原有的作用,服用后又可借酒的宣行藥勢之力,促進藥物療效最大程度的迅速發揮。并可按不同的中藥配方,制成各種藥酒來治療各種不同的病證。 近年來,運用科研方法對某些藥酒作了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證實藥酒確有其獨特的功效。如山東狗骨膠藥酒,具有散寒鎮痛,活血祛風,強筋壯骨作用,對風濕性關節炎及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有較好療效,臨床驗證222例,總有效率達到97。7%。在126例血沉觀察中,有血沉增快者93例(占77。5%),治療后有6l例(占65%)恢復正常,其余32例中有31例均有所下降。在107例抗“O”治療前后對比觀察中,治療前抗“O”增高者有46例,治療后24例恢復正常,21例有不同程度下降。 有人在研究龜令集酒對小鼠免疫功能影響同時,對比觀察了龜令集原始粉,龜令集升煉藥粉的影響,發現三種藥劑,都能顯著提高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并對小鼠溶血抗體的產生有顯著促進作用,但以藥酒的作用為最佳。 目前,國內外都在探索安全而有效的降血脂藥,我國醫務工作者選用人參、丹參、五加參(即刺五加)、三七等藥,制成三參酒,用于冶療37名高血脂患者,結果表明,對膽固醇、β脂蛋白、甘油三酯,三項指標,均有明顯的下降作用,一個月療程組降脂有效率為77。5%,2個月療程組,降脂有效率為97。4%。 以上這些現代科研方法,同樣證實中國藥酒具有良好的治療保健作用。 (四)中國藥酒適應范圍較廣,由于藥酒具有以上所講這些優點,所以其治療范圍幾乎涉及臨床所有科目。如內科的風濕病,偏癱(中風后遺癥),陽萎不用(性功能減退或障礙),咳喘(呼吸道感染);婦科的閉經、痛經,不孕、干血癆、產后腹瀉、產后眩暈、乳腺炎;兒科的佝僂病、風癇;外科的閉塞性脈管炎;皮膚科的濕疹、鵝掌風、過敏性皮炎、麻風病、銀屑病、白癜風;傷骨科的跌打損傷、骨折;口齒科的牙痛、齲齒;五官科的耳鳴、耳聾、失音、目視昏暗等,總計百余種病癥。當然,其中有些可能是古代某一醫家個人的經驗,是否能普遍應用,還須進一步驗證,但歷時千百年,流傳至今,服用的人積累起來也不會少,所以總體來看,當以可取者多。 (五)由于酒有防腐、消毒作用,當藥酒含乙醇40%以上時,可延緩許多藥物的水解,增強藥劑的穩定性。所以藥酒久漬不易腐壞,長期保存不易變質,并可隨時服用,十分方便。此外,藥酒還能起得矯臭的作用,如烏梢蛇、蘄蛇等經制成藥酒后,可減弱腥氣。 藥酒的服用 (一)限量服用 由于藥酒中含有一定量乙醇(亦稱酒精),攝入過量,會損害人體健康。所以必須正確使用,才能充分發揮藥酒的功效,避免其危害人體。 長期過量飲酒會損害健康,甚至帶來嚴重后果,這在古代早有認識。《內經。素問》中批判了“以酒為漿”的生活方式,后世又提出了不少預防措施,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有不少醒酒、解酒方。明代李時珍更明確指出:“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失精,生痰動火。俗夫沉酒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隕身亡命,其害不勝言哉”!“因此,在《普濟方》中還專列了解酒、惡酒等專門章節。 酒精(即乙醇)是一種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在消化道中,以簡單擴散的方式被迅速吸收,高濃度酒吸收速度比低濃度酒要快,空腹狀態會加快吸收。吸收后,絕大部分在肝臟被氧化分解,在醇脫氧酶的作用下,氧化成乙醛,又經醛脫氫酶的作用氧化為乙酸, 乙酸進入血液,加入乙酸代謝過程中,最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乙醇在體內氧化可產生一定的熱量被人利用(1克乙醇可產生7千卡熱量),有些人飲少量酒也容易醉,主要是體內缺少醇脫氫酶的緣故。有些人雖然酒量較大,但長期過量服用,也會使脂類代謝發生障礙,造成肝內脂肪堆積,導致酒精性肝硬化。長期過量飲酒,在消化系統還會損害胃粘膜和小腸的超微結構及吸收功能,使硫胺素、維生素B12、葉酸等吸收減少,導致營養不良和貧血。 乙醇還是一種致畸因素,它可以通過“胎盤屏障”從母體進入胎兒體內,影響胎兒腦細胞分裂及組織器官的細胞發育,造成胎兒發育遲緩、畸形及智力發育障礙。 乙醇對神經系統來說,又是一種麻醉劑,小劑量可使大腦抑制功能減弱,大劑量可麻痹延腦的“生命中樞”,從而產生危險。慢性酒精中毒,還會造成精神錯亂,記憶力、學習能力的減退等。 長期過量飲酒,易損害心臟,引起以左心室肥大為主的心臟增大,及多種心功能異常。 可見,過量地攝入乙醇是有害的,為了尋找一個對肝臟安全的飲酒量,有人根據大量的病理資料研究了乙醇消耗量與肝損害的關系,每日飲酒量,以相當于每kg體重飲服1g乙醇量為預防肝損害的安全量上限。若飲酒量超過每kg體重2。5g乙醇量,肝損害率就會顯著升高。根據這個上限,相當于60kg體重的人,每日飲60%的白酒100g,為了安全,乙醇的每日攝入量須限制在45g以下。 因此在飲用藥酒時,可以參照以上,根據藥酒度數,限制每日的攝入量。 (二)辨證服用 中醫治病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二個病人同患一種病,譬如感冒,醫生分別處以溫、涼兩種藥性相反的解表藥,各自服后都達到同樣治愈的效果,這就是辨證用藥的特點。 藥酒的使用,也應根據中醫的理論,進行辨證服用,尤其是保健性藥酒,更應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強弱、嗜好等選擇服用。因,一般治病的藥酒,大都功效主治比較明確,而且患者也總是在經過醫生明確診斷后再選擇服用。保健性藥酒,由于多以補益強身為主,因而對選擇不夠重視,若使用不當,易產生不良后果。所以服補益酒前,必須先弄清自己的體質狀況。 一般中醫將身體虛弱者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大類。通常氣虛主要表現為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動則氣喘,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脈弱或虛大等。血虛主要表現為頭眩目花,耳鳴耳聾,心悸失眠,唇舌爪甲色淡無華,脈細數或細澀等。陰虛主要表現為口渴、咽燥、虛煩不眠、便秘,甚則骨蒸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陽虛主要表現為畏寒肢冷、冷汗虛喘、腰膝酸軟、泄瀉水腫、舌胖而淡、脈沉而遲等。 當然,進一步還可按臟腑辨證的原理,分成脾氣虛、心陽虛、腎陽不足等。此外,辨證時還需注意分清真實假虛。所以,虛證同樣也應當根據醫生診斷,確診性質,隨后選方服用合適的藥酒。 補益藥酒的配方制備要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體虛服用者也必須根據這一原則,針對自己的體質狀況,選擇服用。 (三)因人而異,注意禁忌 前面已講了根據自己的體癥進行辨證服用,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其實中醫辨證論治所講的范疇更廣,它還包括人的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等個體差異和時令節氣等。因此,服用藥酒時還須因人而異,注意每個人的酒量大小。 若平時慣于飲酒者,服用藥酒量可以比一般人略增一些,但也要掌握分寸,不能過分。不習慣飲酒的人,在服用藥酒時,可以先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增加到需要服用的量,也可以冷開水稀釋后服用。 性別方面:婦女有經帶胎產等生理特點,所以在妊娠期、哺乳期就不宜使用藥酒。在行經期,如果月經正常,也不宜服用活血功效較強的藥酒。 年齡方面:年老體虛者,因新陳代謝較緩慢,在服用藥酒時可適當減量。相反,青壯年由于陳陳代謝相對旺盛,用量相對多一些。對兒童,古代有用藥酒治療佝僂病等。但兒童生長發育尚未成熟,臟器功能尚未齊全,所以一般不宜服用,如病情確有需要,也應注意適量。 此外,有肝臟病、高血壓、心臟病及酒精過敏者,都應當禁用或慎用藥酒。 飲酒時忌服某些藥物 由于有些藥物會增強酒精的毒性,或者產生副作用,或者影響藥效,所以還應當注意飲酒后12小時內不宜服某些藥物,或者服了藥物12小時內不宜再飲酒。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能增強酒精毒性的藥物,有降壓藥肼苯噠嗪,利尿藥利尿酸,抗抑郁藥悶可樂等;第二,飲酒會影響藥效,有抗驚厥藥苯妥英鈉,降血糖藥甲苯磺丁脲和胰島素等;第三,飲酒能增大藥物產生副作用,有降壓藥胍乙啶,利尿藥雙氫克尿塞、氯噻酮以及滅滴靈、阿斯匹林、巴比妥、利眠寧、安定、冬眠靈、非那根、奮乃靜、苯海拉明等;第四,能造成乙醛中毒的藥物,有痢特靈、硝酸甘油、滅滴靈等。 酒后忌洗澡 據病理學家觀察和檢測,人在飲酒后,體內儲備的葡萄糖在洗澡時會因體力活動和血液循環加快而大量地消耗掉,造成血糖含量大幅度下降,從而導致體溫也較快地降低。同時,酒精抑制了肝臟的正常生理活動能力,妨礙了體內葡萄糖儲存的恢復,于是,造成機體休克,嚴重危及生命。因此酒后忌洗澡。 此外,由于藥酒的配方組成不同,功能性味有異,所以往往附有服用的注意事項,如外用還是內服、忌口、禁房事等,服用時應當遵守,不能疏忽。 只有根據上述的要求,合理地使用藥酒,才能避免藥酒的副作用,發揮其優點和特長,達到應有療效。 三、藥酒的命名和分類 最古的藥酒方與其它中藥方劑一樣是沒有名稱的,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所記載的藥酒方,就沒有具體的方名。這種情況在唐代方書中仍保留不少,如《千金要方。脾臟下》“治下痢絞痛腸滑不可差方”。《外臺秘要》卷十五的“療風痹癮疹方”等。 最早的藥酒命名,現見于先秦及漢代,如《內經》中的“雞矢醴”及《金匱要略》中的“紅蘭花酒”等,多以單味藥或一方中主藥的藥名作為藥酒名稱,這方法成為后世藥酒命名的重要方法。漢代以后,藥酒命名的方法逐漸增多,傳統命名方法,歸納有以下幾種:①單味藥配制的藥酒,以藥名作為酒名,如羌活酒。②二味藥制成的藥酒,大都二藥聯名,如五倍子白礬酒。③多味藥制成藥酒用一個或二個主藥,作為命名,如羌獨活酒,或用概要易記的方法命名,如五蛇酒、五精酒,五枝酒、二藤酒等。④以人名為藥酒名稱,如倉公酒、史國公酒、北地太守酒等,以示紀念。為了區別,有時也用人名與藥名或功效聯名的,如崔氏地黃酒、周公百歲酒等等。⑤以功能主治命名,如安胎當歸酒、愈風酒、紅顏酒、腰痛酒等。這一命名方法,在傳統命名方法中,也占相當比重。⑥以中藥方劑和名稱,直接作為藥酒名稱,如八珍酒、十全大補酒等。 此外,還有一些從其它各種角度來命名的藥酒,如白藥酒、玉液酒、紫酒、戊戌酒、仙酒、青囊酒等,數量不多,不一一列舉。 由于命名的方法多以主藥或功效為主,再加藥酒的歷代專著均已亡佚,有些專題論述亦無分類,大都藥酒方劑是穿插在其它方書中,所以在命名和分類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如就本書原來收集到,以虎骨酒命名者,就有33方,其中單味8方、復方25方。復方中藥味數最多者達40余味,最少者僅2味,它們的組成相差很大,功效顯然也有所區別。但是,都用同一個名稱——虎骨酒,因此不易區別,給應用和分類帶來困難。為此,我們對藥酒的命名作了必要的改動。改動的原則如下: (1)為盡量保持原貌,對有些名稱不十分確切,或彼此十分相似的藥酒,只要不與其它藥酒名稱重復,則不作更改。如虎脛骨浸酒、虎脛骨酒、虎骨浸酒、浸虎骨酒,這些都是復方藥酒,名稱上不同于虎骨酒,彼此藥物組成及名稱上也稍有區別,所以就不作改動。 (2)根據藥酒功能主治的特點進行更改,如有一種復方組成的虎骨酒,它除了有一般虎骨酒理腰膝風痹等功能外,還有調順氣血,益心氣、清頭目、定神魂、久服無健忘等健身養心作用,故將原名虎骨酒改為虎骨健身養心酒,以作區別。以此類推,如“虎骨愈癱酒”的功能主治,則巳明確地指出可治中風癱瘓。 (3)根據組方特點歸納命名。即除了主藥虎骨外,另再選一藥搭配命名。搭配方法:僅二味藥者,就將另一味藥的名稱配上,像虎骨白芍酒。如藥味較多,則選擇僅次于虎骨的主藥,或其它虎骨酒方劑中沒有用到的藥味,如虎骨龜板酒、虎骨羊角酒等。 (4)個別藥酒方劑增“復方”二字,以示區別,如《新編中成藥》和《老年保健中成藥》中登載一張虎骨酒處方,內容相同,都是40余味藥的大方,因為沒有其它“復方虎骨酒”的命名,所以我們就從在二個相同配方中列出一個方劑,加上“復方”二字,命名為“復方虎骨酒”。 (5)對于近代編著中,重復命名的復方藥酒,則用號碼加以區別,并在“資料來源”一項注名出處。如虎骨木瓜酒(I),“資料來源”《新編中成藥》;虎骨木瓜酒(Ⅱ):“資料來源”《成藥全書》;虎骨木瓜酒(Ⅲ),“資料來源”《中藥制劑手冊》等。 此外,對內容相同或相近的同名藥酒,進行歸并。因為后世醫書中有不少內容是整理收錄前人的,如明代的《普濟方》中就有不少藥酒方劑是輯自宋代《圣濟總錄》、《太平圣惠方》的,在組成上完全相同,對此我們作了歸并。對少數處方,其制法、服用方法及功能主治的內容基本相同,或在處方組成幾十味藥中僅差少數幾味藥作用不明顯者,這可能是古人抄寫整理中的脫漏、衍訛,我們則刪去短少藥味的處方,以避免內容龐雜重復,同時對內容相同的單味藥酒進行歸并,盡可能使《中國藥酒》的內容“豐富實用,簡而不漏”。 中國藥酒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過程,藥酒的功能主治,既包括了中國古代二千年前的一些病名和病癥,也包括了現代醫學中的一些病名和病癥,此分屬二個理論體系,目前還很難統一。《中國藥酒》是中醫的一部分,因此首先要保持它傳統性,但也不忽視它發展的一面。為此,我們采用目前兩種理論體系均能接受的大科分類法,列保健、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口齒等科。 對有些目前還不太確鑿的古代病名、病癥,以及功能羅列一大堆,對主治不明確的藥酒,則不與勉強分類,歸并“其它”,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四、藥酒的制作工藝和質量鑒定 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養生方》中,發現一個比較完整的藥酒方,其記載了浸取藥汁,置麴和米飯,使之發酵,再加藥和藥汁,沃以美酒,放置一定時間的釀制過程,服飲方法及主治功效。這是最早有關藥酒制作工藝的介紹。古代也曾出現過少數藥酒專著,如《食圖四時藥酒要方》(《七錄》、一卷),《雜藥酒方》(《隋志》、十五卷)等,可惜均已失傳。 從目前流傳的文獻看,我國第一部藥物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只記載藥物宜酒漬及不可入酒者,未提及藥酒制作。直到公元500年左右,梁。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才有“凡漬藥酒,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侍至酒盡也。滓可曝燥,微搗更漬飲之”的記載。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酒醴第四》也有專門論述,“凡合藥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滓服,酒盡后,其滓搗,酒服方寸匕,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以后,各家著作對藥酒的制作也有類似論述,歸納起來大致可分三類: 1。藥物加工,切細成料后直接用酒浸漬而成。 2。藥物用水煮汁加曲釀制而成。 3。藥物用水煮汁釀酒,再浸漬其它藥料而成。 如《千金翼方》中的杜仲酒、麻子酒就是分別用第1、2種方法制作而成的。《千金要方》中的術膏酒就是用的第3種方法。大致涉及酒的選擇,藥料的取材及加工,制備的方法,過濾澄清等幾個方面。 (一)酒的選釋 早在唐代,我國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就有明確規定:“凡作酒醴須曲”,“諸酒醇醨不同,唯米酒入藥”。由此可知,當時的藥用酒是采用以曲釀造的米酒。宋至明代,仍是以曲釀造的米酒為藥用酒。至清代漸漸普及用白酒(燒酒)作藥用酒。現在1970年、1985年版的(中國藥典)則明文規定,酒劑系指藥材用白酒浸提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并明確指出,生產酒劑所用的白酒,應符合衛生部關于白酒的質量標準的規定。1982年由國家標準管理局發布的白酒標準中(由衛生部提出),既包括用谷類原料制成的白酒,也包括用薯干為原料制得的白酒。兩種白酒在檢測“標準”上允許有一定的差異。以60度白酒為例(高于或低于60度者,按60度折算),在甲醇限量上,以谷類制得的白酒應≤0。04g/100ml,而薯類制得白酒,則允許≤0。12g/100ml。在氰化物方面,谷類白酒應≤2mg/l,薯干白酒允許≤5mg/L。在雜醇油項上,谷類白酒應≤0。20g/100ml;包括薯類在內的其他白酒則是≤0。15g/100ml。其余在鉛、錳的限量上,兩種白酒的標準是相同的,均為≤lmg/L。因此,兩種不同原料制得的白酒,只要符合上述標準,均可用于藥酒生產,除了嚴格遵守規定標準外,還須注意傳統的質量標準,如高粱等谷類釀制的酒類,具有無色透明,不混濁,無沉淀物,氣香,口味純正等特點,使制成的藥酒香氣濃郁悠久(注1),最近,國內有人提出白酒和藥酒應增加亞硝胺類成分檢測一項,以加強質量控制,特別是生產出口產品單位更應注意。

熱心網友

朋友,你的孝心使我感動。我奉勸你一句,不要好心辦壞事。你的老爸血壓很高,還咳嗽,根本不能喝酒,不管什么藥酒都不行。浪費就浪費吧,如果喝了你配制的藥酒出了事,那你后悔莫及。買藥材的錢,你到不如拿來買些上等的東北黑木耳給你爸吃,降血壓的效果很好的。你說呢?祝你老爸身體健康!

熱心網友

你想盡孝心的話最好別讓你爸爸喝酒了,高血壓最忌喝酒!

熱心網友

喝酒對身體不好,不喝算了

熱心網友

如果你想要自制藥酒的話不是不可能,但是給你建議是到老中醫那里詢問清楚之后再決定用什么藥材。我為我爸爸也自制了藥酒,不過是經過老中醫的指點,以及根據我老爸的身體情況而選擇的藥酒。曾看到過因為喝了自制藥酒而差點兒丟掉性命的新聞,所以一定要慎重。找到老中醫,他會告訴你相關的知識。如:身體虛弱的人應該選用何種藥材,身體強壯些的人如何選擇藥才,或者是體寒、體熱的人應該用什么,再來就是跟自身的身體狀況(病痛)來選擇藥材。這些你都是要知道明白的,不可以胡亂放入你覺得好的藥材。這就跟你給病人食補同樣的道理,身體過于虛弱的人并不適宜使用人參一樣。所以建議你尋找專業人士詢問過后再決定什么藥材合適。不要盲目的聽信他人之言,也許人家告訴你的卻是對他慣用,但是你也別忘了,每個人的體制和身體情況還不同呢。同樣病癥的人有人體寒有人體熱。所以要慎重,不要弄得你一片孝心反而適得其反了。再來就是,如果你要自制藥酒的話還需要一個密封的容器來成酒。這個容器最好是玻璃的或是陶瓷的。再來,決定藥材種類之后一定要到那些可以讓你信賴的地方買藥材,例如:鹿茸、人參等比較珍貴的藥材在市面上以次充好甚至假的很多,要小心。

熱心網友

高血壓就不要喝酒啦

熱心網友

不用什么藥酒,每天堅持爬山1個小時, 上山降血壓,下山降血脂.

熱心網友

不能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