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銀行間市場“十五”時期發展回顧 【 2005。11。17 08:03】 金融時報 -------------------------------------------------------------------------------- ——規模不斷增大工具日漸豐富 策劃人手記 回顧“十五”期間債券市場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債券市場規模由小到大、產品日益豐富、投資者隊伍不斷擴大,債券市場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場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展望“十一五”期間,我國債券市場將在品種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有更為重大的突破,其在未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將日益凸顯。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業內專家一起來全面回顧過去5年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歷史,展望未來5年的美好前景。 王勤淮 經濟學博士,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研究部總經理。 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兩個重要價格指標―――匯率和利率的誕生地,銀行間市場在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由銀行間外匯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三部分組成,其發展水平對順利實施貨幣政策和國際收支政策、提高市場主體的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十五”期間,央行加快了銀行間市場建設力度,市場發展在深度、廣度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市場規模不斷增大,交易量屢創新高。交易量是反映市場活躍程度和市場規模最直觀的指標,“十五”期間,銀行間市場以令人驚嘆的速度擴張,交易量不斷創出新記錄。2001年初至2004年,銀行間外匯交易累計成交折合美元5323。96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49。2%;2001年至2005年10月,銀行間人民幣交易累計成交66。17萬億元人民幣,年平均增長率高達52%,其中信用拆借成交6。94萬億元、債券質押回購成交48。29萬億元、債券買斷回購成交0。28萬億元、現券買賣成交10。66萬億元、債券遠期成交92。14億元。 交易品種不斷創新,市場工具日漸豐富。近兩年來,銀行間市場新產品迭出,極大地擴展了市場深度與廣度。 在本幣市場上,2004年推出商業銀行次級債,為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加快股份制改造創造了條件;2004年8月允許企業債進入銀行間市場,增加了市場可流通品種;2004年5月推出債券買斷式回購,2005年6月推出債券遠期業務,為市場成員提供了新的交易工具和風險管理工具;2005年證券公司和企業短期融資券先后亮相銀行間市場,極大豐富了市場券種結構、期限結構、發債主體結構和收益率結構;2005年10月國際開發機構境內人民幣債券正式發行,國際債券市場上誕生了一個響亮名字―――熊貓債券。 在外匯市場上,2002年推出了歐元/人民幣交易幣種,并試行做市商制度,提高報價合理性與市場流動性;2003年外匯交易時間從上午半天延長到全天,同年實現外匯市場雙向交易,方便市場成員的頭寸平補和資金調度;2005年5月銀行間市場推出八個外幣貨幣對的即期交易,產生了與國際外匯市場同步接軌的外幣買賣市場;2005年8月推出遠期外匯交易,銀行間市場出現了第一個外匯衍生品種。 業務類型不斷拓展,服務功能日益強大。借助市場發展中不斷積累的經驗、技術和網絡優勢,5年來,銀行間市場業務領域和服務內容不斷擴展,服務范圍涵蓋交易、清算、信息、分析、風控、監管等眾多方面。 為適應市場成員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的需要,作為電子經紀的有益補充,2001年7月銀行間市場推出本幣聲訊中介服務,2002年6月推出外幣拆借中介服務;建立了“中國貨幣網”,完善了市場主體的報價、信息服務以及主管部門的監管服務,截至2005年6月貨幣網注冊用戶已達10921家;2003年6月開通“中國票據”網,為金融機構搭建集票據報價、查詢、信息交流為一體、全國統一的電子平臺,截至2005年6月,票據網成員已達1077家。5年來,銀行間市場始終貫徹“以多種技術手段,多種交易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市場需要”的業務方針,同時以交易所、電子經紀和聲訊經紀3種方式,為各類市場參與者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服務。 會員隊伍日趨壯大,成員類型呈現多元化。“十五”期間,銀行間市場成員的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加,金融資源在更廣范圍內實現最優配置。 在外匯市場上,2004年中銀香港和中銀澳門加入結售匯交易,銀行間外匯市場首次延伸至境外;2005年8月央行允許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成為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會員,有效豐富了市場成員類型;截至2005年10月,銀行間外匯市場成員達379家。 在本幣市場上,2002年4月央行將債券市場準入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成員規模迅速壯大;截至2005年10月,銀行間本幣市場成員達1168家,為“十五”期初成員的2。5倍。在成員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央行注意引進和培育機構投資者,如支持基金管理公司開辦貨幣市場基金業務,批準泛亞基金成為銀行間債券市場首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QFII)等。 市場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銀行間市場發展過程中,央行始終堅持制度先行,逐步建立了較為完整、規范的一級市場發行和二級市場交易制度,制定了一系列規范市場主體各類市場行為的規章,包括市場成員資信披露制度和新產品專項信息披露制度,有力地保證了市場的安全穩健運行。同時,加大了銀行間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004年債券結算實現DVP(券款對付)這一國際先進結算方式,極大降低了清算風險;2005實現交易數據在前臺交易系統、成員內部系統、后臺結算系統之間的直通式處理,進一步提高了交易結算效率,降低了風險,為銀行間市場高效、安全運作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市場影響日漸擴大,宏觀調控作用日益顯著。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生成了全國統一、權威的人民幣匯率,它是商業銀行掛牌外匯牌價的基準;在銀行間貨幣市場上生成的利率,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利率指標,在此基礎上,2004年10月以7天回購為標的推出了貨幣市場上第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基準利率參考指標,并初步建立了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曲線,為市場參與者判斷市場走向提供價格標尺,為市場成員發行新的市場工具提供定價基準。 銀行間市場的深層次發展,在為推動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為及時傳導央行貨幣政策意圖、實施國家外匯收支管理和匯率政策、配合國家財政政策,為滿足市場主體日常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與流動性管理需要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05年10月底,5年中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各類債券共計88179。9億元,其中絕大多數為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實施國家財政政策籌集了大量資金。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正常運作,保證了結售匯制度的順利實施和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和抵御外部沖擊能力大大增強,為進一步推動外匯體制改革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創造了良好條件。 更重要的是,由于銀行間市場具有規模大、流動性好、市場化程度高等特點,十分適合央行進行大規模的市場化操作,已成為貫徹貨幣政策的主要平臺;2002年6月央行公開市場業務取得突破性進展,央行以正回購為操作手段,調控當時因外匯占款過多造成的基礎貨幣過快增長,貨幣政策實施開始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2003年2月央行根據當時流動性增多的現狀,將公開市場操作由每周一個操作日調整為兩個操作日,2004年下半年進一步將一日的一場操作調整為兩場操作,加大操作頻率;目前,發行央行票據已成為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工具,截至2005月10月底,央行5年中在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央行票據286期,發行量46065。8億元,有效沖消了不斷增長的外匯占款,在內外經濟目標沖突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保證了內外經濟政策的協調運行。同樣,由于市場規模和流動性上的優勢,銀行間市場也成為廣大市場成員籌集低成本資金的便捷通道和提高資產收益與資產質量、提高流動性管理及負債管理水平的重要場所。 。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沒錯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回顧“十五”期間債券市場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債券市場規模由小到大、產品日益豐富、投資者隊伍不斷擴大,債券市場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場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展望“十一五”期間,我國債券市場將在品種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有更為重大的突破,其在未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將日益凸顯。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業內專家一起來全面回顧過去5年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歷史,展望未來5年的美好前景。 王勤淮 經濟學博士,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研究部總經理。 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兩個重要價格指標―――匯率和利率的誕生地,銀行間市場在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由銀行間外匯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三部分組成,其發展水平對順利實施貨幣政策和國際收支政策、提高市場主體的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十五”期間,央行加快了銀行間市場建設力度,市場發展在深度、廣度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市場規模不斷增大,交易量屢創新高。交易量是反映市場活躍程度和市場規模最直觀的指標,“十五”期間,銀行間市場以令人驚嘆的速度擴張,交易量不斷創出新記錄。2001年初至2004年,銀行間外匯交易累計成交折合美元5323。96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49。2%;2001年至2005年10月,銀行間人民幣交易累計成交66。17萬億元人民幣,年平均增長率高達52%,其中信用拆借成交6。94萬億元、債券質押回購成交48。29萬億元、債券買斷回購成交0。28萬億元、現券買賣成交10。66萬億元、債券遠期成交92。14億元。 交易品種不斷創新,市場工具日漸豐富。近兩年來,銀行間市場新產品迭出,極大地擴展了市場深度與廣度。 在本幣市場上,2004年推出商業銀行次級債,為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加快股份制改造創造了條件;2004年8月允許企業債進入銀行間市場,增加了市場可流通品種;2004年5月推出債券買斷式回購,2005年6月推出債券遠期業務,為市場成員提供了新的交易工具和風險管理工具;2005年證券公司和企業短期融資券先后亮相銀行間市場,極大豐富了市場券種結構、期限結構、發債主體結構和收益率結構;2005年10月國際開發機構境內人民幣債券正式發行,國際債券市場上誕生了一個響亮名字―――熊貓債券。 在外匯市場上,2002年推出了歐元/人民幣交易幣種,并試行做市商制度,提高報價合理性與市場流動性;2003年外匯交易時間從上午半天延長到全天,同年實現外匯市場雙向交易,方便市場成員的頭寸平補和資金調度;2005年5月銀行間市場推出八個外幣貨幣對的即期交易,產生了與國際外匯市場同步接軌的外幣買賣市場;2005年8月推出遠期外匯交易,銀行間市場出現了第一個外匯衍生品種。 業務類型不斷拓展,服務功能日益強大。借助市場發展中不斷積累的經驗、技術和網絡優勢,5年來,銀行間市場業務領域和服務內容不斷擴展,服務范圍涵蓋交易、清算、信息、分析、風控、監管等眾多方面。 為適應市場成員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的需要,作為電子經紀的有益補充,2001年7月銀行間市場推出本幣聲訊中介服務,2002年6月推出外幣拆借中介服務;建立了“中國貨幣網”,完善了市場主體的報價、信息服務以及主管部門的監管服務,截至2005年6月貨幣網注冊用戶已達10921家;2003年6月開通“中國票據”網,為金融機構搭建集票據報價、查詢、信息交流為一體、全國統一的電子平臺,截至2005年6月,票據網成員已達1077家。5年來,銀行間市場始終貫徹“以多種技術手段,多種交易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市場需要”的業務方針,同時以交易所、電子經紀和聲訊經紀3種方式,為各類市場參與者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服務。 會員隊伍日趨壯大,成員類型呈現多元化。“十五”期間,銀行間市場成員的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加,金融資源在更廣范圍內實現最優配置。 在外匯市場上,2004年中銀香港和中銀澳門加入結售匯交易,銀行間外匯市場首次延伸至境外;2005年8月央行允許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成為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會員,有效豐富了市場成員類型;截至2005年10月,銀行間外匯市場成員達379家。 在本幣市場上,2002年4月央行將債券市場準入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成員規模迅速壯大;截至2005年10月,銀行間本幣市場成員達1168家,為“十五”期初成員的2。5倍。在成員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央行注意引進和培育機構投資者,如支持基金管理公司開辦貨幣市場基金業務,批準泛亞基金成為銀行間債券市場首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QFII)等。 市場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銀行間市場發展過程中,央行始終堅持制度先行,逐步建立了較為完整、規范的一級市場發行和二級市場交易制度,制定了一系列規范市場主體各類市場行為的規章,包括市場成員資信披露制度和新產品專項信息披露制度,有力地保證了市場的安全穩健運行。同時,加大了銀行間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004年債券結算實現DVP(券款對付)這一國際先進結算方式,極大降低了清算風險;2005實現交易數據在前臺交易系統、成員內部系統、后臺結算系統之間的直通式處理,進一步提高了交易結算效率,降低了風險,為銀行間市場高效、安全運作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市場影響日漸擴大,宏觀調控作用日益顯著。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生成了全國統一、權威的人民幣匯率,它是商業銀行掛牌外匯牌價的基準;在銀行間貨幣市場上生成的利率,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利率指標,在此基礎上,2004年10月以7天回購為標的推出了貨幣市場上第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基準利率參考指標,并初步建立了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曲線,為市場參與者判斷市場走向提供價格標尺,為市場成員發行新的市場工具提供定價基準。 銀行間市場的深層次發展,在為推動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為及時傳導央行貨幣政策意圖、實施國家外匯收支管理和匯率政策、配合國家財政政策,為滿足市場主體日常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與流動性管理需要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05年10月底,5年中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各類債券共計88179。9億元,其中絕大多數為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實施國家財政政策籌集了大量資金。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正常運作,保證了結售匯制度的順利實施和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和抵御外部沖擊能力大大增強,為進一步推動外匯體制改革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創造了良好條件。 更重要的是,由于銀行間市場具有規模大、流動性好、市場化程度高等特點,十分適合央行進行大規模的市場化操作,已成為貫徹貨幣政策的主要平臺;2002年6月央行公開市場業務取得突破性進展,央行以正回購為操作手段,調控當時因外匯占款過多造成的基礎貨幣過快增長,貨幣政策實施開始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2003年2月央行根據當時流動性增多的現狀,將公開市場操作由每周一個操作日調整為兩個操作日,2004年下半年進一步將一日的一場操作調整為兩場操作,加大操作頻率;目前,發行央行票據已成為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工具,截至2005月10月底,央行5年中在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央行票據286期,發行量46065。8億元,有效沖消了不斷增長的外匯占款,在內外經濟目標沖突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保證了內外經濟政策的協調運行。同樣,由于市場規模和流動性上的優勢,銀行間市場也成為廣大市場成員籌集低成本資金的便捷通道和提高資產收益與資產質量、提高流動性管理及負債管理水平的重要場所。
熱心網友
由于銀行間市場具有規模大、流動性好、市場化程度高等特點,十分適合央行進行大規模的市場化操作,已成為貫徹貨幣政策的主要平臺;2002年6月央行公開市場業務取得突破性進展,央行以正回購為操作手段,調控當時因外匯占款過多造成的基礎貨幣過快增長,貨幣政策實施開始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2003年2月央行根據當時流動性增多的現狀,將公開市場操作由每周一個操作日調整為兩個操作日,2004年下半年進一步將一日的一場操作調整為兩場操作,加大操作頻率;目前,發行央行票據已成為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工具,截至2005月10月底,央行5年中在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央行票據286期,發行量46065。8億元,有效沖消了不斷增長的外匯占款,在內外經濟目標沖突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保證了內外經濟政策的協調運行。同樣,由于市場規模和流動性上的優勢,銀行間市場也成為廣大市場成員籌集低成本資金的便捷通道和提高資產收益與資產質量、提高流動性管理及負債管理水平的重要場所。 。
熱心網友
回顧“十五”期間債券市場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債券市場規模由小到大、產品日益豐富、投資者隊伍不斷擴大,債券市場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場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展望“十一五”期間,我國債券市場將在品種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有更為重大的突破,其在未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將日益凸顯。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業內專家一起來全面回顧過去5年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歷史,展望未來5年的美好前景。 王勤淮 經濟學博士,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研究部總經理。 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兩個重要價格指標―――匯率和利率的誕生地,銀行間市場在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由銀行間外匯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三部分組成,其發展水平對順利實施貨幣政策和國際收支政策、提高市場主體的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十五”期間,央行加快了銀行間市場建設力度,市場發展在深度、廣度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市場規模不斷增大,交易量屢創新高。交易量是反映市場活躍程度和市場規模最直觀的指標,“十五”期間,銀行間市場以令人驚嘆的速度擴張,交易量不斷創出新記錄。2001年初至2004年,銀行間外匯交易累計成交折合美元5323。96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49。2%;2001年至2005年10月,銀行間人民幣交易累計成交66。17萬億元人民幣,年平均增長率高達52%,其中信用拆借成交6。94萬億元、債券質押回購成交48。29萬億元、債券買斷回購成交0。28萬億元、現券買賣成交10。66萬億元、債券遠期成交92。14億元。 交易品種不斷創新,市場工具日漸豐富。近兩年來,銀行間市場新產品迭出,極大地擴展了市場深度與廣度。 在本幣市場上,2004年推出商業銀行次級債,為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加快股份制改造創造了條件;2004年8月允許企業債進入銀行間市場,增加了市場可流通品種;2004年5月推出債券買斷式回購,2005年6月推出債券遠期業務,為市場成員提供了新的交易工具和風險管理工具;2005年證券公司和企業短期融資券先后亮相銀行間市場,極大豐富了市場券種結構、期限結構、發債主體結構和收益率結構;2005年10月國際開發機構境內人民幣債券正式發行,國際債券市場上誕生了一個響亮名字―――熊貓債券。 在外匯市場上,2002年推出了歐元/人民幣交易幣種,并試行做市商制度,提高報價合理性與市場流動性;2003年外匯交易時間從上午半天延長到全天,同年實現外匯市場雙向交易,方便市場成員的頭寸平補和資金調度;2005年5月銀行間市場推出八個外幣貨幣對的即期交易,產生了與國際外匯市場同步接軌的外幣買賣市場;2005年8月推出遠期外匯交易,銀行間市場出現了第一個外匯衍生品種。 業務類型不斷拓展,服務功能日益強大。借助市場發展中不斷積累的經驗、技術和網絡優勢,5年來,銀行間市場業務領域和服務內容不斷擴展,服務范圍涵蓋交易、清算、信息、分析、風控、監管等眾多方面。 為適應市場成員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的需要,作為電子經紀的有益補充,2001年7月銀行間市場推出本幣聲訊中介服務,2002年6月推出外幣拆借中介服務;建立了“中國貨幣網”,完善了市場主體的報價、信息服務以及主管部門的監管服務,截至2005年6月貨幣網注冊用戶已達10921家;2003年6月開通“中國票據”網,為金融機構搭建集票據報價、查詢、信息交流為一體、全國統一的電子平臺,截至2005年6月,票據網成員已達1077家。5年來,銀行間市場始終貫徹“以多種技術手段,多種交易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市場需要”的業務方針,同時以交易所、電子經紀和聲訊經紀3種方式,為各類市場參與者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服務。 會員隊伍日趨壯大,成員類型呈現多元化。“十五”期間,銀行間市場成員的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加,金融資源在更廣范圍內實現最優配置。 在外匯市場上,2004年中銀香港和中銀澳門加入結售匯交易,銀行間外匯市場首次延伸至境外;2005年8月央行允許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成為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會員,有效豐富了市場成員類型;截至2005年10月,銀行間外匯市場成員達379家。 在本幣市場上,2002年4月央行將債券市場準入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成員規模迅速壯大;截至2005年10月,銀行間本幣市場成員達1168家,為“十五”期初成員的2。5倍。在成員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央行注意引進和培育機構投資者,如支持基金管理公司開辦貨幣市場基金業務,批準泛亞基金成為銀行間債券市場首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QFII)等。 市場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銀行間市場發展過程中,央行始終堅持制度先行,逐步建立了較為完整、規范的一級市場發行和二級市場交易制度,制定了一系列規范市場主體各類市場行為的規章,包括市場成員資信披露制度和新產品專項信息披露制度,有力地保證了市場的安全穩健運行。同時,加大了銀行間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004年債券結算實現DVP(券款對付)這一國際先進結算方式,極大降低了清算風險;2005實現交易數據在前臺交易系統、成員內部系統、后臺結算系統之間的直通式處理,進一步提高了交易結算效率,降低了風險,為銀行間市場高效、安全運作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市場影響日漸擴大,宏觀調控作用日益顯著。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生成了全國統一、權威的人民幣匯率,它是商業銀行掛牌外匯牌價的基準;在銀行間貨幣市場上生成的利率,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利率指標,在此基礎上,2004年10月以7天回購為標的推出了貨幣市場上第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基準利率參考指標,并初步建立了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曲線,為市場參與者判斷市場走向提供價格標尺,為市場成員發行新的市場工具提供定價基準。 銀行間市場的深層次發展,在為推動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為及時傳導央行貨幣政策意圖、實施國家外匯收支管理和匯率政策、配合國家財政政策,為滿足市場主體日常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與流動性管理需要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05年10月底,5年中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各類債券共計88179。9億元,其中絕大多數為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實施國家財政政策籌集了大量資金。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正常運作,保證了結售匯制度的順利實施和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和抵御外部沖擊能力大大增強,為進一步推動外匯體制改革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創造了良好條件。 更重要的是,由于銀行間市場具有規模大、流動性好、市場化程度高等特點,十分適合央行進行大規模的市場化操作,已成為貫徹貨幣政策的主要平臺;2002年6月央行公開市場業務取得突破性進展,央行以正回購為操作手段,調控當時因外匯占款過多造成的基礎貨幣過快增長,貨幣政策實施開始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2003年2月央行根據當時流動性增多的現狀,將公開市場操作由每周一個操作日調整為兩個操作日,2004年下半年進一步將一日的一場操作調整為兩場操作,加大操作頻率;目前,發行央行票據已成為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工具,截至2005月10月底,央行5年中在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央行票據286期,發行量46065。8億元,有效沖消了不斷增長的外匯占款,在內外經濟目標沖突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保證了內外經濟政策的協調運行。同樣,由于市場規模和流動性上的優勢,銀行間市場也成為廣大市場成員籌集低成本資金的便捷通道和提高資產收益與資產質量、提高流動性管理及負債管理水平的重要場所。 。
熱心網友
是呀!
熱心網友
銀行系統的業務特性,決定它對所配備的計算機及各類相關設備數量、檔次需求非常之高,整體水平位居國內前列。 1.臺式PC市場 銀行系統共裝備臺式PC數十萬臺,其中各商業銀行臺式PC數量從幾萬到十幾萬臺不等。聯想的臺式PC不但在國內整體市場上處于領先,在一向對設備要求苛刻的金融用戶中也獨占鰲頭(見圖1),這也說明經過多年努力,聯想臺式PC已經得到國內廣大行業用戶認可。 2.筆記本電腦市場 在銀行用戶筆記本電腦市場,盡管聯想在慢慢趕上,但總體來說依舊是東芝、IBM、DELL三分天下(見圖2)。在數萬臺的保有量中,東芝占27。5%的份額,位居第一。 3.服務器市場 在1997年以前,國內銀行服務器市場基本上是IBM、Compaq的天下,其他品牌很少。但從近兩三年應用情況看,一些服務器廠商已開始進軍銀行業,其中業績最為突出的是HP,且已經對IBM形成了巨大沖擊。一些國內IT企業如聯想、浪潮等,雖然目前都已進入銀行市場,但應用大都在非關鍵業務領域如辦公自動化等。在與支付清算、支付服務等相關的關鍵業務領域,國外高端服務器產品始終是銀行用戶的首選。 在銀行服務器市場,IBM目前仍占據銀行市場的首位,HP、Sun分列2、3位(見圖3)。 4.網絡設備市場 銀行系統通信網絡經過十年建設,已取得相當的成就。人民銀行建成北京衛星主站和無錫備份主站,開通運行600多個地面衛星小站和1000多個電子聯行收發站,覆蓋全國所有城市和部分縣。銀行系統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共建的中國金融數據通信幀中繼骨干網已覆蓋全國250個以上的城市,支持語音、數據、圖像等多種信息傳輸和多種通信協議。銀行系統在全國近300個城市建立了城市金融通信網絡,支持同城資金清算、銀行卡信息交換。 幾大國有商業銀行計算機網絡發展迅速,建成了連接總行到省、市縣、分支機構的系統內的計算機網絡,支持金融交易業務、管理信息和辦公自動化。 ◆ 中國工商銀行的一級網絡采用網狀拓樸結構,覆蓋了工商銀行設有分支機構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構成中國工商銀行通信網絡的主干網。各二級分行通過路由器接入主干網,形成了二級網絡。網上傳輸的業務主要包括電子匯兌系統、牡丹卡授權系統及管理信息系統等。 ◆ 中國農業銀行已建成總行到分行(包括直屬分行)的一級通信網、省分行到地(市)行的二級通信網,在網上運行的業務包括全國人民幣電子匯兌系統、外匯匯兌與清算系統、統計報表遠程傳輸系統、信用卡授權系統和公文傳輸系統等。 ◆ 中國銀行建成了從總行聯至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行的一級數據專網和從省會城市聯至地市分行的二級網,經濟發達地區的三級網(從地市到縣)也在加緊建設中。中國銀行還通過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系統(SWIFT)標準接口,加入了SWIFT系統網絡。通過該網絡,實現了國際匯兌一日通,國內匯兌即時通。 ◆ 中國建設銀行以郵電部門提供的X。25公用數據通信網為依托,建成了自己的虛擬專用網絡。該網覆蓋了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和部分縣區支行。 銀行系統主要網絡設備市場分布見圖4、圖5。 5. 存折打印機市場 銀行存折打印機排在前兩位的品牌是南天與湘計算機的PR2產品(見圖6)。在國內普通針打市場,EPSON的產品如LQ1600K系列,十多年來一直處在針打領域的霸主地位,唯一能與EPSON抗衡的是得實的AR-3240系列。盡管在整個中國針式打印機市場上,EPSON 、得實位居前列,但在存折打印機市場上卻主要是Olivetti OEM產品的天下。各廠商也都在努力改變此種現狀,有些已開始考慮為中國的銀行用戶合作開發存折打印機,一旦這些廠商真正大力投入,可以想象存折打印機市場未來的格局仍會有所變動。 6. ATM機市場 銀行系統自1987年裝備ATM機以來,至今各行ATM裝機量已有數萬臺,市場分布見圖7。由于近兩年ATM可以免稅進口,因此各商業銀行新增的ATM產品中,大部分是國外進口產品。目前國內組裝生產NCR、迪堡、富士通、西門子等品牌ATM的合資企業有五家,生產國產品牌ATM的企業有:廣州廣利、東方通信、廣電運通、北京立德四家。上述九家企業ATM生產能力總量已達2萬臺。 “十五”期間,國內每年對ATM設備增量需求將在6000-8000臺,按目前國內ATM設備廠家的生產能力,已滿足并超過金融系統對ATM設備的裝機需求。人民銀行已要求各行在2000年ATM增設總量中國產設備須占20%-30%,同時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對國產ATM產業扶持政策,促進民族產業的發展。由此可以相信,ATM機國產化比例增大的趨勢將持續下去。 發 展 趨 勢 在我國金融電子化發展早期甚至包括中期,計劃經濟管理觀念對計算機應用的設計、管理都有一定的影響,為廣泛調動各級機構的投資積極性,從總行到基層支行都大量采購計算機、開發自己的軟件,計算機應用的高度分散,造成大量的設備資源重復投入。應用軟件在低水平下重復開發、多級處理中心聯網困難的后果,同時也造成資金浪費、市場競爭能力受到挑戰、操作和管理風險難以控制的局面。 金融電子化發展到今天,多級計算處理中心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目前各商業銀行都在制定在1-2年內向集約化經營和集中式管理方面整合的規劃,都在搞大數據中心建設,整合內部資源,并撤消了一些效益不好的分支機構。銀行業務電子化集中處理在我國金融界是新鮮事物,也是值得重視的大事。 “十五”展望 “十五”時期,金融電子化發展目標是:建立中國金融數據通信網,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建立現代化支付清算體系,為全社會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結算服務;全面推廣綜合柜面業務系統、網上銀行、電子商務等新型金融業務系統和金融信息服務系統;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開發并推廣綜合金融監管系統;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提高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和辦公效率;建立金融計算機安全體系,保障銀行業務應用系統安全運行。 1、中國金融數據通信網建設 “十五”時期,完成金融地面幀中繼骨干網絡覆蓋全國300個城市的工程建設,完成金融衛星通信網擴容和TCP/IP協議網絡的改造,實現金融地面骨干網絡與衛星網絡互為備份,為金融系統提供更多的通信服務。銀行各部門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系統內Intranet網絡。在全國所有城市建立城市網絡,實現銀行各部門有同一城市的網絡互聯。 2、支付系統建設 “十五”時期,完成對傳統業務的改造,全面推廣綜合柜員業務系統,重點發展網上銀行、移動銀行、電子商務、電話服務中心等各種新興服務,拓展應用范圍。大力支持銀行卡業務,全面實現銀行卡網絡聯網和業務聯營。建立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推動電子商務的開展。加快實現銀行營業網點計算機化和網絡化的步伐,全國所有城市及發達地區縣的營業網點實現電子化和網絡化。完善支付清算體系,完成電子聯行平滑過渡到現代化支付系統,實現同城票據清分和資金清算自動化。 3、管理信息系統和辦公自動化 “十五”時期,完善金額監管體系,建立全面的金融監管系統和銀行管理信息系統,為防范金融風險和經營管理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建成金融系統內部的內聯網系統,支持包括電子郵件等傳輸系統,金融公文傳輸和辦公無紙化,提高辦公效率。 4、計算機系統安全 “十五”時期,建立和完善銀行計算機安全組織管理體系、技術體系及制度體系。切實加強和保障銀行電子數據和信息的安全。銀行大型計算機處理中心建立災難備份中心,通信網絡實現天地互為備份,確保銀行主要業務應用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
熱心網友
銀行間市場“十五”時期發展回顧 【 2005。11。17 08:03】 金融時報 -------------------------------------------------------------------------------- ——規模不斷增大工具日漸豐富 策劃人手記 回顧“十五”期間債券市場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債券市場規模由小到大、產品日益豐富、投資者隊伍不斷擴大,債券市場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場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展望“十一五”期間,我國債券市場將在品種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有更為重大的突破,其在未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將日益凸顯。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業內專家一起來全面回顧過去5年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歷史,展望未來5年的美好前景。 王勤淮 經濟學博士,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研究部總經理。 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兩個重要價格指標―――匯率和利率的誕生地,銀行間市場在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由銀行間外匯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三部分組成,其發展水平對順利實施貨幣政策和國際收支政策、提高市場主體的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十五”期間,央行加快了銀行間市場建設力度,市場發展在深度、廣度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市場規模不斷增大,交易量屢創新高。交易量是反映市場活躍程度和市場規模最直觀的指標,“十五”期間,銀行間市場以令人驚嘆的速度擴張,交易量不斷創出新記錄。2001年初至2004年,銀行間外匯交易累計成交折合美元5323。96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49。2%;2001年至2005年10月,銀行間人民幣交易累計成交66。17萬億元人民幣,年平均增長率高達52%,其中信用拆借成交6。94萬億元、債券質押回購成交48。29萬億元、債券買斷回購成交0。28萬億元、現券買賣成交10。66萬億元、債券遠期成交92。14億元。 交易品種不斷創新,市場工具日漸豐富。近兩年來,銀行間市場新產品迭出,極大地擴展了市場深度與廣度。 在本幣市場上,2004年推出商業銀行次級債,為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加快股份制改造創造了條件;2004年8月允許企業債進入銀行間市場,增加了市場可流通品種;2004年5月推出債券買斷式回購,2005年6月推出債券遠期業務,為市場成員提供了新的交易工具和風險管理工具;2005年證券公司和企業短期融資券先后亮相銀行間市場,極大豐富了市場券種結構、期限結構、發債主體結構和收益率結構;2005年10月國際開發機構境內人民幣債券正式發行,國際債券市場上誕生了一個響亮名字―――熊貓債券。 在外匯市場上,2002年推出了歐元/人民幣交易幣種,并試行做市商制度,提高報價合理性與市場流動性;2003年外匯交易時間從上午半天延長到全天,同年實現外匯市場雙向交易,方便市場成員的頭寸平補和資金調度;2005年5月銀行間市場推出八個外幣貨幣對的即期交易,產生了與國際外匯市場同步接軌的外幣買賣市場;2005年8月推出遠期外匯交易,銀行間市場出現了第一個外匯衍生品種。 業務類型不斷拓展,服務功能日益強大。借助市場發展中不斷積累的經驗、技術和網絡優勢,5年來,銀行間市場業務領域和服務內容不斷擴展,服務范圍涵蓋交易、清算、信息、分析、風控、監管等眾多方面。 為適應市場成員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的需要,作為電子經紀的有益補充,2001年7月銀行間市場推出本幣聲訊中介服務,2002年6月推出外幣拆借中介服務;建立了“中國貨幣網”,完善了市場主體的報價、信息服務以及主管部門的監管服務,截至2005年6月貨幣網注冊用戶已達10921家;2003年6月開通“中國票據”網,為金融機構搭建集票據報價、查詢、信息交流為一體、全國統一的電子平臺,截至2005年6月,票據網成員已達1077家。5年來,銀行間市場始終貫徹“以多種技術手段,多種交易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市場需要”的業務方針,同時以交易所、電子經紀和聲訊經紀3種方式,為各類市場參與者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服務。 會員隊伍日趨壯大,成員類型呈現多元化。“十五”期間,銀行間市場成員的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加,金融資源在更廣范圍內實現最優配置。 在外匯市場上,2004年中銀香港和中銀澳門加入結售匯交易,銀行間外匯市場首次延伸至境外;2005年8月央行允許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成為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會員,有效豐富了市場成員類型;截至2005年10月,銀行間外匯市場成員達379家。 在本幣市場上,2002年4月央行將債券市場準入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成員規模迅速壯大;截至2005年10月,銀行間本幣市場成員達1168家,為“十五”期初成員的2。5倍。在成員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央行注意引進和培育機構投資者,如支持基金管理公司開辦貨幣市場基金業務,批準泛亞基金成為銀行間債券市場首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QFII)等。 市場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銀行間市場發展過程中,央行始終堅持制度先行,逐步建立了較為完整、規范的一級市場發行和二級市場交易制度,制定了一系列規范市場主體各類市場行為的規章,包括市場成員資信披露制度和新產品專項信息披露制度,有力地保證了市場的安全穩健運行。同時,加大了銀行間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004年債券結算實現DVP(券款對付)這一國際先進結算方式,極大降低了清算風險;2005實現交易數據在前臺交易系統、成員內部系統、后臺結算系統之間的直通式處理,進一步提高了交易結算效率,降低了風險,為銀行間市場高效、安全運作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市場影響日漸擴大,宏觀調控作用日益顯著。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生成了全國統一、權威的人民幣匯率,它是商業銀行掛牌外匯牌價的基準;在銀行間貨幣市場上生成的利率,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利率指標,在此基礎上,2004年10月以7天回購為標的推出了貨幣市場上第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基準利率參考指標,并初步建立了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曲線,為市場參與者判斷市場走向提供價格標尺,為市場成員發行新的市場工具提供定價基準。 銀行間市場的深層次發展,在為推動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為及時傳導央行貨幣政策意圖、實施國家外匯收支管理和匯率政策、配合國家財政政策,為滿足市場主體日常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與流動性管理需要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05年10月底,5年中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各類債券共計88179。9億元,其中絕大多數為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實施國家財政政策籌集了大量資金。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正常運作,保證了結售匯制度的順利實施和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和抵御外部沖擊能力大大增強,為進一步推動外匯體制改革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創造了良好條件。 更重要的是,由于銀行間市場具有規模大、流動性好、市場化程度高等特點,十分適合央行進行大規模的市場化操作,已成為貫徹貨幣政策的主要平臺;2002年6月央行公開市場業務取得突破性進展,央行以正回購為操作手段,調控當時因外匯占款過多造成的基礎貨幣過快增長,貨幣政策實施開始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2003年2月央行根據當時流動性增多的現狀,將公開市場操作由每周一個操作日調整為兩個操作日,2004年下半年進一步將一日的一場操作調整為兩場操作,加大操作頻率;目前,發行央行票據已成為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工具,截至2005月10月底,央行5年中在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央行票據286期,發行量46065。8億元,有效沖消了不斷增長的外匯占款,在內外經濟目標沖突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保證了內外經濟政策的協調運行。同樣,由于市場規模和流動性上的優勢,銀行間市場也成為廣大市場成員籌集低成本資金的便捷通道和提高資產收益與資產質量、提高流動性管理及負債管理水平的重要場所。 。
熱心網友
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