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出擊人民幣理財市場四大行打響存款保衛戰 中國人力資源文摘 查看長三角人才網 2005-6-21 1:06:26 來源: 中國經營報 作者: 巫燕玲 編輯: 廣告位招租 在股份制銀行把人民幣理財炒得炙手可熱后兩個月,國有商業銀行終于打破沉默,發力應戰。2月1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幾乎在同一天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而農行的產品也將在近日面市。 而此時,民生、光大、興業等股份制銀行又一批人民幣理財也正在發售期。從產品設計上看,國有商業銀行并不見得有很大突破,趕在春節前儲蓄高峰期推出,其“反擊”股份制商業銀行之意昭然若揭。 憑借著龐大的客戶儲備和網點優勢,四大行的加入無疑將使已經火熱的人民幣理財市場再度升溫。 儲蓄防守 “這次出擊我們是打防守戰。”農行廣東省分行營業部私人業務部經理張勝說。在光大銀行于去年下半年首開人民幣理財業務后,各股份制銀行紛紛跟進,恰逢9年來首次加息,由于人民幣理財預期回報率均高于銀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數月來股份制銀行借加息儲蓄回流從四大銀行分走不少存款。“當時對我們的儲蓄影響很大。”一家國有銀行人士坦言。 阻攔體內儲蓄分流成了四大行推出人民幣理財業務的最直接理由。 盡管應戰稍遲,國有銀行此次出擊卻顯得有的放矢:這次各大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最低認購金額均為5萬元,與股份制銀行一萬元甚至千元起點甚為不同。“之前人民幣理財產品導致的儲蓄流失大多集中在中端客戶中,就是儲蓄幾十萬元的客戶,高、低端客戶受影響比較少。”張說。與此相聯系的是,與股份制銀行大張旗鼓宣傳不同,這次各大行都頗為低調,主要通過VIP理財室進行銷售,并沒有在普通儲戶中廣泛宣傳。記者在建設銀行的柜面上甚至見不到產品宣傳單。 另外,與前期股份制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更大不同是,此次各大行推出的產品均無需配售定期儲蓄存款。工行產品干脆就名為“穩得利不配售定期儲蓄存款”。“我們只是在防守,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能留住客戶,并給客戶多一種選擇和服務。”張說。 看淡收益 事實上,國有銀行對人民幣理財產品似乎并沒有太大熱情。工行“穩得利”第一期規模只有23億元,分到各地分行后更是少之又少。“人民幣理財業務對國有銀行并不見得是多大的好事:推出后的實際情形可能是整體資金規模變化不大,只是體內存款流到人民幣理財業務中去了。而后者的經營成本顯然要比前者高,例如理財中心運營以及人員的培訓配置等。”一位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人士說。“而如果人民幣理財業務帶走銀行太多存量資金,銀行流動性也會受到影響。”記者采訪的國有銀行人士均表示,他們并不指望能從這個業務上賺取什么利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不斷上升,設置也更加靈活,例如可以提前終止。“從目前的債券票據市場來看,3.5%的預期收益我認為差不多就到頂了,銀行贏利空間很小。”張分析。 盡管收益微薄,但各家銀行仍舊爭先恐后加入,當然各有打算。“我們更多的是為了要讓客戶更加了解我們銀行,了解我們的品牌。”光大銀行廣州分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陳暉說。她承認,四大行的加入會使光大的市場份額受到影響。“我們會不斷推陳出新,最后受益的還是投資者。” 目前的現實情形是,無論對大小銀行?人民幣理財之戰是不戰則退。現在,幾乎所有國內銀行收入的80%~90%都來自利差,這就決定了各家銀行必須保證存款及貸款規模。只要國內銀行這個贏利模式沒有調整過來,人民幣理財戰火就還會繼續。 影響利率政策? 對于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高息攬儲”之嫌,幾乎自其面世以來就一直被人詬病。 去年10月央行已經放開貸款利率上浮空間,在現行利率政策中,只剩下存款利率上浮空間仍然受控。而股份制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業務搭配定期存款,總體收益率超過銀行定期收益率,破有“曲線突圍”之味。 一國有銀行人士則認為:“從投資者角度來看,正是因為信任銀行才交給銀行理財,實際心理預期可能和提高存款利率差不多。這和國內投資者的思維慣性有關:認為銀行是絕對沒有風險的。”他認為,銀行正是利用投資者的這種思維慣性通過人民幣理財產品達到變相提高存款利率的效果,其中隱藏的風險其實更應該受到重視:人民幣理財產品并不像儲蓄存款一樣保賺不賠,但投資者目前可能并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繼續加息,相信資金回流儲蓄會更多,這個市場可能會加大。”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讓利率更加的市場化,無論對于銀行還是對于儲戶而言,都是一件更為公平和安全的事情。目前人民幣理財業務暴露出來的“安全隱患”,無疑會對央行現行利率政策造成一定隱性壓力。。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出擊人民幣理財市場四大行打響存款保衛戰 廣告位招租 在股份制銀行把人民幣理財炒得炙手可熱后兩個月,國有商業銀行終于打破沉默,發力應戰。2月1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幾乎在同一天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而農行的產品也將在近日面市。 而此時,民生、光大、興業等股份制銀行又一批人民幣理財也正在發售期。從產品設計上看,國有商業銀行并不見得有很大突破,趕在春節前儲蓄高峰期推出,其“反擊”股份制商業銀行之意昭然若揭。 憑借著龐大的客戶儲備和網點優勢,四大行的加入無疑將使已經火熱的人民幣理財市場再度升溫。 儲蓄防守 “這次出擊我們是打防守戰。”農行廣東省分行營業部私人業務部經理張勝說。在光大銀行于去年下半年首開人民幣理財業務后,各股份制銀行紛紛跟進,恰逢9年來首次加息,由于人民幣理財預期回報率均高于銀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數月來股份制銀行借加息儲蓄回流從四大銀行分走不少存款。“當時對我們的儲蓄影響很大。”一家國有銀行人士坦言。 阻攔體內儲蓄分流成了四大行推出人民幣理財業務的最直接理由。 盡管應戰稍遲,國有銀行此次出擊卻顯得有的放矢:這次各大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最低認購金額均為5萬元,與股份制銀行一萬元甚至千元起點甚為不同。“之前人民幣理財產品導致的儲蓄流失大多集中在中端客戶中,就是儲蓄幾十萬元的客戶,高、低端客戶受影響比較少。”張說。與此相聯系的是,與股份制銀行大張旗鼓宣傳不同,這次各大行都頗為低調,主要通過VIP理財室進行銷售,并沒有在普通儲戶中廣泛宣傳。記者在建設銀行的柜面上甚至見不到產品宣傳單。 另外,與前期股份制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更大不同是,此次各大行推出的產品均無需配售定期儲蓄存款。工行產品干脆就名為“穩得利不配售定期儲蓄存款”。“我們只是在防守,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能留住客戶,并給客戶多一種選擇和服務。”張說。 看淡收益 事實上,國有銀行對人民幣理財產品似乎并沒有太大熱情。工行“穩得利”第一期規模只有23億元,分到各地分行后更是少之又少。“人民幣理財業務對國有銀行并不見得是多大的好事:推出后的實際情形可能是整體資金規模變化不大,只是體內存款流到人民幣理財業務中去了。而后者的經營成本顯然要比前者高,例如理財中心運營以及人員的培訓配置等。”一位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人士說。“而如果人民幣理財業務帶走銀行太多存量資金,銀行流動性也會受到影響。”記者采訪的國有銀行人士均表示,他們并不指望能從這個業務上賺取什么利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不斷上升,設置也更加靈活,例如可以提前終止。“從目前的債券票據市場來看,3.5%的預期收益我認為差不多就到頂了,銀行贏利空間很小。”張分析。 盡管收益微薄,但各家銀行仍舊爭先恐后加入,當然各有打算。“我們更多的是為了要讓客戶更加了解我們銀行,了解我們的品牌。”光大銀行廣州分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陳暉說。她承認,四大行的加入會使光大的市場份額受到影響。“我們會不斷推陳出新,最后受益的還是投資者。” 目前的現實情形是,無論對大小銀行?人民幣理財之戰是不戰則退。現在,幾乎所有國內銀行收入的80%~90%都來自利差,這就決定了各家銀行必須保證存款及貸款規模。只要國內銀行這個贏利模式沒有調整過來,人民幣理財戰火就還會繼續。 影響利率政策? 對于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高息攬儲”之嫌,幾乎自其面世以來就一直被人詬病。 去年10月央行已經放開貸款利率上浮空間,在現行利率政策中,只剩下存款利率上浮空間仍然受控。而股份制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業務搭配定期存款,總體收益率超過銀行定期收益率,破有“曲線突圍”之味。 一國有銀行人士則認為:“從投資者角度來看,正是因為信任銀行才交給銀行理財,實際心理預期可能和提高存款利率差不多。這和國內投資者的思維慣性有關:認為銀行是絕對沒有風險的。”他認為,銀行正是利用投資者的這種思維慣性通過人民幣理財產品達到變相提高存款利率的效果,其中隱藏的風險其實更應該受到重視:人民幣理財產品并不像儲蓄存款一樣保賺不賠,但投資者目前可能并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繼續加息,相信資金回流儲蓄會更多,這個市場可能會加大。”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讓利率更加的市場化,無論對于銀行還是對于儲戶而言,都是一件更為公平和安全的事情。目前人民幣理財業務暴露出來的“安全隱患”,無疑會對央行現行利率政策造成一定隱性壓力。 。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 在股份制銀行把人民幣理財炒得炙手可熱后兩個月,國有商業銀行終于打破沉默,發力應戰。2月1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幾乎在同一天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而農行的產品也將在近日面市。 而此時,民生、光大、興業等股份制銀行又一批人民幣理財也正在發售期。從產品設計上看,國有商業銀行并不見得有很大突破,趕在春節前儲蓄高峰期推出,其“反擊”股份制商業銀行之意昭然若揭。 憑借著龐大的客戶儲備和網點優勢,四大行的加入無疑將使已經火熱的人民幣理財市場再度升溫。 儲蓄防守 “這次出擊我們是打防守戰。”農行廣東省分行營業部私人業務部經理張勝說。在光大銀行于去年下半年首開人民幣理財業務后,各股份制銀行紛紛跟進,恰逢9年來首次加息,由于人民幣理財預期回報率均高于銀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數月來股份制銀行借加息儲蓄回流從四大銀行分走不少存款。“當時對我們的儲蓄影響很大。”一家國有銀行人士坦言。 阻攔體內儲蓄分流成了四大行推出人民幣理財業務的最直接理由。 盡管應戰稍遲,國有銀行此次出擊卻顯得有的放矢:這次各大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最低認購金額均為5萬元,與股份制銀行一萬元甚至千元起點甚為不同。“之前人民幣理財產品導致的儲蓄流失大多集中在中端客戶中,就是儲蓄幾十萬元的客戶,高、低端客戶受影響比較少。”張說。與此相聯系的是,與股份制銀行大張旗鼓宣傳不同,這次各大行都頗為低調,主要通過VIP理財室進行銷售,并沒有在普通儲戶中廣泛宣傳。記者在建設銀行的柜面上甚至見不到產品宣傳單。 另外,與前期股份制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更大不同是,此次各大行推出的產品均無需配售定期儲蓄存款。工行產品干脆就名為“穩得利不配售定期儲蓄存款”。“我們只是在防守,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能留住客戶,并給客戶多一種選擇和服務。”張說。 看淡收益 事實上,國有銀行對人民幣理財產品似乎并沒有太大熱情。工行“穩得利”第一期規模只有23億元,分到各地分行后更是少之又少。“人民幣理財業務對國有銀行并不見得是多大的好事:推出后的實際情形可能是整體資金規模變化不大,只是體內存款流到人民幣理財業務中去了。而后者的經營成本顯然要比前者高,例如理財中心運營以及人員的培訓配置等。”一位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人士說。“而如果人民幣理財業務帶走銀行太多存量資金,銀行流動性也會受到影響。”記者采訪的國有銀行人士均表示,他們并不指望能從這個業務上賺取什么利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不斷上升,設置也更加靈活,例如可以提前終止。“從目前的債券票據市場來看,3.5%的預期收益我認為差不多就到頂了,銀行贏利空間很小。”張分析。 盡管收益微薄,但各家銀行仍舊爭先恐后加入,當然各有打算。“我們更多的是為了要讓客戶更加了解我們銀行,了解我們的品牌。”光大銀行廣州分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陳暉說。她承認,四大行的加入會使光大的市場份額受到影響。“我們會不斷推陳出新,最后受益的還是投資者。” 目前的現實情形是,無論對大小銀行?人民幣理財之戰是不戰則退。現在,幾乎所有國內銀行收入的80%~90%都來自利差,這就決定了各家銀行必須保證存款及貸款規模。只要國內銀行這個贏利模式沒有調整過來,人民幣理財戰火就還會繼續。 影響利率政策? 對于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高息攬儲”之嫌,幾乎自其面世以來就一直被人詬病。 去年10月央行已經放開貸款利率上浮空間,在現行利率政策中,只剩下存款利率上浮空間仍然受控。而股份制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業務搭配定期存款,總體收益率超過銀行定期收益率,破有“曲線突圍”之味。 一國有銀行人士則認為:“從投資者角度來看,正是因為信任銀行才交給銀行理財,實際心理預期可能和提高存款利率差不多。這和國內投資者的思維慣性有關:認為銀行是絕對沒有風險的。”他認為,銀行正是利用投資者的這種思維慣性通過人民幣理財產品達到變相提高存款利率的效果,其中隱藏的風險其實更應該受到重視:人民幣理財產品并不像儲蓄存款一樣保賺不賠,但投資者目前可能并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繼續加息,相信資金回流儲蓄會更多,這個市場可能會加大。”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讓利率更加的市場化,無論對于銀行還是對于儲戶而言,都是一件更為公平和安全的事情。目前人民幣理財業務暴露出來的“安全隱患”,無疑會對央行現行利率政策造成一定隱性壓力。。
熱心網友
出擊人民幣理財市場四大行打響存款保衛戰 中國人力資源文摘 查看長三角人才網 2005-6-21 1:06:26 來源: 中國經營報 作者: 巫燕玲 編輯: 廣告位招租 在股份制銀行把人民幣理財炒得炙手可熱后兩個月,國有商業銀行終于打破沉默,發力應戰。2月1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幾乎在同一天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而農行的產品也將在近日面市。 而此時,民生、光大、興業等股份制銀行又一批人民幣理財也正在發售期。從產品設計上看,國有商業銀行并不見得有很大突破,趕在春節前儲蓄高峰期推出,其“反擊”股份制商業銀行之意昭然若揭。 憑借著龐大的客戶儲備和網點優勢,四大行的加入無疑將使已經火熱的人民幣理財市場再度升溫。 儲蓄防守 “這次出擊我們是打防守戰。”農行廣東省分行營業部私人業務部經理張勝說。在光大銀行于去年下半年首開人民幣理財業務后,各股份制銀行紛紛跟進,恰逢9年來首次加息,由于人民幣理財預期回報率均高于銀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數月來股份制銀行借加息儲蓄回流從四大銀行分走不少存款。“當時對我們的儲蓄影響很大。”一家國有銀行人士坦言。 阻攔體內儲蓄分流成了四大行推出人民幣理財業務的最直接理由。 盡管應戰稍遲,國有銀行此次出擊卻顯得有的放矢:這次各大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最低認購金額均為5萬元,與股份制銀行一萬元甚至千元起點甚為不同。“之前人民幣理財產品導致的儲蓄流失大多集中在中端客戶中,就是儲蓄幾十萬元的客戶,高、低端客戶受影響比較少。”張說。與此相聯系的是,與股份制銀行大張旗鼓宣傳不同,這次各大行都頗為低調,主要通過VIP理財室進行銷售,并沒有在普通儲戶中廣泛宣傳。記者在建設銀行的柜面上甚至見不到產品宣傳單。 另外,與前期股份制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更大不同是,此次各大行推出的產品均無需配售定期儲蓄存款。工行產品干脆就名為“穩得利不配售定期儲蓄存款”。“我們只是在防守,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能留住客戶,并給客戶多一種選擇和服務。”張說。 看淡收益 事實上,國有銀行對人民幣理財產品似乎并沒有太大熱情。工行“穩得利”第一期規模只有23億元,分到各地分行后更是少之又少。“人民幣理財業務對國有銀行并不見得是多大的好事:推出后的實際情形可能是整體資金規模變化不大,只是體內存款流到人民幣理財業務中去了。而后者的經營成本顯然要比前者高,例如理財中心運營以及人員的培訓配置等。”一位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人士說。“而如果人民幣理財業務帶走銀行太多存量資金,銀行流動性也會受到影響。”記者采訪的國有銀行人士均表示,他們并不指望能從這個業務上賺取什么利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不斷上升,設置也更加靈活,例如可以提前終止。“從目前的債券票據市場來看,3.5%的預期收益我認為差不多就到頂了,銀行贏利空間很小。”張分析。 盡管收益微薄,但各家銀行仍舊爭先恐后加入,當然各有打算。“我們更多的是為了要讓客戶更加了解我們銀行,了解我們的品牌。”光大銀行廣州分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陳暉說。她承認,四大行的加入會使光大的市場份額受到影響。“我們會不斷推陳出新,最后受益的還是投資者。” 目前的現實情形是,無論對大小銀行?人民幣理財之戰是不戰則退。現在,幾乎所有國內銀行收入的80%~90%都來自利差,這就決定了各家銀行必須保證存款及貸款規模。只要國內銀行這個贏利模式沒有調整過來,人民幣理財戰火就還會繼續。 影響利率政策? 對于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高息攬儲”之嫌,幾乎自其面世以來就一直被人詬病。 去年10月央行已經放開貸款利率上浮空間,在現行利率政策中,只剩下存款利率上浮空間仍然受控。而股份制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業務搭配定期存款,總體收益率超過銀行定期收益率,破有“曲線突圍”之味。 一國有銀行人士則認為:“從投資者角度來看,正是因為信任銀行才交給銀行理財,實際心理預期可能和提高存款利率差不多。這和國內投資者的思維慣性有關:認為銀行是絕對沒有風險的。”他認為,銀行正是利用投資者的這種思維慣性通過人民幣理財產品達到變相提高存款利率的效果,其中隱藏的風險其實更應該受到重視:人民幣理財產品并不像儲蓄存款一樣保賺不賠,但投資者目前可能并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繼續加息,相信資金回流儲蓄會更多,這個市場可能會加大。”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讓利率更加的市場化,無論對于銀行還是對于儲戶而言,都是一件更為公平和安全的事情。目前人民幣理財業務暴露出來的“安全隱患”,無疑會對央行現行利率政策造成一定隱性壓力。 。
熱心網友
出擊人民幣理財市場四大行打響存款保衛戰 廣告位招租 在股份制銀行把人民幣理財炒得炙手可熱后兩個月,國有商業銀行終于打破沉默,發力應戰。2月1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幾乎在同一天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而農行的產品也將在近日面市。 而此時,民生、光大、興業等股份制銀行又一批人民幣理財也正在發售期。從產品設計上看,國有商業銀行并不見得有很大突破,趕在春節前儲蓄高峰期推出,其“反擊”股份制商業銀行之意昭然若揭。 憑借著龐大的客戶儲備和網點優勢,四大行的加入無疑將使已經火熱的人民幣理財市場再度升溫。 儲蓄防守 “這次出擊我們是打防守戰。”農行廣東省分行營業部私人業務部經理張勝說。在光大銀行于去年下半年首開人民幣理財業務后,各股份制銀行紛紛跟進,恰逢9年來首次加息,由于人民幣理財預期回報率均高于銀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數月來股份制銀行借加息儲蓄回流從四大銀行分走不少存款。“當時對我們的儲蓄影響很大。”一家國有銀行人士坦言。 阻攔體內儲蓄分流成了四大行推出人民幣理財業務的最直接理由。 盡管應戰稍遲,國有銀行此次出擊卻顯得有的放矢:這次各大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最低認購金額均為5萬元,與股份制銀行一萬元甚至千元起點甚為不同。“之前人民幣理財產品導致的儲蓄流失大多集中在中端客戶中,就是儲蓄幾十萬元的客戶,高、低端客戶受影響比較少。”張說。與此相聯系的是,與股份制銀行大張旗鼓宣傳不同,這次各大行都頗為低調,主要通過VIP理財室進行銷售,并沒有在普通儲戶中廣泛宣傳。記者在建設銀行的柜面上甚至見不到產品宣傳單。 另外,與前期股份制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更大不同是,此次各大行推出的產品均無需配售定期儲蓄存款。工行產品干脆就名為“穩得利不配售定期儲蓄存款”。“我們只是在防守,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能留住客戶,并給客戶多一種選擇和服務。”張說。 看淡收益 事實上,國有銀行對人民幣理財產品似乎并沒有太大熱情。工行“穩得利”第一期規模只有23億元,分到各地分行后更是少之又少。“人民幣理財業務對國有銀行并不見得是多大的好事:推出后的實際情形可能是整體資金規模變化不大,只是體內存款流到人民幣理財業務中去了。而后者的經營成本顯然要比前者高,例如理財中心運營以及人員的培訓配置等。”一位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人士說。“而如果人民幣理財業務帶走銀行太多存量資金,銀行流動性也會受到影響。”記者采訪的國有銀行人士均表示,他們并不指望能從這個業務上賺取什么利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不斷上升,設置也更加靈活,例如可以提前終止。“從目前的債券票據市場來看,3.5%的預期收益我認為差不多就到頂了,銀行贏利空間很小。”張分析。 盡管收益微薄,但各家銀行仍舊爭先恐后加入,當然各有打算。“我們更多的是為了要讓客戶更加了解我們銀行,了解我們的品牌。”光大銀行廣州分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陳暉說。她承認,四大行的加入會使光大的市場份額受到影響。“我們會不斷推陳出新,最后受益的還是投資者。” 目前的現實情形是,無論對大小銀行?人民幣理財之戰是不戰則退。現在,幾乎所有國內銀行收入的80%~90%都來自利差,這就決定了各家銀行必須保證存款及貸款規模。只要國內銀行這個贏利模式沒有調整過來,人民幣理財戰火就還會繼續。 影響利率政策? 對于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高息攬儲”之嫌,幾乎自其面世以來就一直被人詬病。 去年10月央行已經放開貸款利率上浮空間,在現行利率政策中,只剩下存款利率上浮空間仍然受控。而股份制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業務搭配定期存款,總體收益率超過銀行定期收益率,破有“曲線突圍”之味。 一國有銀行人士則認為:“從投資者角度來看,正是因為信任銀行才交給銀行理財,實際心理預期可能和提高存款利率差不多。這和國內投資者的思維慣性有關:認為銀行是絕對沒有風險的。”他認為,銀行正是利用投資者的這種思維慣性通過人民幣理財產品達到變相提高存款利率的效果,其中隱藏的風險其實更應該受到重視:人民幣理財產品并不像儲蓄存款一樣保賺不賠,但投資者目前可能并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繼續加息,相信資金回流儲蓄會更多,這個市場可能會加大。”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讓利率更加的市場化,無論對于銀行還是對于儲戶而言,都是一件更為公平和安全的事情。目前人民幣理財業務暴露出來的“安全隱患”,無疑會對央行現行利率政策造成一定隱性壓力。 。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出擊人民幣理財市場,四大行打響存款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