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為什么不引進米格-29,據我所知,米格-29的性能蠻好的啊!
熱心網友
在決定購買蘇式飛機前,我們確實對SU和MIG均進行過考察。但據說MIG飛機不向我們提供技術轉讓,只賣成品,這一點不如SU,所以我們就選中了SU了。再有就是由于蘇聯時期,軍方對設計局的要求分工不同,“米格”長期設計野戰前線戰斗機,蘇霍伊設計局負責國土防空戰斗機和中遠程對地支援作戰飛機的設計。米格的前線戰斗機一般以條件較差的前線機場為基地,執行中近短程空優作戰任務,兼顧對地支援。因此米格戰斗機相比起同時期的蘇霍伊戰斗機型號,一般輕而小,因此航程短,火控武器系統相對落后一些。到了米格-29時代,這一情況仍沒有改變。米格-29是與蘇-27平行研制的,當時規劃這兩種戰斗將構成一個新的戰術航空系統。原設想重型的蘇-27戰斗機在系統中是能滿足各種要求的主力機種,而米格-29則作為補充的輕型前線機種。這類似于美國F-15與F-16的搭配,但美國構筑這一搭配的起因是經費問題。米格設計局當然不愿意自己的產品只能當配角,私下力求使米格-29的設計更加全面,可承擔更多類型的任務。但由于總體規劃的限制,最終米格-29的整體性能和作戰能力仍無法與蘇-27相比,尤其是作戰半徑小、火控武器系統較差,給米格-29未來的發展埋下了屢受挫折的伏筆。 樓上說得也是有道理的。60年代末,蘇聯總參謀部針對美國的“FX”計劃(后演變為F-15戰斗機),提出了相對應的PFI計劃。PFI是俄語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的縮寫,意即“先進戰術戰斗機”。1971年,計劃分化為兩部分,一個是“TPFI”計劃,T代表tyazholyi(重);另一個是“LPFI”計劃,L代表Legkiy(輕)。LPFI計劃全稱為“輕型前線戰斗機計劃”促生了米格-29戰斗機。1972年蘇軍向米格設計局提出研制新型戰斗機替代蘇軍中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新的輕型戰斗機將承擔戰術空中任務,及進行護航和地面攻擊,設計局內部最初稱之為“計劃-9”,最終命名為“米格-29”。正式設計開始于1974年,提出了多個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就象米格-25的縮小版。隨后生產了約19架原型機。當時蘇聯空軍為米格-29戰斗機定下的基本作戰任務是,能在任意氣象條件下和苛刻的電子干擾環境中,在全高度范圍和以各種飛行剖面內,摧毀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標??梢娒赘?29最初是作為空中優勢戰斗機研制的,后期的改進型號逐步具有了空地攻擊和反艦能力。具體到空優作戰任務方面,蘇聯空軍通過分析其空戰經驗和軍用飛機的發展趨勢,要求米格-29必須既能勝任機動格斗,又能進行超視距空戰。從這一點看,其功能確實有和我們J10相重復的地方。。
熱心網友
感覺還是SU-27和SU-30好
熱心網友
浪費錢
熱心網友
據說中國最初的打算是引進米格-29,但米格-29太不爭氣,在試飛時當場墜毀一架,結果中國轉而引進蘇-27,放棄了米格-29。
熱心網友
米格-29是輕型戰機,和國內的F-10相沖突.再說,有好的干嗎要差的,浪費錢
熱心網友
米格-29在兩德合并的時候,流到了北約,沒有什么技術隱密了米格-29是輕型戰機,和國內的F-10相沖突.
熱心網友
MIG29屬于輕型機,中國有殲10了,比MIG29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