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
熱心網友
不錯的,現在是重點,靠海邊環境好,教學也不錯,可以招收研究生。
熱心網友
煙臺大學位于煙臺高新區,西依青山,東臨黃海,是山東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原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承先同志一直擔任煙臺大學名譽校長。 學校創建于1984年,在原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同志、名譽校長張承先同志關懷與指導下,原國家教委特批,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選派教學、科研、管理骨干來校直接援建,并要求兩校把支援煙大納入長期工作計劃。1990年成立了“北大、清華支援煙臺大學建設委員會”,由山東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長任主任。“援建委員會”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研究指導煙臺大學教學、科研及改革發展。1998年,獲得碩士單位授予權。進入21世紀,學校抓住機遇,實施二次創業,啟動二期工程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加快發展步伐,現已建成學科門類比較齊全、教學設施比較完善、具有相當辦學規模與實力、獨具特色、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地方綜合性大學。1995年,學校順利通過原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水平合格評價。2004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 學校現設有19個院系、45個本科專業,涵蓋文、理、工、法、農、醫、經濟、管理、教育9個學科門類。有19個碩士點、1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為適應“科教興魯”、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和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需要,積極發展生命科學、海洋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藝術設計、傳播學等學科專業,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培育新的學科專業增長點。學科專業布局合理。 學校有一支學歷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學科(專業)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100名,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485名,其中正高級職稱教師112人,副高級職稱教師373人,院士1 人,碩士生導師6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人(不含離退休),“首屆全國百名教學名師”1名,全國優秀教師5名,入選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2人;“山東省首屆教學名師”1名,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4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優秀教師2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133人,碩士學位者435人,占專任教師的51。64%;45歲以下的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達到56。74%。學校聘請了12位院士為兼職教授,聘請275名國內外不同學科和專業的知名人士擔任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學校占地面積15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6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23億元。教學實驗用房總面積28萬平方米,基礎教學實驗室和實驗中心45個,多媒體教室50個,校內外實習基地249個;教學管理基本實現了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學校圖書館總面積43800平方米,藏書146萬冊、音像資料10962盤(盒)、中外文數據庫18個;校園內建成千兆乙太網;體育場館77個,總面積72253平方米,大學生活動中心面積25000平方米。近三年教學經費總投入達2。05億元。 學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留學生教育和繼續教育等多類型、多層次的辦學格局。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1671人(含留學生),成人高等教育學生5000人。學校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行學分制,建立健全選課制、導師制、彈性學制、轉專業制、主輔修制、雙專業制、重修重考制和獎勵學分制等,改革與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努力探索“理工結合,文理滲透,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育人途徑,基本實現了“厚基礎,寬口徑”,“知識、能力、人格、體格”四位一體和諧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建校20年,向社會輸送近3萬名合格人才。 學校近5年獲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3項、省部級以上獎勵100項,廳局級獎勵310項;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863計劃、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項、教育部骨干教師資助計劃等項目共24項。2001—2003年,學校獲省(部)級以上教研、科研立項93個,省(部)級以上獎勵93項;教師發表教學、科研論文249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178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9篇,出版著作144部,鑒定成果21項。學校一直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中國民法典》起草單位,參與國家立法工作。 建校之初,學校即被列為全國首批可以接受留學生和聘請外國文教專家的院校之一,先后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余所院校和學術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共聘請長期外籍專家、教師210余人,聘請短期外籍專家、教師350余人,外派訪問學者130余人,外派講學、合作研究、參加學術會議120余人次;先后培養長期留學生800余名,短期留學生2300余名,其中88。2%通過HSK考試;外派交換留學生80余人次。迄今已與韓國高校舉辦了14屆中韓學術研討會;MI國際商學院與英國的南安普敦大學簽訂并實施了3+1模式的教學合作協議;朝鮮語專業與韓國木浦大學、大佛大學等簽訂并實施了2+2模式的教學協議。2003年,組建了國際教育交流學院;2004年增設專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本科專業。 學校高度重視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強校園文明建設,注重以嚴謹的學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高雅的校園文化,創造有利于事業發展的人文環境。2000年,以優異成績通過山東省高校校園文明建設評估,榮獲“文明校園”榮譽稱號;2003年,在山東省高校德育評估中,被評為“德育工作優秀單位”;同年獲“山東省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04年建成山東省第一個高校審美教育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