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龐統
熱心網友
肅被周郎引見,以當時的形勢,魯肅對孫權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就是北方多變,但在變數中是有一定的規律的。而魯肅認為的規律就是先要確定孫權的戰略方向和戰略決策。 以當時的形勢分析,孫策死前準備北伐。根據地理和形勢的在當時的變化,我認為孫策襲許的目的是奪取淮南淮北之地,形成對東部長江流域的戰略緩沖。如果他可以駐守在徐州或者壽春一線,對北方就是進攻態勢,如果他占領的是合肥,巢湖,盱眙一線,則守成無憂。因為在西線,孫策已經戰敗了黃祖,西線暫時無憂。 所以當孫權繼承了孫策的位置時,他在戰略方向就面臨了兩個選擇,一是安內,二是外掠。 如果孫權選擇了安內,他就要從內部的政治上和內政上安定大臣,和建立戰功了平定民心。時機上,給予孫權的內安的時機也是很好的,就是北方曹操和袁紹正在官渡對決。戰功上,而孫權建立戰功的條件有兩個方面,一是平定山越內亂,二是繼續征討已經被孫策殺怕了的黃祖。內政上,則可以開拓五嶺之地。連接交州。如果這三方面進行的順利,孫權的政權就很穩定了。 但如果孫權要真正繼承孫策平定天下的大業,就要執行外掠的戰略。就是進軍淮南,因為淮南不僅是爭奪天下的基地,更重要的是淮南是守衛長江的真正屏障。沒有淮南,固守長江就很困難。如果他攻取淮北,那戰略形勢就更是一變。吳的政權就在戰略上非常主動。很象南北朝時南朝北伐滅南燕等國的態勢。可是這是建立在內部安定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的。 魯肅就在這個決定孫權政權生死的時候,他提出了榻上策。他先分析了天下的形勢,就是漢室傾危,四方云擾。在政治上,諸侯誰也沒有明顯的政治優勢,所以大家可以在同樣的天時下逐鹿。他提出了:“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先從政治上分析天時的變化。在具體到孫權的形勢:“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他認為北方多變,孫權在沒有安內的情況下,應該是先安定內部,當內定后提出:“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這就解除了孫權在戰略方向上的困惑,孫權在繼承了孫策的基業,他在戰略方向上的疑惑被魯肅輕易解除了,所以權語甚悅之。 由這個有戰略決定意義的榻上策,可以清晰的看出魯肅面臨重大決策時,可以有一個高超的政治家的頭腦。就是安定內部,后平天下。 但是真正的戰略家都是隨形勢變化而變化的,這就和高超的軍事家一樣,兵法之妙,運乎在心。 當天下形勢和孫權內部形勢開始變化,魯肅有根據形勢提出了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其實根據地理上看,雖然奪取淮南依然是問題的關鍵,但是形勢已經變化了,所以魯肅要根據形勢去分析問題,而不是坐在大營中運籌帷幄,而是親自去那里了解情況。因為他可以通過他自己在現場而對形勢有根本的了解。因為他認為機會很關鍵,而這時吳國內部安定,并沒有很強的危機感,但魯肅已經明顯感覺到危機的到來。其實當時的形勢的很微妙,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而劉備和劉表的關系是壓則合,緩則危的情況。而且魯肅認為劉表的政治形式很微妙,他們內部的兩派斗爭很激烈,而吳可以利用荊州的不穩定的政治形式來漁利,所以魯肅去荊州有兩個目的。一是了解曹操的變化,而主要是確認荊州內部兩派的斗爭變化,因為魯肅認為荊州對吳是非常關鍵的。(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而如果利用劉表內部的爭端而為吳漁利,則吳可以不用刀兵而得利。但形勢變化是瞬息萬變的,所以魯肅一定要親自去。(注3)魯肅是一個戰略家,他認為荊州是天下的樞紐,這個樞紐是決定天下未來走向的關鍵。而左右這個樞紐的關鍵就是北方的曹操,新野的劉備,還有關鍵的是劉表的內部兩派力量的斗爭。而后來證明,劉表的兩派一派是投曹,另一是投劉備。魯肅在這個關鍵問題是明顯超越了吳的其他將領,他先看出了荊州問題的關鍵,就是兩派勢力的斗爭結果將決定吳的未來。 在形勢變化很快的情況下,就是曹操大軍和吳共享長江天險,兵力遠過吳等不利條件下。魯肅已經確認了他的方向,就是和曹操決戰!為什么哪?其實我們從先面看,孫權繼承孫策的基業,而以當時形勢分析,北方的勢力已經基本衰退,所以曹袁之爭一定會決出勝負,無論是袁紹勝利,或者是曹操勝利,當他們平定北方后,在戰略形勢上一定是中以南陽為基地,準備平定荊州,東以合肥為基地,平定吳地。所以北方軍隊南下是必然的。問題的關鍵就是戰爭的地點和時間。而根據地理分析,如果合肥方向北軍南下,那應該在牛渚宕渡長江,而吳軍的主力分散在兩個方向,就是牛渚宕方向駐守一定的兵力,所以從那里很難南下。而另一支兵力就是周瑜所在巴丘距離吳的樞紐柴桑太遠,而且巴丘的主要敵人是劉表的軍隊。所以曹操在選擇戰爭方向將選擇內亂的劉表的荊州,而不是團結的吳。魯肅在確認了曹操南下的方向就認為曹操將和吳在荊州進行決戰。所以在那時,魯肅就確認了一定要和曹操決戰,所以他有“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并力。備甚歡悅。時諸葛亮與備相隨,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 其實魯肅認為在荊州曹操和吳必然有一戰,但時吳面臨的很關鍵的問題,就是他的兵力很少,而如果有劉備的兵力協助,則在兵力上和曹操可以有一爭。如果以當時的戰爭形勢分析,曹操雖然軍隊多,但對荊州的地理很不熟悉,比如他的軍隊誤入云夢澤,讓吳的軍隊早了占領有利的地形。其次,曹操的部署軍力上,在不能應用大規模騎兵的烏林處部署軍隊,而且在合肥方面部署一支虛兵,沒有延大洪山東路南下取夏口等都是戰略錯誤。(本人注:其實從地理上分析,赤壁之戰,曹操是犯了很多的原則性的錯誤。首先是戰略方向不明,曹操玄武做水軍,目的是征服荊州,而非吳。戰爭準備不足,在戰前,對戰爭地理不明,誤入云夢澤等和根本沒有利用騎兵優勢去占領武勝關和夏口。戰爭部署上因為前兩點,而顯的很輕敵,在合肥布虛兵,反而在不利曹軍的烏林駐防(四面環山,利火攻)。戰爭方向混亂,曹操的目的應該是柴桑,切斷周瑜和孫權的聯系,但是他的兵鋒應該是走大洪山東路南下,攻擊蘄春,切斷江夏和柴桑的聯系,由赤壁東進,配合合肥西向的軍隊,三路合擊才可以。而曹操犯了很多的錯誤,讓周瑜有了談笑間,灰飛煙滅的大勝。)所以魯肅極力勸孫權抵抗,并讓周瑜回來勸說。 戰爭取得勝利,并不意味著國家的戰略形勢一定有了根本的改變。從戰后的形勢分析,東線的合肥,中線的襄樊依然在曹操手中。所以從戰略上,襄樊依托南陽基地,漢水天險,桐柏山,合肥依托巢湖,曹操的戰略形勢依然是很主動的。 可是吳的將領在戰爭勝利后非常的激動,但他們迷失了戰略的方向,而這時只有魯肅可以明顯感覺到曹操的陰險和曹操可以利用赤壁漁利。魯肅從戰略的高度來觀察戰后的形勢,就是曹操退出南郡是非常非常妙的棋。曹操以非常老練的手法來處理戰后的得失,他在南郡用了驅虎吞狼,或者說是兩虎競食之計,巧妙的拆散了孫劉聯盟,而后利用他們的矛盾來削弱兩家的力量。戰爭的關鍵是政治的延續,土地,人口失去可以重新得到,而政治聯盟拆散就很難建立,秦統一六國關鍵就是拆散了六國脆弱的政治聯盟,導致六國亡在自己手中。曹操的形勢是夷陵失去,對南郡是東西的夾擊之勢,所以退守襄樊。保持對荊州的勢的戰略主動。讓孫權和劉備在荊州進行爭奪,因為曹操的退出在荊州保持了政治和軍力的真空,而短視的吳如果拆散吳劉聯盟,以劉備在荊州有近兩萬多的軍隊,而吳不過有三萬的軍隊,兩方在赤壁都有曹操的殘兵,所以在軍力上相似,所以他們的爭斗一定會很激烈,當他們兩方都爭斗的筋疲力盡的時候,曹操在大軍南下漁利,那對吳就很致命的結局。所以清醒的魯肅認清了曹操的奸計,而且他也遇到了和他一樣有清醒頭腦的諸葛亮,結果他們兩個讓這個大的真空平靜的補充了。曹操看見他的謀略沒有見效(后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也利用這個緩沖去平定馬超和張魯了。其實曹操機謀之深,實為天下雄者,當之無愧,他在翼州用這招平定了袁家,在山東平定了劉備和呂布,可惜在赤壁他遇見了諸葛亮和魯肅。 天下權謀皆非當時可談,吳很多的人很難理解魯肅的謀略。不過后來魯肅的謀略之深,實令人敬佩。 魯肅在戰后分析了孫權的形勢,其實孫權和劉備平分了荊州,從本質上孫權的戰略形勢并沒有根本的變化,因為從合肥的騎兵依然可以南下。然而吳的將領卻要去取蜀,現在看起來,無疑是抱薪救火,在吳的兵力不多的情況下,越過劉備,去取蜀地,和自殺基本沒有什么區別。而且劉備反而可以利用吳在蜀的敗兵得利(吳軍勝,劉備可以切斷他們)。不過以周瑜之謀,他的目的是滅劉備,根本不是要去取蜀地。可是劉備在荊州根基很穩,非一日可圖。可以說如果吳想在劉備有諸葛亮,關羽,張飛等猛將謀臣的情況下取荊州,簡直就是難以想象。所以結合當時的形勢,讓劉備去取蜀,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當劉備得了蜀地,“后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棒斆C不愧是天下奇才,他真是用盡謀略為他得主公。以當時的形勢,劉備已經被推到了對抗曹操得第一線,魯肅分析當時的形勢就是荊州可以被吳得了,只是什么時候取得的問題。但是以吳的力量看,吳在東線因為爭奪淮南而牽制了很大的兵力,而且內部紛爭很大,而且山越也不是很穩定。所以當時奪取荊州并不是時候,但我們看魯肅對關羽很象羊牯平定吳前的情況(羊牯未平吳,因為西涼用兵,魯肅未定荊州,因為淮南未定)。魯肅給孫權大策中“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是“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他認為淮南不可促圖,而荊州也要根據形勢而圖。所以他在和關羽的對話中可以說態度一變: 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泵C厲聲呵之,辭色甚切。 魯肅就是利用劉備的劉璋的爭端來為吳牟利,他分析如果劉備平定劉璋,那劉備一定要北進,而北進就一定和曹操對決,而和曹操對決,就可以讓吳牟利。魯肅認為天下大勢,勢力的均衡非常關鍵,因為吳的內耗和淮南缺少緩沖導致吳在戰略形勢上并不占有優勢。所以與其發展自己的力量,還不如消耗其他勢力的力量,來達到制衡的目的,其實魯肅對劉備集團的很了解,他利用劉備和劉璋集團的爭端來為吳牟利。(我自己認為,其實這些謀略家誰都不是苯人,他們不會輕易放任劉備輕易取得蜀地的,肯定要從中牟利。呵呵) 從總體上看,魯肅在關鍵問題上總是站在戰略高度去統觀全局,他總是可以在問題萌發的初期看出問題的發展。而且他遇見孫權這樣的在關鍵問題上的并不糊涂的主人(孫權可以說對魯肅是每次必聽,信任甚至超過了他最喜歡的周瑜)??梢哉f是君臣匯集。在孫權初期,他給孫權解惑,在赤壁前期,他聯合劉備并勸孫權抗戰,在赤壁后,他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維護政治同盟,讓力量接近的吳劉聯盟沒有破裂。當劉備取蜀,他認為可以取荊州,以完成他的志向。魯肅死后,給吳留下了非常主動的戰略的空間,就是劉曹互攻,而吳即可以爭奪淮南,也可以奪取荊州,他不愧是天下的奇才。 。
熱心網友
魯肅.其實他比孔明還早提出聯合抗曹,三足鼎立的戰略論斷.歷史上,魯肅并不是諸葛孔明草船借箭,關羽單刀赴會的襯托物.其實他是東吳孫權的心腹之臣,頂梁之柱,前可以比周瑜,后可以比陸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