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方言是地區人們在一定的交流范圍內所形成的共性語言。簡單說能聽懂,能認同,能交流,就是形成方言的一種條件。 隨著交流的擴大,方言也在不斷的融合、擴展。當人們普遍接受統一的教育,接受大多數統一的語言,方言會漸漸的區域消失和被廣泛認同變成規范語言。 形成方言的主要條件就是文化交流的不通暢所致。
熱心網友
方言的形成 在外地工作的人,有時候不免會懷念起自己家鄉來,互相談論自己故鄉的風土人情和祖國各地的風光。接著,也常常會談論到各地的方言,并互相為一些特殊的方言詞語及其奇異的發音而哄笑起來。笑聲過后,也許有人會突然發問:為什么各地方會有這樣不同的方言呢?方言的分歧是怎樣造成的呢? 據說,在宗教故事里有過一個荒誕的解釋,說:天下的語言本來都是一樣的,后來,人類進化了,互相商量著把燒透了的磚當石頭,把石漆當灰土,造起了一座城和一座塔,而塔頂高得一直通到了天上。耶和華上帝怕了,他說:“看吶,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所說的都是一樣的言語,召集既作起這事來,以后他們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了。”于是,他便下來變亂了人們的口音,使彼此之間語言不通,產生了分歧。 在澳大利亞,對這個問題還流傳過一個神話,說:東方住著個很兇惡的老太婆布魯利,在夜晚的時候,她帶著粗棒沿著道路漫步,搗毀了周圍睡著人們的篝火。后來兇惡的老太婆死了,人們都很高興,派遣急使到所有一切種族那里,通知他們這件可喜的事。然后,紀念老太婆死亡的節日是從吞食尸體開始的,列明杰拉爾種族首先吃了兇老太婆的肉,忽然說起人們不懂的話來;以后來到的其他幾個種族,嘗了老太婆的腸子,也開始說起新的大家不懂的方言。一切后到的北方種族,吃了老婦尸體的殘余部分,又開始說起不能令人明白的話來。據說,這樣就產生了語言的分歧了。 這兩個荒唐的故事,當然不能解決這樣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的,誰都會對它置之一笑而判定其為無稽之談。但是,這兩個故事倒也反映了一個問題,即人們在遙遠的古代,就已經在思索這個語言問題了,并對它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那末,語言是怎樣造成分歧、方言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也許有人會從地理環境上來尋找解釋,說:蘇南和蘇北由于隔了一條長江,因此造成了方言的差別。但是,試想:同一條長江為什么沒有把湖北話和四川話再分別成兩種不同的方言呢?可見,自然條件不是造成語言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方言的形成只能從社會歷史條件中去尋找答案。從這方面看,我國眾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這樣說:第一,古代中國由于長期的封建主義統治,國家不是十分統一的,因而隨著疆域的日益擴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國家經常有封建割據等等原因,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樣,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狀態中的語言,也就各自相對獨立地演變著,不易獲得變化的一致性。于是,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就使得各個地區的語言逐漸產生了差異,逐漸減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區各有特點的方言。我國北方方言系統的各地方言,包括華北、東北、西北、西南、華中和華東的一部分,大致就是這樣造成的。第二,在我國古代,由于社會動蕩和戰亂所迫而造成過多次的人口大遷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個原因。例如東晉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國中原一帶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遷移,結果形成為現在分布于廣東、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為客家先民南遷后,定居在閉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們固有的傳統,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來影響的滲透,而客家人強烈的宗族觀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強了他們對外來影響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們自己特殊的社會生活區域,保存了他們固有的文化禮俗,而且在語言上也形成了獨立的系統。”第三,在人口大遷移的情況下,如果遷入外族居住區域,則必然發生民族的融合和語言的相互影響,以至同化,這也是造成方言特點的一個重要的歷史原因。例如兩廣地區是有較多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從周秦以來,大批漢族人由北南下,逐漸造成了“喧賓奪主”的狀況,在數量上超過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漢族在經濟、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發達,歷代統治者又實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結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漢化。當然,在民族同化和語言融合的過程中,漢族人的語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語言的影響。因而,“粵方言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理條件以及民族雜居等原因,一方面繼承并發展了許多古漢語中本質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漢語的因素,從而構成它的方言特征。” 總之,就具體的各別的語言和方言來說,方言的形成和語言的產生地方性分歧,原因當然會是各種各樣的。但是,歸結起來,最重要的原因,則是由該語言所依存的社會歷史條件造成的;至于高山、大河的阻隔,有時也能起一些次要的作用,尤其是古代。然而,如果只從自然條件上來尋找根據,那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的解釋的。 ---------------江西語言文字網。
熱心網友
我的回答比較感性:一群人生活在一個地方,大家說彼此能聽得懂的話,這大家都用的話就叫方言。
熱心網友
語言學家根據漢語方言的不同特點,把漢語劃分為七大方言。在這七大方言內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區。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顯的。相隔幾百公里,用北方話的北方人一般可以相互理解,但某些地區語音和詞匯的變化也是很大的;然而在中國南方的許多地區,尤其是山區,例如福建,相隔只有十公里的當地居民也許已經不能互相理解了。北方方言:又稱“官話方言”。指北方地區、湖北大部、四川、云南、貴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江蘇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語方言。北京話、天津話、東北話、西安話以及南方的成都話等都是北方方言的代表。北方話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基礎(大陸稱為普通話,臺灣稱為國語)。使用這一方言的人占中國人口的70%。 北方方言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輔音韻尾。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現在已經只剩下“-n,-ng”。同時,與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話在失去清濁對立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劇烈的聲調分化。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復合詞。這在其他方言中比較少見。 吳方言: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區使用。典型的吳方言以蘇州話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贛方言影響,浙江南部保留了較多古代百越話特征,以至不能和作為典型吳語的太湖片吳語通話。使用人數大約為總人口的8。4%。這種方言的對清濁輔音的區分是一個很明顯的特點。 客家方言:在中國南方的客家人中廣泛使用,包括廣東東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廣西東南部等地,以梅縣話為代表。雖然是一種南方方言,但客家話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話的特點。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占總人口的4%。 閩方言:在福建、海南、廣東東部、菲律賓、臺灣、新馬等東南亞國家與其他海外的一些華人中使用。由于閩語的內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閩北方言、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方言和閩中方言。閩語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方言,其中以閩南語最具影響。 閩南語(狹義的,即閩臺片閩南話)共有“m,n,ng,p,t,k,?(問號代表‘入聲弱化’)”七種輔音韻尾。閩南語是漢語中聲調較復雜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個聲調(不含輕聲),漳州音、廈門音、同安音、臺灣音通常有七個聲調(不含輕聲)。同時,閩南語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語,閩(南)臺片的閩南語內部較為一致。廣義的閩南方言還包括海南話、潮州話、浙南閩語等,使用閩南語的人口大約為總數的4。2%。 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代表,在廣東省、香港、澳門和海外華人中被使用。粵方言是漢語中聲調最復雜的方言之一,通常有九到十個左右。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粵方言包含了p,t,k,m,n,ng六種輔音韻尾。粵方言內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粵方言的人口大約為總數的5%。 湘方言:在湖南使用。通常被分為老和新兩類。新湘語更接近于北方話。湘方言以長沙話(新)及雙峰話(老)為代表,使用者約占總人口的5%。 贛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東南部。使用人數約為2。4%。 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晉話:在山西絕大部分以及陜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等地使用,以太原話為代表。通常被認為是北方方言的一種。 平話:在廣西的部分地區使用。通常被認為屬于粵方言。 你可以上參考資料去看看,有個方言區的分布圖,呵呵參考資料:維基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