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說話的時候,經常說“給奶奶笑、給奶奶踢”等此類語言,會對孩子的性格及處事有影響嗎?奶奶在帶孩子的時候,不管孩子作什么,她都會說“給奶奶做...”,比如:孩子踢球,她會說“給奶奶踢”;孩子洗手,她會說“給奶奶洗手”等等。不知這樣的說法會不會對孩子有影響。
熱心網友
小朋友的語言能力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學習后再慢慢完善的,所以影響是有一點,但沒有什么要緊的了。
熱心網友
帶孩子離開奶奶的視線,以免有矛盾,自己的孩子自己帶!占小便宜吃大虧!真理啊!
熱心網友
冉冉媽,你好。這是個難辦的事兒。老人吧,這么說已經習慣了,咱也不好強扭著老人家說“以后您別這么說了”,可是老人家老這么說確實有一點點小問題,上邊的帖子都說了。所以折中的辦法,你只能在日常跟孩子的交流中淡化“給奶奶……”這個暗示,比如你要多說“給爺爺……”、“給爸爸……”、“給姑姑(或者叔叔)……”,總之,讓孩子覺得還可以“給”好多好多人……,但是注意盡量別說“給媽媽……”、“給姥姥……”,就是盡量少當著男方親屬的面說給咱們娘家人兒如何如何,這樣處理比較穩妥,一方面解開孩子思維定式里的“惟一性”,一方面又能避開男方家的敏感。呵呵,難呀。
熱心網友
長長看,現在不好說什么
熱心網友
也許你們父母給子女的愛還夠,因為在小孩的心里現在奶奶是他現在最依賴、最可靠的人。也許是你們工作忙,沒能給孩子更多的關心。以后孩子長大了會明白,更重要的是他能體諒到老人的心~`其實這也不是件壞事啊~`
熱心網友
老人都是比較寵愛孩子的,很明顯地從言談中就能察覺到.時間久了,會讓孩子感覺不論做什么都是被動的,都不是應該的,而是為別人做的.所以,如果他不愿意順從的時候就會表達為“我不給你踢了”或“我不給你吃了”或“我不給你洗手了”等。因此,一定要盡量避免用這樣的表示。要讓孩子養成自主行為的好習慣,告訴他運動對身體發育和健康是有好處的,回家之后應該講衛生先洗手等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熱心網友
帶孩子不容易呀
熱心網友
雖然不知道奶奶講話出于什么態度.但一定有影響.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需要她來幫助,產生心理依賴.另一方面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以后都不愿意聽大人的話.無論從哪方面講.都不好.所以,帶孩子一定要挑人.要找個理智,清醒又不溺愛他的人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