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巖井俊二的一切(不涉及任何政治問題,只是對于他電影藝術的喜愛)可以一起來討論他的電影哦,超棒的!

熱心網友

這只是我的感受,多多指教了。  我們都從青春走過,如今我們再來看待別人的青春,并且,試圖用局外人的身份。   有人會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或者《十七歲的單車》拿出來,和《關于莉莉周的一切》放到一起,然后說,看,青春殘酷!但是,但是為什么沒有人會想到靜下心來,問一問,殘酷的,到底是青春,還是我們自己。   其實巖井真的還是那個《燕尾蝶》的巖井,還是那個《情書》的巖井,絕望的巖井,充滿希望的巖井,我們的巖井。無可否認,我欣賞楊德昌,他的東西,總是如鄰家大伯一般,淡淡的,緩緩的,告訴你,孩子,其實,人生就是這樣。對于青春,他并沒有特殊的點評,他想說的,是整個人生,或者,人性。我常常說,楊德昌的電影,不是時代的縮影,而是整個時代。他要說的很多,事實上他說的也真的很好,可是,不是青春。王小帥,這是一個特例。我想,作為第六代的年輕導演,他才剛剛開始實驗。實驗自己到底適合怎樣的敘事手段,實驗到底怎樣的故事,才是自己最適合用膠片講述的。于是,他的一部向大師致敬的作品獲得了應有的關注,他成功了。成功之后他說,他想多一點表現邊緣人群。是啊,邊緣人群,只是碰巧有勇氣生活在都市邊緣的人們,都還年輕。這真的只是巧合。當然,這一切都真的只是表象。我想,每一個人都明白,巖井俊二之所以成為巖井俊二,成為日本唯一一個導演身份的青春偶像,還是因為,他對青春,始終有一種狂熱的迷戀。在他的作品中,他從未如楊德昌或者王小帥般試圖客觀,無論是《情書》還是《燕尾蝶》,我們在其中,能夠真切的感受到他的笑容或者哭泣。    鏡頭、音樂及其他 鏡頭是巖井俊二的一貫風格,從一開始,就是大面積的綠,綠色的麥田中間,白衣少年在聽莉莉周。鏡頭不是很穩,地平線會有時常的傾斜,然而,構圖,卻是一貫的完美。BBS上的留言,是不停交替變換的,讓人目眩,然而麥田和少年的畫面,卻又唯美到令人神傷。如果不是背景空靈的音樂,我幾乎都要以為這是又一部愛情童話。 然而終于沒有童話,現實是無法隱藏的。這讓我想起前一陣子的討論,說新聞報道是不是應該考慮觀眾的心理。太過血腥的鏡頭,是不是不應出現。終于有人跳出來,說,事實勝過一切。在印尼,無數華人被害慘死;在巴基斯坦或者以色列,每一天都有人橫尸街頭。這樣血淋淋的現實,難道就因為和平時代的觀眾不愿意看到,就被永遠的掩埋?我不是想對這樣的討論發表什么評論,固然我有我的立場。我只是想說,對于現實,巖井俊二做到的,不是隱藏,不是展示,而是,表現。這是巖井俊二式的青春。 津田是巖井的理想。這個做援助交際的小女孩,青春,美麗。我們不知道她做援助交際到底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我們卻可以看到她對于被星野控制的憤怒和傷心。終于她見到了風箏,紅色的,在湛藍的天空下飛舞。鏡頭里的陽光,斑斕如虹。 “要是能坐上風箏就好了!”“可怕的想法!”成人的世界里,沒有夢想。 于是她飛了起來,導演沒有讓我們看到她零落的瞬間,只讓我們看到她撲倒在大地的懷抱里,以飛翔的姿態。掛滿了小飾物的手機掛在天線上,隨風輕輕擺動。豆蔻年華的少年,本是人間的天使,如果他們因為人間煙火的熏染而沉重到無法飛翔,那就讓他們的靈魂回歸天堂吧。 有人說這是日本的櫻花哲學,有最短的花期,總在最美時凋零。可是,可是這些豆蔻年華的孩子,甚至都沒有綻放。 學校的鏡頭總是很美,有陽光下空氣的質感,純凈,憂傷。這和《情書》十分相像。也許,這是導演的情結。對于自己的夢,有關青春的夢,總是不忍打破,哪怕現實總會令人失望。 至于敘事,巖井延續了他一直的風格。倒敘和正常敘事交替進行,純凈和殘酷輪流出現。最讓我贊賞的其實是巖井的節奏把握。印象主義的風格。在必要時大量使用長鏡頭,只是為了情緒的鋪墊,在沒有必要羅嗦時,則節約至極。兩個例子,一是津田死于飛翔的時候,從她說想飛一下子跳到她安靜的飛翔姿態,還有一個就是雄一在音像店偷CD時,將CD放進書包,下一個鏡頭就他低頭坐在辦公室,面前擺著那張莉莉周。   。

熱心網友

嗯,日本電影在國際影壇有影響力的年輕人之一。唯美,成長的疼痛細細流淌。喜歡。

熱心網友

拍的電影很有散文詩的味道 不錯的

熱心網友

不認識

熱心網友

他那個很有名的情書我不是很喜歡 最喜歡的是花與艾麗絲

熱心網友

電影大師。